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开始研究诡辩术拆解,在话题上找寻论点与疑点,便于击破谎言。于是口才原本已经很好的我,现在说话技巧更上了一层楼,不懂当中奥妙的人,总觉得我咄咄逼人。
其实,最先使用诡辩的,应该是传销者。
所谓的诡辩术,泛指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的推理,对原则的错误运用,特指对法律道德原则的错误运用。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以这么说,诡辩术是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
更准确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诡辩不同于武断,也不同于谣言。武断是根本没有理由,人们一看就是强词夺理。谣言是无中生有,人们一听就是居心险恶。但诡辩在论证其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的“根据”,所以,在表面上,总能迷惑一部分人。
例如,在与传销者对持时,他们口中振振有词的话:”如果我是传销,为什么公安不抓我?“
不抓你有诸多因素,但这不代表你真的有理。
就像有些家属去到异地报案说亲人陷入传销,警察问:”限制人身自由了吗?“家属:”没有!“警察问:”身份证被扣留了吗?“家属:”没有“警察问:”手机被没收了吗?“家属:”没有!“警察说:”那你可以叫他走啊!“
走?怎么走?身体是自由的,精神是被控制的,这才是可怕之处。
诡辩与巧辩之间与其说是真假问题,莫如说是善恶问题或美丑问题。诡辩固然都是假的,但巧辩未必都是真的,即都是符合逻辑或常识的。如果站在论辩者的立场上看,利用诡辩术巧妙地制服了对方,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大概不能叫诡辩,而只能叫巧辩。进步的人活集团用似是而非的议论制服了邪恶的人或集团,我们往往也叫巧妙。
有一个诡辩故事,叫《谁会去》:
话说有一个人,他请了他的两个朋友来他家做客。其中一个很干净,另一个很脏。这个人让他的两个
朋友去洗澡。你认为谁会去?
如果你说是那个很脏的人,那么答案就是很干净的人会去,因为很干净的人有这个习惯,而很脏的人没这习惯。
如果你说是那个很干净的人,那么答案就是很脏的人会去,因为很脏的人有这个需要,而很干净的人没这需要。
如果你说是两人都去,那么答案就是两个人都不去,因为很干净的人没这需要,很脏的人没这习惯。如
你说是两人都不去,那么答案就是两个人都去,因为很干净的人有这习惯,很脏的人有这需要
诡辩与巧辩这两个词,在古代是没有多大区别的,诡中有巧,巧中有诡。但是,后来这两个词语日益分开了,语义有了明显的区别。
有时候,看着别人诡辩,总会觉得十分有趣。
不知道他们究竟是自欺欺人,还是想欺骗别人。
又或者,两者都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