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2011-10-10 13:30:57)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 会飞的鱼 - 刘振中的博客

           会飞的鱼博客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化学符号(chemical symbol)是指在化学中,用来表示各种元素、除混合物外的所有物质组成及其原子数标注的符号,并且可以应用在各种反应式中。化学符号在不同的地区经历过不同的演变,终于在1841年形成了具有世界通用性的化学符号,并且沿用至今。

 化学符号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埃及。古埃及是化学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现代西方语言中“化学”一词就来源于古埃及的国名“chēmia”。

“H2O”是什么?全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只要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这是水的化学式,它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语言,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既表明水的组成,也表示氢、氧两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质量比等。应用它表示化学反应更是一目了然。而这些符号名称是怎样得到的呢?

在古代,没有统一的化学符号。如古希腊用行星的形象符号来表示一些金属元素。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 会飞的鱼 - 刘振中的博客

后来炼金术士们还采用一些图画符号来表示元素和化合物,不过他们把这些符号视为机密,所以往往因人而异,如: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 会飞的鱼 - 刘振中的博客

这种与物质的组成毫不相干的命名和符号不利于化学的发展。

1808年,道尔顿自行设计出一整套符号来表示他的理论。他认为简单原子都是球形的,所以他的元素符号都是圆圈,或在圆圈内标出一些字母的方法表示元素。如: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 会飞的鱼 - 刘振中的博客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 会飞的鱼 - 刘振中的博客

 再将这些基本元素符号组合起来成各种化合物。如硫酸气(SO3)用表示,显然道尔顿采用的符号仍然没有跳出象形文字的圈子,使用起来还很不方便。

 鉴于以上原因,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1779-1848)对化学符号进行了改革。他所创造的符号比较简单,不用那么多的几何图形,而是取元素拉丁文名称的起首大写字母作为该元素的符号。如果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起首字母相同,则要加上另外一个小写字母以示区别。这就是贝采里乌斯的字母式化学符号。

 贝采里乌斯在谈到这种表示方法的目的和特点时说:“这种新的化学符号是为了用作实验室中药品容器的标签而创造的。这是惟一的简明地表示药品的化学组成的方式。如果我们用文字和词汇来表示一个化合物,往往需要写一行字,但是使用化学符号则要简短得多,而且可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他还指出:“化学符号用字母表示,以便书写起来极其容易,并且消除书刊印刷中的困难”。他还用幂数(指数)的形式来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数目,例如:SO2、P2O5。他的表示方法是将阿拉伯数字放在右上角。

 后来,由于离子符号的出现,我们将离子电荷放在右上角,而将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数字放在右下角。然而,贝采里乌斯进行化学符号的改革对化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不仅为每一个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人提供方便,也给各国化学家提供了一个通用符号,成为世界性的化学语言,这些符号沿用了一百多年,至今还在使用。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会飞的鱼 - 刘振中的博客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元素符号、名称、化学式的由来(附图)-- 刘振中的博客

阅读(134)| 评论(0)
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最近读者

热度

评论

',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167028270201191013057512',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type:1, modifyTime:1318224840734, publishTime:1318224657512, permalink:'blog/static/167028270201191013057512',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1,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vote:{},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mcon:'', srk:-1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一路走来,用心丈量着不近也不远的距离◆',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
{if x.visitorName==visitor.userName} ${x.visitorNickname|escape} {else} ${x.visitorNickname|escape} {/if}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if} ${fn(x.visitorNickname,8)|escape}
{/if} {/list}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