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说课稿
(2014-03-11 09:00:39)
标签:
教案说课 |
分类: 窝窝头儿的地盘 |
一、教材分析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人文情怀,苏洵的《六国论》不是一篇就事论事探究六国灭亡真正原因的史学作品,其写作手法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其写作主旨是劝谏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要赂敌求和,应改赂为战,抗击契丹和西夏,这样才能救亡图存。所以,这节课不要上成历史课政治课,要上成语文课,明白史学和文学创作的区别,感受苏洵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基于以上分析,从“知识、过程、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1、掌握重点字词及特殊文言现象,能够正确理解文意。
2、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习字词,揣摩语言
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
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不枝不蔓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解决疑难字词句,疏通文意,熟悉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争取背诵。文言文的学习,先“言”后“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六国论》500余字,篇幅不长,难度不大,一节课处理较为仓促,两节课才比较从容,文章又要求背诵,所以干脆拿出一节课来反复读,熟悉文言,为下节课的细节研读与研讨交流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2.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1导课:说说你了解的苏洵
2
3.对于六国灭亡,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如:
苏洵:弊在赂秦。
苏辙:疏浅,不知天下之势。
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
李桢:失天助尔。
同学们看了上面这些观点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4.苏洵为什么单从“赂”的角度分析六国六国灭亡的原因?
5.以史为鉴,结合当今中国的外交现状,你希望文中那句话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深思?找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这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第2个环节,这个环节预设用时20分钟左右。之所以问这样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好处比较多,比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观点鲜明气势充沛、论证方法灵活丰富,语言简洁凝练、情理兼备等,学生应该有话可说;二是因为我不想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疲于应付我的问题,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我想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这个环节老师的主导性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以上优点,通过板书明确、清晰化。
第4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借古讽今
第5个问题是拓展型的,希望大家学以致用,不读死书死读书,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