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听友——沟通中的换位思考

标签:
换位思考杂谈 |
分类: 管中窥生活 |
敬爱的听友:
您好。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沟通中的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这个名相大家经常挂在嘴上,但遭遇实际矛盾时真正做到,确实很难。
今天打开邮箱,读到一位中年女性发来的电子邮件,今年45岁,女儿9岁的时候跟前夫离异,女儿给了前夫,而后嫁给现在的丈夫,现在的问题是:女儿不肯与她相认,女儿今年22岁了,一直记恨母亲当年离婚没有带着她走。她去女儿住的地方找过女儿,想跟女儿相认,重拾母女关系,但是被女儿非常决绝地哄骂了出来。她伤心。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这样对她!她在信中问我:雷鸣。你说我该怎么办?怎么能改变女儿、让她接受我呢?
我在回信中这样写道,我说,我注意到你这样的用词“重拾母女关系”,可见,当年离婚后,女儿从9岁到现在22岁十几年间,你们母女的联系是很少的吧,不然,您怎么会用到‘重拾’这个字眼儿呢?我在昨天的节目中曾与一位先生这样探讨:很多事情一旦错过了,再想着去弥补,真的很难了。作为一个母亲,孩子不肯相认的痛苦,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女儿现在的冷漠决绝、任性无理也确实让人很难接受。但是,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可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当年9岁的她面对父母离异她无能为力,年幼的她被迫承受单亲家庭的后果,在她最需要母爱的时候,母亲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择带她走,面对变故、父亲、继母,她经历了好长时间的担忧、焦虑、落寞、彷徨,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选择主宰些什么,余下来的日子里,母亲也没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在无数次地不理解、忿恨中,她终于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独自隐忍和坚强,并把母爱冷静地做了一个重新的理解和诠释。
十几年过去了,她长大了,母亲蹦出来了:“孩子,我是你妈呀,来,抱抱啊……”
试想,这个孩子抗拒不是那么的不可理解了吧?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我觉得’来猜测别人是怎么想的,而忽略站在对方的位置,从对方的角度重新看一遍世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女孩子,在青春期时和父亲的关系很糟糕。为了缓和,她邀请父亲参加她的毕业典礼。但令她伤心的是:在去学校的路上,父亲一个劲儿地抱怨路边太肮脏。所以他觉得父亲根本就不想参加她的典礼。于是,两个人的关系直到父亲去世都没有改善。后来有一天,她自己再次走过那个地方,这次她坐在父亲当年坐的位置,她震惊的发现从驾驶员的位置来看,路边确实有一条肮脏的小河,河里垃圾污水横流。
你看看。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学会从别人的窗口再去看一遍世界,即便结论没有不同,也会多一份理解。
好,说到这儿。
此致,敬礼
2010年7月20日11:50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