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这是我们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出自孔子《论语》。光凭字面含义来看,无非宽容,大度,豁达之心面对。旁人只知这句话解析为:“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如何?”却不知孔子回答的是:“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
有时候,同情是种伤害。
有时候,退让是种纵容。
有时候,宽恕是种逃避。
过度的心慈,那是懦弱,人生需要张弛有度,有进有退,方能尽善。
孔子并不赞成以怨报怨,假设以仇恨,恶意,愤恨,甚至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
孔子更不赞成以德报怨,一个人奉献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一直用不值得的宽厚去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完全有负自己的人和事,这是一种对人格人品的不尊重。
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泛指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千百年来,中国受儒家思想所影响,仁慈,施德,信义乃核心。主张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我们可以提倡仁慈,却不能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做错事,你可以祈求别人的原谅,却不能要求原谅。人家可以原谅你,也可以不原谅你,错就是错,任何人都需要为错误付出代价,这就是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