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婚礼礼服面面观

(2011-01-12 11:43:09)
标签:

纳吉

中国

传统婚礼

凤冠霞帔

新郎

婚礼

芭比

礼服

婚纱

亚洲杯

那英

时尚

分类: 婚礼日记

出于对史学的热爱,芭比整理更新出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中婚礼礼服的文章,这些在当时颇具时尚风格和民族特点的礼服成为了历史洪潮中最耀眼的服饰篇章,也反应了各个朝代的婚礼习俗和婚礼风尚。知历史才能知未来,本着这样不断学习继承和的心情,才更有力量和热情去开拓未来,耳边总回想起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训条:为往圣继绝学~

http://s5/middle/6bd7ca9dh999e1473c5c4&690

http://s12/middle/6bd7ca9dh999e14646e9b&690

周朝大婚服

http://s10/middle/6bd7ca9dh999e15a4ff49&690

http://s7/middle/6bd7ca9dh999e15b43966&690

唐朝大婚服

http://s12/middle/6bd7ca9dh999e1595b0cb&690

http://s14/middle/6bd7ca9dh999e157736ed&690

宋朝婚服

http://s14/middle/6bd7ca9dh999e1600864d&690

http://s7/middle/6bd7ca9dh999e15d2c186&690

元朝婚服的蒙古族特点

http://s8/middle/6bd7ca9dh999e15496837&690

http://s10/middle/6bd7ca9dh999e150c5ab9&690

明朝婚服

http://s1/middle/6bd7ca9dh999e14924350&690

清朝婚服

http://s15/middle/6bd7ca9dh999e14a17f3e&690

民国传统婚礼服装

http://s15/middle/6bd7ca9dh999e14c0157e&690

http://s12/middle/6bd7ca9dh999e14b0d68b&690

民国开始已经有婚纱礼服和结婚照了

 


 

中国传统婚礼简介

 

婚礼是人生大礼。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把婚礼放在重要地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相传伏羲时,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夏商“亲迎于堂”,周代具备完整的“六礼”,初步奠定传统婚礼的基础。历代发展,仪式更繁缛。

封建社会男女受礼教约束。于是有了媒人。媒人参与从议婚、订婚到完婚全过程。所以称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前礼

    婚前礼是婚姻筹划、准备阶段举行的仪式礼节。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加亲迎,即“六礼”)。

纳彩指男方请媒人带礼提亲。古用雁作礼。雁是候鸟,飞行时排列有序,示嫁娶长幼有序。雁又名随阳鸟,用它做礼物,意为妇女服从丈夫;雁仅婚配一次,用它提亲,希望婚姻忠贞。“纳彩”这天,媒人捧活雁 (初用活雁,后也用羔羊、白鹅等)。女家主人亲迎,宾主揖让后,媒使行纳采礼。主人答礼,收活雁。

问名是在女方家长允许提亲后,男方以书信形式正式询问年龄、品貌、家产、健康等。女方家以书面形式告知。发展为交换写有姓名、八字及家庭的庚帖,即龙凤帖,看双方是否般配。讲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年龄相当。以男方长二三岁为宜。注意属相,若无问题,便合八字,如无相克,继续商议。

纳吉是媒人带礼物,告诉女方吉兆,婚姻关系确定。相当于订婚。礼物用雁,后来是戒指、首饰等带有定聘色彩的定金。明清以来送茶。取茶树从一而终,不能移栽之意,称下茶礼。

纳征又称“纳币”、“过大定。关系确定,男方正式将聘礼(俗称彩礼)送到女方家。仪式隆重,男家借此炫耀门第和财势。备礼单,礼品装在箱笼内,或挑或抬,走街串巷,燃放鞭炮,吹奏鼓乐,在媒人护送下至女家。择良辰吉日,带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送到女家。女家收礼后,部分回赠,叫“回礼”。通常把物品的一半或若干,加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的西装、皮带、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请期指男方家选黄道吉日,定婚期后,备礼物,请媒人告诉女方家并征得同意的礼仪。

催妆、送妆、铺房: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用箱笼装,也有为炫耀陪嫁,用方桌铺嫁妆,排队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为陪嫁的。需七十二件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蝴蝶双飞”剪;“良田万顷“尺,龙凤被、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拖鞋两对、睡衣和内衣裤各两套;红筷子十只、姜两片、伞一把。中原陪送红线缝的被子,江浙必送内装满红蛋、喜果的子孙桶祝多子多福。浙江绍兴送“女儿酒”。女儿满月或数岁,酿酒埋入地下,出嫁时送至男家。铺房是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铺房人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

正婚礼

亲迎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是婚礼中最繁缛隆重的仪节。流传后世,以花轿、喜车、彩船迎娶新娘。

大婚日早晨择时举行上头。男方比女方早半时辰,由“好命佬”和“好命婆”替双方举行。双方穿睡衣,女方要开着可见月光的窗进行。女方上头后不准落地走动。上头时边梳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出发前,与父母兄弟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男方迎娶前祭拜祖先。迎亲车队燃放鞭炮以示庆贺。至女家,男童持茶盘,新郎赏红包答礼。在房门诵“催妆诗”,催新娘快化妆,上车去举行婚礼。与女家见面后,持花给新娘,新娘密友拦住新郎,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才能进入。通常以红包礼成交。祭祖后,新娘叩拜父母,由父亲盖上头纱,新郎鞠躬。新娘由福份高的女长辈持贴喜字的竹匾或黑伞上车,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上车前,由男孩持扇给新娘,新娘赠红包。新娘哭,不肯上轿,新郎吟“催妆诗”,新娘上轿。车动,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去,扇子由兄弟拾回。新娘掷扇后哭。起轿,女家在门口泼水,涤除污秽,压邪治鬼,后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祝女儿出嫁后不被斥退。离开时不说再见。途中一路燃炮。队伍前面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奏乐的,然后是花轿。

至男家,乡亲索钱,即“拦门”。送亲者向空中撒铜钱,叫“撒满天星”,有人手执花斗,撒谷物、豆子及金钱、果子等,阻挡凶神,称“撒谷豆”。新娘轻摸小孩拿的两个橘子,赠红包答礼。晚上新娘剥橘子招寿。新娘下轿脚不履地,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到洞房,避免触犯地神。后由女家亲戚力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现多为小舅子抱新娘。新娘不踩门槛,应横跨过去,到新房门前,跨马鞍示平安,跨火、踩碎瓦片压邪。

新婚夜,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站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拜天地,再拜公婆及尊长亲戚。新人、尊长互赠礼物。夫妻交拜,礼毕送入新房。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新郎以秤杆挑红帕。取新郎头发和新娘头发结在一起,即“结发”。新郎到外室接受道贺,招待酒筵,新娘安坐到酒筵结束,新郎回房止。闹房是新夫妇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恶作剧的仪节,民间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吃喜酒”即婚礼。酒筵使婚姻得到亲朋好友承认。宴毕,新人端着盛香烟、喜糖的茶盘在家门送客。同牢合卺  “同牢”是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夫妇交杯而饮,指破瓠(瓜)为二,合之成一器。用苦的匏瓜,盛酒必苦。含新娘新郎同甘共苦意。匏分为二,合而成器,象征夫妇合二为一。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一分子,与男家亲族融合,称“成妇礼”。主要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第二天晨,新娘早早起床、沐浴,拿着盛着枣、栗等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 “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妇馈舅姑:据《礼记》记载 “妇见舅姑”后,新妇侍奉公婆进食毕,象征性吃公婆余食示恭孝。另说 “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三天,下厨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此后将尽孝道。舅姑醴妇:“妇馈舅姑”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示长辈关怀。一献之礼:主人取酒爵致客,称“献”;客还敬,称“酢”;主人把酒注入爵,先自饮后劝宾客饮,称“酬”。合称 “一献之礼”。礼成,新妇从西阶下,表示此后理家政。庙见成妇:婚后三月,夫家择日,率新娘至宗庙祭祖先,表示该妇正式成为夫家成员。成妇礼完成。三朝回门。新人备金猪两只、酒一壶、鸡一对、西饼两盒、生果两篮、面两盒、猪肚、猪肉两斤返女家。女家留饭。女家回礼:西饼、竹蔗、鸡仔、生菜、芹菜、猪头和猪尾。

凤冠霞帔映红妆

汉前多周制婚礼,玄黑色和纁黄色婚礼服,象征天地的神秘。新郎戴无旒广冕,穿端正的玄色上衣和纁色(赤与黄)下裳,白绢单衣,赤履,佩玉,佩刀。新娘穿玄色丝制礼服。头戴“次”,以“纚”束发,插一尺二长的笄。带青绶,佩玉。 用“白妆”,青黛眉,点绛唇。

唐代婚礼融合先前的神圣庄重和后世的华丽喜庆。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此所谓“红男绿女”。新娘先穿多层广袖上衣,外套宽大广袖上衣(日本“十二单”从此演变),发簪金翠花钿。这种钿钗礼衣是历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宋代婚服是花钗大袖礼服;明代成为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20世纪初,传统中式婚礼服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属诰命夫人规定着装,是权势地位的象征,后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其上布满珠宝锦绣,雍容华美。新娘加红盖头,或垂丝穗遮面,或纸扇遮面,穿绣花鞋象征吉祥。女子以用丝、缎制造的褂(上装)裙(下裳)为主礼服。用白金线、黄金线及珠石等绣成代表龙凤呈祥的龙凤和鸳鸯图案。做工考究,为防因各人针线松紧不同而影响图案,必须由一个人完成。袖短,以便新娘把亲友送的金链带上,示感谢。此礼服可追溯至清代,皇帝赐梁储贵的女儿丝线绣的龙凤褂裙为礼服。

金兀术南侵,康王南逃,在浙江遇一村姑。她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箩里,自己坐在谷箩上。康王躲过杀身之祸,许诺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娘娘名义,出嫁坐花轿、戴凤冠、着霞帔。后乡村姑娘出嫁效仿穿戴凤冠霞帔。习俗流传800多年,解放后渐止。

沉寂之后展新颜

二十世纪各地婚礼形式经历几次转变,解放前"坐轿骑马"50年代,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穿旗袍或红袄裙。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新郎新娘都是蓝色制服或绿色军装。八十年代传统婚礼形式在部分地方复苏,哭嫁、穿旗袍、拜堂依然保留不久大部分地区最后一点传统婚礼形式被西方形式取代。久则思变,西式婚礼流行多年,不少年轻人开始寻求改变,选择传统婚礼。这是传统婚礼形式复苏和发展的土壤。

中国传统婚礼秉承自明代沿袭至今的习俗,程序繁多,有些环节随地域、社会变迁变化,摒弃许多繁文缛节,保留着传统婚礼中的整体程序,突出热烈、喜庆、张扬。

    当下在中国有一股恢复传统汉文化的潮流,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汉服的复兴运动。从汉服学士服,到穿汉服的成人礼,汉唐文化的热潮更带动了汉服婚礼的流行。新人穿上汉婚礼服参加传统婚礼,也许正是拉开了传统婚礼复兴的序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