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还手时就还手
(2015-01-25 10:11:43)| 标签: 文化武懿宗狮子骢太宗武则天 | 分类: 小柔日记 | 
  武则天晚年,亲口陈述了一个故事,我们称之为狮子骢事件。
  当时已是大周朝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宰相吉顼与河内王武懿宗在女皇面前争执,声色俱厉。
  武懿宗,就是那个率数十万大军却在契丹人面前望风而逃,反而残杀河北老百姓冒功领赏,甚至奏请武皇将河北百姓从贼者尽数族灭的家伙。
  吉顼对武懿宗十分不客气,让女皇大为不悦,觉得自己在场诸武尚且被大臣如此轻辱,分明是不尊重自己的权威,某日借吉顼奏事发怒:“太宗有马名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
  吉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最后被贬外放。
  翻译成白话文便是贞观年间,唐太宗得到一匹宝马,个头高大,但是野性难驯。唐太宗手下的人都拿它没办法。有一天唐太宗带着后宫的嫔妃去看马,看着狮子骢说:“你们中有谁能将它驯服?”
  其他的女人都没有办法,武则天年少气盛,便说她有办法。但是需要三件东西——铁鞭、锥子、匕首。
  太宗问:“这是为何?”
  武则天说:“先用铁鞭抽马,如果还没被驯服就用锥子刺它,如果还是没有被驯服,就直接用匕首将马杀死。”
  据说唐太宗被武则天的手段震撼,心中生出欣赏之情,但是也有这件事的原因,太宗开始疏远她,对她有了戒心。
  虽然我们早过了驯马奔驰的那个年代了,但驯马如驯人这个道理,却不得不懂。
  何为张弛有度,何为以德服人,何为有进有退,在适合的时候做适合的事。
  有时候退一步,那是忍让。有时候过度退让,那是懦弱。须知道,一个人当拿捏你的弱点后,一旦心术不正,你的弱点就是致命伤。
  有人曾对我说:“如果你在路上被疯狗咬伤了,那就认了,难不成你还要回咬它?”乍然听起来,十分有道理,泛指有时无须与人计较,且当疯狗乱咬。
  我回复:“是的,被疯狗咬伤了,我不可能回咬它,但我可以打死它。”
  疯狗本无罪,但涉及到伤害时,也要考虑它持续下去是否会危害别人。莫说是否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就拿还击一言来说,也算不得残忍。一只狗疯了,它不会因为咬完你不去咬别人,更不会因为咬完你一次,不再咬你,这是关键所在。
  一个人误伤了自己,那是失误,可以当成一场意外。一个人恶意伤了自己,可以原谅他,也可以不原谅他,这取决于事态的轻重。
  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三者不约而同讲求以善为德,慈悲为怀。
  以德报怨,这是我们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出自孔子《论语》。
  光凭字面含义来看,无非宽容,大度,豁达之心面对。
  旁人只知这句话解析为:“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如何?”却不知孔子回答的是:“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
  孔子并不赞成以怨报怨,假设以仇恨,恶意,愤恨,甚至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
  孔子更不赞成以德报怨,一个人奉献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一直用不值得的宽厚去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完全有负自己的人和事,这是一种对人格人品的不尊重。
  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泛指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现代社会,别人故意打你,你一直不还手,就会一直被人欺负下去。你一旦选择第一次就还手,当你的还击能力比他预期的要强大得多时,不敢说他永远不欺负你,至少在他还想欺负你时,会深思几分。
  套用现代社会很俗气的一个场景作为例子:
  他刚认识你的时候,总想在酒桌上把你放倒,看你出丑。奈何面子,你却不得不笑脸相对。可是一而再的,只因酒量比他好得太多,一次次的变成他倒下了,当变成他出丑时,以后他还会再来挑衅吗?
  不会的,因为人有种潜意识的心性,永远只会欺负弱者,而畏惧会还击的人。
  不存害人之心,不为情而姑息纵容,该还手时就还手,方才是生存之道。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