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二十四节气系列诗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 |
雨水:
雨水回温少雪冰,东风解冻气升腾。
捉鱼水獭食前祭,列字空鸿唤后鸣。
清明万物尽呈新,水秀山青草遍茵。
墓地灰飞插绿柳,空天燕舞剪白云。
立夏温增暑炙身,雷多电闪雨来频。
蝼虫野外鸣琴瑟,蚯蚓田间泛土尘。
*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吒之日,正好是这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年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过了数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这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斗,每次去则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秤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
芒种榴开似火红,桃梨果长沐风青。
辽原麦满收丰谷,阔野禾茁灭害虫。
位退花神群卉祭,节来小女众芳迎。
枝头彩带悬车马,贺夏辞春举饯行。
夏至
注:(1)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达最长。
(2)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三时”,头时三天,中时五天,末时七天。
(3)漠河被称为不夜城,夏至前后9天的时间最容易看到极光。
(4)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草药)生。”
(5)古时称夏至为“夏节”,祭神。有吃狗肉、演歌舞习俗。
(6)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7)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定时刻,就确定了夏至。
小暑炎炎入伏天,风轻日酷雨常连。
石榴赏罢荷花美,香粽尝完嫩藕鲜。
*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 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注】
立秋节至末伏临,一叶知秋遍地金。
薄雾茫茫晨露冷,寒蝉瑟瑟晚风侵。
三场雨落炎温退,五谷香传米气闻。
昔日抓膘因体瘦,今朝喜瘦恐肥身。
白露秋深气转凉,含珠草木映晨光。
成群鸟舞寻粮物,结队鸿飞觅暖方。
米酒驱寒防冷夜,清茶解暑抵骄阳。
果园菜地农家乐,五谷丰登待入仓。
秋分昼夜等时均,万里晴空看巧云。
雨促寒来雷不作,虫蛰穴去首难伸。
蟹肥酒美香飘爽,桂放菊开韵传神。
雁叫霜晨飞向远,农忙大地获粮勤。
寒露晨昏冷气凝,轻霜淡染叶呈红。
雀栖水畔形蛤似,菊放庭前状爪同。
莲藕核桃食健体,香蕉银耳用滋生。
朝凉午热温差显,衣换衾更适日风。
霜降寒来冷气凝,辽原阔野正迎冬。
千山百草呈金色,万岭一林现红枫。
立冬
立冬始建已年终,地冻风寒水现冰。
昔日皇家同众贺,今朝政策助农丰。
一川垄土收粮净,十月阳春赏叶红。
四季循环生百物,藏精蓄锐待春呈。
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小雪冬初气降时,寒来万物少生机。
阴阳闭塞虹藏匿,冷热交临日淡虚。
午似三春风浪静,夕如九腊雾烟迷。
牛羊果菜多滋补,蓄以强身莫欠需。
大雪严冬正盛寒,飘飘瑞絮兆丰年。
鹃鸥不叫藏林海,虎豹交欢闹岭山。
荔挺新枝抽叶长,*麦休厚土蓄根眠。
阴升极致阳萌动,*月到亏无逐渐圆。
冬至时逢九至前,冰花怒放百花眠。
阳衰阴盛阳初转,日短夜长日渐延。
雪里含温麋角解,风中带暖水泉潺。
千秋亚岁传为节,万户佳肴贺如年。
小寒骤冷最严时,三九阳升暗转期。
喜鹊安巢高树筑,悲鸿觅所北乡移。
群山雪掩轻纱罩,广野霜凝厚被披。
素裹银装银境美,冰凋玉砌玉图奇。
大寒九日正核心,阳隐阴极凛气森。
雄隼擒食飞战冷,雌鸡孵乳卧添温。
孩童泽上玩冰乐,父母商家购物勤。
辞旧迎新忙贺岁,周而复始又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