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可能被放大了的年轻焦虑

(2012-10-19 14:58:29)
标签:

雷鸣有话说

杂谈

分类: 管中窥生活

    如果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年轻人的情绪,10年前大概还是“忧伤”,10年后的今天,“忧伤”已被“焦虑”替代,年轻人集体焦虑于物质、生存、身份、职场等各种压力。于是,在各大门户网站、论坛、微博上,各式各样的“哭穷帖”此起彼伏。比如,“月薪1万才配谈恋爱”、“两房一车才敢结婚”等都曾激起网民热议。

 

    相对于诗意的精神“忧伤”,如今年轻人的“焦虑”反而现实了很多。比如,一家银行员工抱怨说,年薪20万元在北京的生活压力依然很大,依然活在社会最底层。

 

    各式各样的“哭穷帖”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年轻人生活的艰辛,可在感叹“谋生不易”的背后,不知道“焦虑”的年轻人有没有想过,这许多的压力与期望值过大、欲求不满有没有关系?

 

    当下,年轻人表达焦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去年中秋,我旁听了一场文化沙龙,当有人诉说焦虑时,梁文道现身说法:“我到现在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舒国治(台湾作家)也没有,我们死了吗?没有,我们活得好好的。我们不觉得这是问题。女朋友爱房子车子多于爱你,干吗要和她在一起?”梁文道还说,尽管现实不容易,但我们仍然可以有“抗压力”。

 

    应当承认现实环境下,年轻人确实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但同样不能忽视他们“抗压”能力的减弱。比如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应对就业难,可他们的“前辈”,可能在读大学之前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可见,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从来都有,只不过,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应对而已。

 

    不得不说,一定程度上,舆论有意无意地放大了年轻人的焦虑,并对之“推波助澜”。记得“房奴”一词流行之时,一些媒体便极尽所能地为年轻人总结生活中的各种“奴”:从房奴到车奴,从车奴到卡奴,再从卡奴到孩奴,似乎“无奴不青年”成了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 

 

    可是,这些“奴”真的都是现实所迫吗?非也,很多“奴”其实是媒体创造出来的。比如“孩奴”,有媒体为了“证实”它的存在,热炒《80后准妈妈怕生子后成“孩奴”患上忧郁症》的网帖,却选择性地忽略了“80后”为何会沦为“孩奴”。于是,“孩奴”们一边表达着沉痛的焦虑,一边又和社会联合制造着“婴儿花钱机器”。在他们心中,婴幼儿用品绝对是要“精细”划分的,喝水和吃饭的勺子要分开,安抚奶嘴也要分成鸭舌形的和拇指形的……堪称“育霸”式的育儿模式,已经将养育孩子演绎成了一种高消费的奢侈攀比,又怎能不“孩奴”?

 

    “忧伤”不再,“焦虑”却如影随形,这或许就是对当下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不是说年轻人不该焦虑或者不能焦虑,而是我们应当知道,“焦虑”本身也是心理不太成熟的标志。

 

    (完)

 

 

 

摘自:《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取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