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借贷宝—传销》
近段时间,朋友圈被一条条借贷宝的消息刷屏,非常多的人都做起了一分钱都不投入缺月赚3万的美梦。可是又有几人知道,这样的美梦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黄梁一枕。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借贷宝”这个产品并不违法,或者人家根本就不违法,朋友之间的借贷本身没有问题,可是,一旦民间的借贷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银行利率的上限,就会构成违法。
很多人期盼着自己依靠放贷借贷就可以赚取利差,把自己的朋友当做挣钱的工具,根本就不具有长期的可行性。这种不以借贷为借贷目地的借贷行为,很快就会演变成互相欺诈寻找下线的游戏,也会在不久之后达到天花板的上限而让一部分人因为击鼓传花的停滞而手握高利贷无法归还而陷入债务危机。
如果这款借贷宝产品有严格的监督,不会出现利率超限的风险,也不会出现击鼓传花的挣钱骗局,那这次的所谓的网络推广就只能看成是网络营销,所描述的那些赚钱场景无非就是给很多渴望暴富的人画饼充饥,根本不会给参与者带来想象中的高收益。所有的参与者都只不过是花钱买粉、安装APP的营销受众。
如果说这家公司(九鼎投资)真的要投入20个亿,号称每个扫描下载的用户都可以获得20元,然后其推荐的新安装者也能够获得20或者10元,那20亿的投资也只能支持奖励1亿次,因为下线的加入也会给上线,我们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能够获得奖励的人数,而且很快就会消耗殆尽。当然,借贷宝的后台是大名鼎鼎的私募,肯定早就计算清楚了,也对最后能够发展的用户量有明确的预期。更重要的是,通过只发展两级下线的方式,从而规避了法律上对传销的认定,这种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设计更让人不得不多想。
不过,即便这个借贷宝仅仅是花钱买下载的营销活动,依靠全民挣小便宜的心态发展到一批用户,而且这些用户也捆绑了自己的银行卡,但这种方式吸引来的客户到底会在未来给借贷宝平台带来怎样的发展空间,也并不乐观。要知道,微信红包也曾全民狂欢,甚至被媒体形容为一天做了支付宝十几年的事,后来也基本归于平静,并未真正的带来预想中的发展。这个靠钱的诱惑下载的APP,可能很快就会被大多数用户变现后卸载。
之所以我们做出这样的预测,关键在于,这款产品定位在熟人之间的借贷,而所谓的熟人借钱在中国本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所谓的匿名而改变,依靠借给朋友钱来赚钱几乎不可能,依靠借贷再放贷赚取利差,也无异于是坑自己的朋友,加上互相操作之后很快会信息透明,差价模式根本无法长期持续。一旦被发现是自己的那位真正的朋友在黑自己,那朋友也没得做了。
更重要的是,所谓熟人之间的借贷也是不成立的。这款产品依托的并非是真正的熟人、朋友的关系,而是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关系,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上的朋友之间其实多数都不甚了解,萍水相逢甚至只是为了加好友而加的好友,和陌生人基本无异,很难做到所谓的尽职调查或者信用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差价的方式而贸然的将钱放贷给“朋友”,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违约状况,甚至会发生风险扩张,造成整个借贷宝产品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一家百亿级的公司,但别忘了,再大的公司也只会对其投资的企业负有限责任,拉人头、发展下线、无本万利、炫目的招聘启示、将马云说成是投资滴滴打车这样的段子,都让这场网络狂欢具备了某种迷幻色彩,到底背后有没有一个迷局?也许,很快就会大白于天下。
不管是真是假,所有的参与者都要小心。有传销教材是这样为自己辩护的:谎言并不一定就是坏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应该说:世界因谎言而美丽。不过,无论其披上怎样华丽的外衣,只要你坚信一点: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样你也就不会掉进骗子们精心设计的陷阱了。
近段时间,朋友圈被一条条借贷宝的消息刷屏,非常多的人都做起了一分钱都不投入缺月赚3万的美梦。可是又有几人知道,这样的美梦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黄梁一枕。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借贷宝”这个产品并不违法,或者人家根本就不违法,朋友之间的借贷本身没有问题,可是,一旦民间的借贷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银行利率的上限,就会构成违法。
很多人期盼着自己依靠放贷借贷就可以赚取利差,把自己的朋友当做挣钱的工具,根本就不具有长期的可行性。这种不以借贷为借贷目地的借贷行为,很快就会演变成互相欺诈寻找下线的游戏,也会在不久之后达到天花板的上限而让一部分人因为击鼓传花的停滞而手握高利贷无法归还而陷入债务危机。
如果这款借贷宝产品有严格的监督,不会出现利率超限的风险,也不会出现击鼓传花的挣钱骗局,那这次的所谓的网络推广就只能看成是网络营销,所描述的那些赚钱场景无非就是给很多渴望暴富的人画饼充饥,根本不会给参与者带来想象中的高收益。所有的参与者都只不过是花钱买粉、安装APP的营销受众。
如果说这家公司(九鼎投资)真的要投入20个亿,号称每个扫描下载的用户都可以获得20元,然后其推荐的新安装者也能够获得20或者10元,那20亿的投资也只能支持奖励1亿次,因为下线的加入也会给上线,我们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能够获得奖励的人数,而且很快就会消耗殆尽。当然,借贷宝的后台是大名鼎鼎的私募,肯定早就计算清楚了,也对最后能够发展的用户量有明确的预期。更重要的是,通过只发展两级下线的方式,从而规避了法律上对传销的认定,这种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设计更让人不得不多想。
不过,即便这个借贷宝仅仅是花钱买下载的营销活动,依靠全民挣小便宜的心态发展到一批用户,而且这些用户也捆绑了自己的银行卡,但这种方式吸引来的客户到底会在未来给借贷宝平台带来怎样的发展空间,也并不乐观。要知道,微信红包也曾全民狂欢,甚至被媒体形容为一天做了支付宝十几年的事,后来也基本归于平静,并未真正的带来预想中的发展。这个靠钱的诱惑下载的APP,可能很快就会被大多数用户变现后卸载。
之所以我们做出这样的预测,关键在于,这款产品定位在熟人之间的借贷,而所谓的熟人借钱在中国本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所谓的匿名而改变,依靠借给朋友钱来赚钱几乎不可能,依靠借贷再放贷赚取利差,也无异于是坑自己的朋友,加上互相操作之后很快会信息透明,差价模式根本无法长期持续。一旦被发现是自己的那位真正的朋友在黑自己,那朋友也没得做了。
更重要的是,所谓熟人之间的借贷也是不成立的。这款产品依托的并非是真正的熟人、朋友的关系,而是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关系,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上的朋友之间其实多数都不甚了解,萍水相逢甚至只是为了加好友而加的好友,和陌生人基本无异,很难做到所谓的尽职调查或者信用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差价的方式而贸然的将钱放贷给“朋友”,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违约状况,甚至会发生风险扩张,造成整个借贷宝产品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一家百亿级的公司,但别忘了,再大的公司也只会对其投资的企业负有限责任,拉人头、发展下线、无本万利、炫目的招聘启示、将马云说成是投资滴滴打车这样的段子,都让这场网络狂欢具备了某种迷幻色彩,到底背后有没有一个迷局?也许,很快就会大白于天下。
不管是真是假,所有的参与者都要小心。有传销教材是这样为自己辩护的:谎言并不一定就是坏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应该说:世界因谎言而美丽。不过,无论其披上怎样华丽的外衣,只要你坚信一点: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样你也就不会掉进骗子们精心设计的陷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