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廉吏诗人——李恺传

(2020-01-03 12:49:09)
标签:

李恺

廉吏诗人

惠安

泉港

东莞

明代廉吏诗人——李恺传

李恺,字克谐,号抑斋,福建省泉州府惠安县人,晚年居县北天马山下的介山(今属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系宋太师李邴之后。

李恺的出生年月日、兄弟、子女的考证。

李恺从小勤奋,博览群书能过目成,尤其擅长声律和对联,下笔如有神,“沛若悬河”。李恺为人“性倜傥扶义”,从少即以豪杰自命,每读古代忠义传,都非常感慨叹息,视为榜样。他还是秀才时,相当贫困,但却相当有志气和骨气。他常说:“要以他一腔之血上报君父。男子汉在生时不死谏,就应当牺性在边疆,怎么能胆小怕事与草木同朽?”所以他当官后不能媚附权贵,遇到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敢作政当,不计前嫌。“义之所在,守之深坚,即摇撼不为动。”

公少以豪杰自命,每读古惠义传,感慨唏嘘如将从之。居恒自言欲以一腔之血,上报君父:“男儿生不死谏则死边,安能伈伈与草木同朽?”故其当官不能俯眉承睫,事关利病直往敢任不顾计前。却义之所在,守之深坚,即摇撼不为动。荏苒晚暮,悲壮慷慨,犹时托于文字赋咏之间,读其诗与所为留像记,可概见已。(《铭》)

嘉靖七年(1528)中刘汝楠榜举人第二名,于嘉靖十一年(1532)中林大钦榜进士。历任浙江嘉善县令(未到任)、广东番禺县令吏部稽勋司主事郎中、兵部车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司副使,中宪大夫(正四品),备兵湖北、辰沅兵备道。他曾在诗中以“却贡和南海岛(自注暹罗感余,为建却金亭),上书降莫镇南关(上毛尚书言莫登庸必降)概括自己一生之经历。他战斗在抗倭斗争第一线。文追西京,诗法渊明,古风,尤长四六”,著有《介山诗文集》12卷留世

一代廉吏

李恺初授浙江嘉善县令,由于祖母去世奔丧而未任。服除后,补任广东番县令。

复除番禺,番禺会城,政务填委。公颖识敏裁,剸(专)断优裕,民有争讼,辄听自和释,不用用以挝击明威。会岁祲,公尽括赎锾,料民以饩,更为请上官开廪设糜,于是凶而不害。暇则进诸生,为谈经课艺,士益蒸蒸,番禺科目至丁酉而盛。

番禺,故番舶所辏。县官掣税,示羁縻,而婪者干没其,政以贿成。当道察公廉干,则委公。公誓告城隍,而后行事,尽弛一切苛细,令夷人自占,要以如税而止,毫无缁涅。夷酋奉千金为寿,却之,则为公树亭水际,至今有“却金亭”云。公居番禺五载,佥上公治行异等,堪风纪(《铭》)

  李恺《赠徐履素分教遂昌序》解读

 

是岁壬寅乡先生徐履素计偕至京。数试之,咸列高等。明年夏五月司教遂昌介山李氏恺赠以言

履素君古之经师也经之不明于天下久矣国朝惩唐宋之敝,特罢诗赋,专用经义,革薄从忠,齐民以常道也成祖继统命集儒臣开局纂修五经》《四子》,不用古疏笺翼以濂、关、闽诸说学校选举之实皆以明经不背传注为主及行之既久入耳浃心经生学士老师宿儒争辨横议死守不贰其所潜订证者岂但宏旨微词乎?圈置内外点画偏正句读,先后演之,译之,思之,释之,仇之。羿(艺)匠妙悟神应,惟心虚灵而彀(毂)率规矩,师弟子必遵由之。朱晦翁平生勤苦精髓在》《》《》《》,而自谓无遗憾者在》。盖皆公亲笔,不假乎门人云尔。

恺曾学诗矣。“古”源于商周,“谣”出于里巷,“精”合于律吕,“体”本于性情,“用”感于神明,“道”通于政事。然言微婉幽,扬诵之者多不得所以,并其章句而忘之。晦翁解先为笺注多用毛氏后言乐歌正意,略增减一二字咏叹之其味深长跃然以兴假使卜商、曾根牟子而今生也亦不能为异同

孝庙以前士人一意本领之学科目人才皆敦厚正直宁执滞而少浮华服习其艺因以约束其身。《归其有极是矣后来倡为一切道学之名动欲体验未发之中而不及于明审笃慎之教其流几以六经传注为刍狗排新安为支离取鹅湖为超卓肆其纷然杂出其下饰以雕绘构以轧茁(叛)经失传不识注中何解,《或问何辨主者且眩惑无以劝沮风俗下矣

……

附:张国琳王平山《李恺》:

李恺,字克谐,号抑斋,惠安县城西饮亭村(今属紫山镇)人,系宋太师李邴之后,入泉州始居惠安的是李恺的四世祖李应祯。应祯生钦,钦生普,普生经,号庵,累赠中宪大夫,就是李恺的父亲,配曾氏,封恭人。李恺约生于弘治十六年(1503)左右,卒于明万历二十ー年(1593),寿八十ー岁。嘉庆《惠安县志》卷二十九封荫记:“李普,以孙慎贵赠苑马寺卿。李经,以子恺()赠番禺知县,()慎贵赠()马寺卿。”

李恺从小勤奋,记忆力相当好,能过目成通,尤其擅长声律和对联,写文章时下笔如有神,滔滔不绝,“沛若悬河”,平时博览群书。十九岁时李恺才正式到县学就读。初学春秋》,后又主攻《诗经》,考举人考了好次没考上。他发奋苦攻三年,终于嘉靖七年(1528)中刘汝楠榜举人第二名,于嘉靖十一年(1532)中林大钦榜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中三甲第61名,本科录取二甲80人,三甲233人。

李恺初授浙江嘉善县令,由于祖母去世奔丧而未任。服除后,补任广东番禺县令。他履任期间,官场上下营私舞弊,贪污成风。李恺曾愤恨地加以遣责:“令之为吏者,小民事至,辄开私门,以求盈筐箧,斤斤求民过失,而词及微细或专意殿薄,屈节迎送”,他希望“今之郡县牧令…平刑释宽,务省徭役,薄收税赋”。时公务身,李恺凭他的胆识和才干能快速处理。对于有纠纷争讼之民,他都是基本采取调解的办法,不会滥用权力对他们施以刑罚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当时恰好碰到粮食抢收,李恺尽力集犯法之人赎罪的银钱,为灾民提供粮食,并请上司开放粮仓,煮糜无偿提供给灾民,使得凶年没有为害到百姓。闲时,李恺则亲自为秀才们谈经课艺,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所以番禺的科举至丁(1537)就开始大有起色。

(容量限制,略)

但是此时,李恺遭到政敌说他“跅不羁“的攻击。于是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因不满朝政日非,奸佞当道,李恺解绶退归,筑宅第于县城内。县北南埔介山,长期荒荒污秽没人管理耕种。李恺却看中此地,说:“此下有蹲鸱(一释为大芋),造物者留此作为我的乡野之居”,就在此耕种,过着恬淡的乡村生活。

后来他将处理苗族的事写成《处苗近事》一卷,被浙江藏书家范钦收藏于天一阁。此书分征讨、巢穴、哨道、转运、调发、防守六个内容,记载了洪武至嘉靖年间湖广苗民征服征剿之事。后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三中。《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三有载。

此时,已持续一百多年的日本倭乱骚乱,剽掠我国沿海的祸患尚未弭平。惠安的崇武、莲城、小岞、峰尾、獭窟因地濒海滨,早在明初已筑了城池防御。而县治的筑城虽经张岳倡建,却迟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才建成。其时,提督军务巡抚都御史王忬莅闽,商议在长乐、福清、惠安三邑筑城防倭。当时一些士大夫都不以为然,认为“时幸无事,速不宜内自强扰”,不少居民见建城费用不少,怕负担太重,也口出怨言。李恺却极力赞成幕府的建议,“而慨然以身当其役”,第一个带头捐数百两金子,且捐地建城。李恺的率先垂范带动了县城居民,众人开始响应他。李恺在筑城施工中参与校阅基地,暑不避。石匠在悬崖峭壁采石受伤,“众皆哔然”,但李恺仍矢志不移,“椎牛酾酒召犒诸从役慰劳鼓舞”,“故民喜于趋事,不知征召版杵之劳”。翌年,周长986.52丈、高1.9丈的惠安县城终于竣工了,结束了惠安有县无城的历史。李恺高兴地说:“惠安是个小县,拆置于太平兴国年间,因为时有警报而商议筑城,然而屡议屡罢。起先少保张净峰请求建城而未果,如今终于建成了,自春季到秋季才六、七个月时间,真是树旷古稀奇之烈,遗我子孙逸居之利。”

惠安县城筑成后四年,即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倭寇数千人号称万人侵闽,在劫掠福州、福清、莆田之后,于四月廿六日直惠安城。之前,倭寇自福清海口入寇泉州,泉州卫指挥童乾震引兵迎战,壮烈牺牲。倭寇自长坑头登岸,由晋江龟湖突至安平市,杀掠数日才离开。

当时惠安县城不满千家,“惠人小大丧,争弃城走”。邑中的大姓富之户十之八九先闻讯而纷纷逃难他乡。县令林又因“某某之讼,闻讯解”,离职即将离境。接任县官避在泉州不敢就任。四月二十四日,郡守孙来署报危急。四月二十五日,将惠安狱囚和库金转移到泉州府,同时募兵备战。县里只有县丞、主簿、典吏、训导等一般佐手属。县失主令,人心惶惶,声震天李恺见此情况,毅然挺身而出,与弟进士李慎、举人康惟心、张岳侄儿贡生张宇、绅谢有功等,召集诸父老商议说:“倭寇已经通近,离开县城又能做什么呢如果我们这些人逃去,则整个县城中的生命就死定了县城虽小,但是众人团结一致,足以依靠。我与诸君倡议同守,上为国家全城,下为乡里保其家室,可以吗?”大家都说:“好”,于是相率泣告于城隍庙,哭请林作主,表达了“恺虽废,敢为士卒先”的决心。林深受感动,即与李恺等焚香祝天,誓愿与惠城共存亡。众人随之商议布置守战计划,安排县丞黄省吾守南门、主簿王秉忠守北门、典史陆转守东门、训导蒙说守西门。各城门都安置乡长“夜立巡警,塞津补坠”。民心因此略定。

为加强守城力量,李恺独捐老之金八百两,助募獭窟乡勇死士数十名守城。为鼓励杀敌士气,李恺还各抽十金奖赏出杀倭寇有功的守兵。守军如有退避等情,即以军法行事。

四月廿六日晨,倭寇五千多人“旌帜蔽野”,开始攻城北门,并斩被俘群众五人,叫否则将“破城而食,必居汝无噍类(没有活下来的人)”,企图威惠安投降,随即安排三个寇侦察兵骑马到城西高阜窥探虚实,回去后就开始攻打北门。当时城内守军有好几人还不知道倭寇所用“鸟”的厉害,从城垛中伸出头来探视的人无不“应声而”。林咸、李恺等从容应战。倭寇以冲车、云梯、箭矢、火配合进攻,情势每见危急。李恺日夜随着林等不避矢石、头戴斗笠,仗剑徒步,登城巡视督战,安定军心。倭寇后又攻西门,发现李恺在指挥,就瞄准他射击。战斗中曾有三从李恺耳边射过。李恺的随从李玉中而倒。受伤的有八、九人,牺牲的有六、七人。可是李恺毫无畏缩,照样喊杀助威。由于“城卑无堑”,倭寇以四只布梯挂靠在城墙攀援而上,手持双刀扑来。守兵以钯头刀对付。倭寇中有不少人因此跌下梯摔死。李恺为此奖励他们十两金子。林见渐渐抵挡不住,信心不足,身穿大红袍,入孔庙拜先师孔夫子,又拜城隍,“叩首呼天,为百姓祈命”守城的也有退避不守不战者。林亲自持钢刀以军法处置之,割掉其耳朵。双方从早上时激战到中午犹未歇息。林用威,李恺用“支一时之急”。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城内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倭寇登临城垛三、四次,可是城中讹言已陷者却有四、五次、不少男女已经准备跳水自尽。

午后再战。倭寇死于、石之下者有三十多人。“城上死者不知其数

幸亏泉州千户朱紫贵率援兵四十名城而入。此前林一度哭着对李恺说想跳城杀,至是甚喜。惠安城中士气大振,而倭寇则相对衰弱。时已日暮。半夜倭寇又来攻城,用尽鲁班所能制造出来的器械。而守军则使尽墨子所能使用的办法防卫。双方激战到天亮死伤差不多。李恺“所恨者援兵之少耳”。

二十七日继续战。李恺考虑到引导倭寇来的是漳州人,拟用反奸计来对付,缓解倭寇的攻势,为等待援兵拖延时间。倭寇大开价,要惠安交出二万两金子。李恺以惠安贫困为由仅出价一千二百两金。倭首嫌少,大怒,加大了攻势。吃早饭后,幸好盛巡道派来李风率领的兵四十名来增援。倭寇在上午九点至中年一点又攻西门,”。七个守卫在城垛的牺牲了五个。众人溃散,以为城必破。李恺用重金行赏。铳手李等人虽然有点骄横,但在重赏之下也奋勇杀敌,连毙十个倭寇。但倭寇却依然没有退缩。晚上还布置“粉蝶长蛇阵”来示威恐吓。

晚上,倭寇收买内奸散布谣言说林县令已经缒城逃跑到泉州府城,企图制造混乱,动摇军心。内奸终被李恺追查出而杀之,稳定了军心民心。倭寇内应外攻的阴谋破产。但从晚上至天明,双方依然攻防不息。

至二十八日,城中防卫已经难以为继了。林、李恺等商议派人缒出城对翻译承诺会付给一千两百两金子,以拖延时间,求得息机会。

倭寇又造冲车,分四路加速攻打惠安城,并动用了火炮。林与李恺手持钢刀,始终坚守在第一线,足不离城。城中士女则抱砖石严阵以待。尤为难得的是李恺夫人吴氏也不避艰危,走出府门,为守城战士“亲躬为灶,烹牛为饭”。时逢“暴雨滂沱,雉堞崩城中箭与石头都快用完,大家都感到没有生还的机会了。李恺一个个鼓励守城之人,“人皆死守”。因城池被围困六昼夜,守军的粮食、燃料日见短缺紧张。李恺又慨然以自家多存的粮米及牛羊数十头充公助,并拆毁盛米大粟桶充当燃料。李恺夫妇这种爱国爱乡、疏财急公的精神,带动了数百男女老少争相抱砖扛石上城,以助掷杀攀墙登梯之敌。但是毕竟惠安城内势单力薄,全城居民还不到一千人,守军仅二百多人,力量悬殊很大。

时城西坏裂。城中老幼见李恺与林等头戴斗篷,徒步奔波,又喜又怕,“挥泪如雨,且号且泣,”牵着他的衣角争着问该怎么办。为避免造成更大伤亡,李恺考虑还是化战斗为谈判,用钱开路。大家最后表示说只求保住县城不被攻破,金银财宝又何足论哉于是众人共同资,花钱买平安保生命,“同字立券”,借贷库金四百两,李恺也献出养老金八百两。李恺招募了一个不怕死的勇士深入贼营,用金银财宝收买这贼酋,同时暗等泉州派来更多援兵。收买的方案得到了两个倭寇首领的答应。于是在申刻,二分金,夜私绳二百金于城下给一个姓詹的贼首,给另一个捧盘的十两金子。当夜,有一个倭贼来献书,态度非常高,并高叫说:“还我三总!”似乎是要为他死去的同伴头领报仇。李恺见此状,也很担心着急,生怕倭寇趁此机会偷袭。幸亏没有再发生冲突。

二十九日,倭寇将撤走。因时间未到,又在县城周边四处劫掠。不久,向城中射入蒜头二把,鞋二双。城中人以为是作法,就砍算盘二压之。三十日刻,倭寇开始撤退,“鱼贯行几十里”。有个叫何睿的从倭中逃脱回城,报告说倭寇有五千多人,我大明之人附从倭寇者有一千多人,被俘虏的百姓有五百多人,被牵走的牛马有五百多头。其余的货物和被绑的难数。这时还有一人骑马绕城对人说:“我是郭四总,这次救活你一城之命”城上的人发现他似乎还有话说。他转了三次,到了东门头,又高声喊道:“我是同安的石匠头领,惠安筑城时曾经受过李大人的恩惠”大家才知道原来带路攻打的就是此人,经此血战,此时“城外山谷杀死(之人)如积”,被抢掠过的人家都已没有烟火了

倭寇碰了硬仗,损失不小,死了好几十人,为其一路攻掠势如破竹以来所罕见。倭也不禁哀叹道:“攻打福清开一阵打死了三个人而陷落一城,可是惠安城真正是劲敌,前者死后者继,福清与之相比差太远了!”因此断绝了攻打泉州府城的念头和计划。

此时的林,已经坚持六个日夜没有体息,眼睛又红又肿。李恺已七天七夜没有休息比林更厉害。每当他走到城上都还要急呼兵士防守,两腿麻痺得非常历害。他感叹道:“这次危机如果没有林县令,县城一定守不住。如果没有自己,则城守必不固。如果不是自己带头留住妻子,就一定无法阻止大家的逃难。如果不是妻子带头煮饭给守城的战士们吃,搞好后勤保障,士兵们吃不饱,那么就没有人来养兵。如果不是自己带头捐资集资那么县城也一定守不住。如果不是林与自己生忘死,随机应变,那么倭寇就不会受到重创而泄气,就不会停止攻打府城的计划,

后来外援赶到,倭寇才在城郊各乡大肆杀掠一番逃离惠安城。倭寇退后兵分两路,一路于三天后又卷土重来杀掠县郊各乡。李恺协助守城,林率领一支民兵出城追,直捣鸭山,因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被围而中箭牺牲。另一由清源山攻陷南安,进通泉州郡城。城中固守二十日,倭寇才逃走。

《四库全书》之《福建通志》卷四十五记载“刚好郡中援兵至,挹酒馈劳,与里人张灶饭浆躬守者。贼势蹙,拔营。惠邑得平,皆之力。

惠安城解后,李恺作《戊午倭攻惠城急病夫散金募士死守旬日围解因而书怀》诗一首以纪念

出南壁,北门。

宗国谁为,小邦或可春。

射狼跳跃,士女如崩奔

姿,画计间军。

急城将缺,时危志弥坚。

功成耻受赏,忧惧触藩。

我有东山亩,飘然自不群。

但危机过后,反而有人指责李恺用重金贿赂倭寇退兵的办法,李认为这是不得已权宜之计,事出无奈。李恺以为在强敌面前采取软措施历史上有先例。即使是汉武帝在盛时期仍然出嫁公主给单于、乌孙之举,近年也有阮督府用权之计解桐乡之围的例子“何过之有”李恺对当权者“闻讯解之林尹(林县令)”不解,而向晋江慎中表示不满,认为林“以捍御之,亦足其未明之罪耳。且打枪刀、理镖,繁费不少”,责怪林和找他麻烦的人只是还没有亲自遇到倭寇了。

李恺在抗倭救城战斗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福建巡按樊献科听说了李恺的事迹,报朝廷表之。当时任广东参政的乡朱一龙为他写《全城功德碑》,称赞“公慷慨有大节,才不尽用,居当桑梓而能立功后世,其尤芳云

(容量限制,略)

万历年间李恺去世后,邑人送葬者达千余人,并为之立“保障亭”,竖“全城功德碑”,祀乡贤,以垂纪念。

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晋江同李廷机后来为李恺撰写墓志铭时,称赞李恺此功堪比战国墨子:“速郡上游,令不南下,公之功与子争烈矣。

《四库全书》之《福建通志》卷六十五杂纪异对此事亦稍有记载。

李恺为人“性傥扶义”,从少即以豪杰自命,每读古代忠义传,都非常感慨叹息,视为榜样。他还是秀才时,相当贫困,但却相当有志气和骨气。他常说:“要以他一腔之血上报君父。男子汉在生时不死谏,就应当牺性在边疆,怎么能胆小怕事与草木同朽”所以他当官后不能媚附权贵,遇到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敢作政当,不计前嫌。“义之所在,守之深坚,即摇撼不为动。”

在他晚年之时,他的悲壮慷慨之心,犹时时寄托于文字、赋咏之间。这从他的诗词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涉及惠安利害关系的事,包括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含冤而无所控告者,李恺都不亲自探访了解,替他们向泉州府和惠安县令反映。而府、县官员也很尊重他,基本能采纳。有个官员甚至要将寺田赠送给他作为馈。但是李恺也没有接受。因为他少年贫困时就很有志气,曾经说:“如今的大夫都很高做不礼贤下士,士当以清风明月、长开不败之红花胜之。”即使他富贵之后,也“无所纷华,独亲、缮祠、置田、供祀,则不辞费

李恺文追西京,诗法渊明,古风,尤长四六”,著有《介山诗文集》12卷留世,文章选登入《四库全书》。《四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晋江黄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则记介山集》有十六·(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都县之属)。《福建通志》卷六十八文一载有“李恺《介山集》”,未记有多少卷《泉州古代著述》记,据《福建通志》艺文志着二十八载,李恺还与龙溪人林(号空)参阅白石公所修合著《龙溪县志》八卷,分为地理、公署、祀、田赋、官师、学校、选举、人物等,时为嘉十三年甲年(1534)秋七月。宁波天一阁收藏。他曾在诗中以“却贡和南海岛(自注暹罗感余,为建却金亭),上书降莫镇南关(上毛尚书言登庸必降)概括自己一生之经历

嘉庆《惠安县志》卷之三十三有李恺诗《感遇》《秋八月田》《甲寅夏童太守游何小落城东别业》五言律诗《桃源洞》《丙中春正月在广》五言绝句《采莲曲》,六言绝句《辰流忆家山》。(笔者注:辰流疑当为辰沅,在湖南州。《螺阳文献》同作辰沅)


李恺去世后,惠安乡亲为他送葬的多达一千多人。嘉庆《惠安县志》卷三十四古迹之茔坟记载墓在县东安固乡,弟李慎墓在阴山岭。《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福建通志》卷六十二载宪副李恺墓在阴山岭。

道光《惠安县续志》记“湖广副使刑部郎中李公恺”入祀乡贤祠。同卷古迹之坊表记:同胞经魁坊,在北门街,为李恺、李慎嘉靖戊子科第二名嘉靖庚子科第五名。……天官大夫坊,在北门外,为吏部勋司郎中李立。”乾《泉州府志》卷十七之宅坊亭记载,科第联芳坊为明进士李恺李慎立,在北门外。天官坊在北关外。疑科第联芳坊与同胞经魁坊为同一座,否则同时立两座于理不合

李恺传见嘉庆《惠安县志》卷二十二卓绩、万历《惠安县续志》卷之三人物续纂上、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二明列传四、《书》卷之八十九英旧志缙绅泉州府惠安县、《重纂福建通志》卷之二百之五明人物列传泉州府三、民国《福建通志》总三十四分卷二十四。清李光孙李清馥著《中理学渊源考》卷六十四有《副使李抑斋先生恺》,《崇武所城志》有记。李氏祠堂记追赠大中大夫(从三品)。崇武大八景之一“狮石台”及“石钟”系李恺题写。

今县城北门有李恺李慎乡贤祠,于1992年被列入县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春,字于煦,太学生,授广西按察知事。时值征讨瑶族,他负责后勤粮食运输,工作做得很好,光禄署而归。他急公尚义。万历丙申年(1586),惠安发生大饥荒,他出煮粥赈济灾民。16041229(明万历三十ニ年十月九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阳桥桥梁折断倒塌。万历三十五年(1607)春受泉州郡太守姜志礼所托,会同张宇次子张翰臣主持重修洛阳桥惠安段,倡议捐资,组织掌管资金,址整修兴筑,完成了重修工程。当时还有另一个负责人是黄春子黄士绅,而惠安主簿李嘉禾也是实际负责人之一。几个人商议架设相当高的木架,横木悬梁,临渊石,其方法是采纳一个工匠建议的一种叫做“定嵌金木柱策”,上面行人可以通行,下面可以施工。每次要等待退潮后,就从海底打下基础,抓紧将“新旧石互取结址全垒”堆砌至顶,对歪斜的校正之,缺者补之,直达于大梁下。

泉州知府姜志礼亲撰《重修万安桥记》记载这次重修有四件灵异之事。整补扶栏之初潮水浩弥,巨浸滔天”,工匠师们无法施工姜志礼亲自向上天祈祷,“潮不至者数日,一异也。”大石梁折断,采石补之,用船运至桥下,择日四月十八日,乘潮涨而上。可是接下来却连续三日潮水都很小,浮力不足。匠师告急。姜志礼说:“过去忠惠公以二十一日安桥,难道这次也须如此吗?”到十八日,“滔天之水,果自东来,石梁遂上,二异也。”悬空吊石,一绳之力系重千,脚手架非常高,下临深渊,“每值狂风巨浪,人尽危之。自经始迄告成,木不推,绳不断,石不损,无几微,三异也。”桥北重修工程,为主是李春负责。李呈春让他的家僮李魁监督运石事宜。李魁“坐卧舟上,忽入海不知所往。”李呈春四处寻找至哭而流涕。后来“令渔人捞获之”,要将他的尸体运回去。可是突然绳断了法运回去,就在桥左将他就地安葬。姜志礼以为世传忠惠公造桥,有夏得海之事。有无不足凭,乃今而有李魁赴渊,四异也。

在姜志礼看来,当年要建造洛阳桥难,“修旧亦不易。而缮修于倾圮既极之后,尤不易。”他认为重修桥南,延续原来的基础较多。而桥北之修,几乎全部重建,有大半之功。

此次重修新筑桥梁十一间,桥墩十三座,桥梭二十四座,东西扶栏四百余丈,增两翼镇风塔各一,关楼亭榭,焕然一新,共花银788.839两,全部是靠募捐得来,其中太守姜志礼首先捐献了80两。工程从万历三十六年成申(1608)冬至己(1600)夏才竣工。工期分成两期。今洛阳桥中亭姜公祠有石碑纪其事。万历《惠安县续志》卷之一·桥梁续纂对此事有较详细的记载。明李光缙在《景壁集》卷八中所作《重修万安桥北记》也记载了当年重修之事。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一·津梁志记载亦详。李呈春传见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六十一明乐善二。

当时惠安有个洪辅,与李恺是同科举人。可惜洪辅隆二十多岁就去世了。妻陈氏时年仅23岁,抚育幼子邦俊长大成人。陈氏守节 十二四年 而卒。李恺为她立节妇传。详见《螺阳文献》卷七《洪门节妇陈氏传》。

恺侄儿(万历《惠安县续志》及乾《泉州府志》均记为恺从侄)钟英(嘉庆县志卷之二十四·传中称钟英为其从兄,有误)字于储,从小就聪过人,很有悟性。伯父李恺对他很惊奇。他服侍父母以尽孝道闻名,日常相当羡慕古代贤达之名人,读书时手录《密》二刻,相当佩服,从不厌倦。他的文章以平正通达为上,万历辛(1601)年入岁贡,在任广东香山县训导,卒于任上。传见万历《惠安县续志》卷之三·人物续纂下、嘉庆《惠安县志》卷二十五·儒林向学、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五·文苑明向学三。

张国琳王平山2010-1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