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途,候车、坐车几乎都成了阅读和写作的时光。
常常沉浸在字里行间,思索作者的用意,被一两句话启发心中不曾知晓的深层,尚未理解通透,漫长的车行已经抵达目的地。
我想,一个人在路上终究是需要陪伴的。
这可以是人,是景,是风,是雨,也可以是知识。
心灵只要有了归属,四海神州也就没有了距离。遥想在那远古时代,古人们寒窗苦读不过为了考取功名,企图用知识来改变自身命运。如今的社会日发繁荣昌盛,只可惜人心浅薄浮躁,莫说学习,只怕让他们找些与金钱无关却坚持去做的事也寥寥可数。
有时跟人交谈,惊叹从对方嘴中说出的至理名句。
在东北时我曾听一老者畅谈古今,不仅熟记孔孟之道,
对于儒家经典也能倒背如流。在那皱纹横生的脸上,我不仅感觉不到那是衰老,反而字字珠玑背后是一派自信傲然的新鲜活力。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我开始明白沉淀一词的深意。人的吸收就如沙水在杯中,乍看不经不觉,时间长了,沙缓缓下沉,等到沙与水划分两层之时,方能看到过去混淆只是一种错觉。沙需要沉淀才能脱离,人何尝不是如此?
书桌上放着看了一半的《简易经》,背面写着现代学者南怀瑾的评语:“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实在是太高明了。”
我认为,无论是国学还是西方哲学,了解钻研这并非是标榜自己勤奋好学,也不是未老先衰才去阅读这些沉闷不堪的文字。实际文学知识与年代无关,与年龄无关,与阅历深浅无关,但凡有兴趣便能成为爱好,爱好也会演变成技能。
专长不一定非得是生存技能,也可以是精神富足,只要心有所依,又何惧无法立足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