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让文化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流传——读李娟散文《清明》

(2025-04-10 15:27:52)
标签:

转载

      [转载]让文化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流传——读李娟散文《清明》


清明 李娟

 

古人这样解读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此时,春和景明四月天,惠风和畅,山水清明,早长莺飞,烟花遍野,大自然最美好的季节来了。

清明仿佛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中年男子,他穿一件白色的长衫,他儒雅沉静,眼中却有淡然的哀伤。他在杏花春雨中,一直吹箫到天明。陌上桃花十里,心中念念故人。一个人为爱所牵,心底涌起潮水一般的思念,只有一支箫声替他说了。

汉乐府有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此时,山水明澈,落英缤纷,春风又绿江南岸,有人在家乡思念远行的亲人。

江南人家有一种食物,叫清明馃。其实就是青团。那年在湘西凤凰,也是清明,有苗族的婆婆在小巷里卖青团。青团先用一种麦草取其汁液,染绿了糯米,再将泡好的糯米中加进豆沙、红枣、芝麻、腊肉,用一个个竹叶或荷叶包好蒸熟。打开荷叶,看见一个翠色逼人,圆滚滚的青团,食之软糯香醇,清香萦绕,都是春之味,令人念念难忘。

清明时节,流连在凤凰古城,春风十里,水波温柔,几个孩童在城墙上放风筝,蝴蝶的、鲤鱼的、孔雀的、蜈蚣的-------五彩斑斓,我想起儿时背诵的古诗:儿童放学回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踏上古朴幽静石板路,走进阡陌小巷,鸡犬相闻,一户人间的围墙上探出一枝妖娆的桃花。见一家中药铺子门前挂着一幅匾额,上曰:春和祥。正是画家黄永玉苍劲的书法,我仰着头看了又看,仿佛是写给清明的。

清明是回故乡祭祖的日子,细雨如丝,烟花开遍,陌上行人匆匆,。故去的亲人化为一棵大树,长在家乡的泥土里、原野上。这一天,一代代的生命,懂得纪念、感怀与温暖。

 



[转载]让文化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流传——读李娟散文《清明》




【读与评】

清明,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节气,在李娟女士的笔下化身为一位饱读诗书的中年男子。他身着白色长衫,在杏花春雨中吹箫到天明,将思念化作悠远的箫声,在春风中飘散。这个意象让我想起苏轼《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想起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想起所有在清明时节涌动的思念与哀愁。

李娟女士笔下的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清明时节的自然画卷:山水明澈,落英缤纷,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这幅画卷中,我们看到了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看到了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惆怅,看到了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生机。这些文化意象的交织,让清明成为了一个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

在湘西凤凰,清明馃的清香萦绕,孩童放风筝的欢笑声回荡,中药铺子"春和祥"的匾额静静悬挂。这些细节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青团的制作过程,从麦草取汁到竹叶包裹,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孩童放风筝的场景,让人想起"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生命活力。而"春和祥"的匾额,则寄托着人们对和谐安康的期盼。

清明更是一个关于生命与传承的节日。细雨如丝中,人们踏上归乡的路,在祖先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点燃一炷清香。这一刻,生者与逝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故去的亲人化作家乡的一棵大树,在春天的原野上生长,见证着生命的延续。这种纪念不是悲伤的缅怀,而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传承的坚守。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清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本真的契机。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生命的律动。当我们站在祖先的墓前,不仅是在追忆过去,更是在思考未来。我们该如何传承先人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这些都是清明带给我们的思考。

清明,这个古老的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更是我们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契机,是思考生命意义的时刻。在这个春和景明的时节,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生命的律动,聆听先人的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如李娟女士笔下那个吹箫的中年男子,在杏花春雨中,将思念化作悠远的箫声,让文化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流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