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国论说课稿

(2014-03-11 09:00:39)
标签:

教案

说课

分类: 窝窝头儿的地盘

                                      

    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位于鲁人版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前三篇是讲读课文,分别是《宋词二首》《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从内容上讲,都是发思古之幽情,或抒发个人感慨,或表达爱国情怀,借古论今,讽喻时政。从单元主题角度来讲,《六国论》应扣住“从历史的角度关注政治或解读人生”的艺术手法进行教学设计。

    纵向来看,鲁人版必修1-5册中,《六国论》是选入教材的唯一一篇“史论”“策论”的文章,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只能从教材中学到这一篇典范的文言议论文,所以,《六国论》具有“示范性”,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经典教材。教学设计应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出发,把握其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学习《六国论》,重点应突出其“论证艺术”。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人文情怀,苏洵的《六国论》不是一篇就事论事探究六国灭亡真正原因的史学作品,其写作手法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其写作主旨是劝谏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要赂敌求和,应改赂为战,抗击契丹和西夏,这样才能救亡图存。所以,这节课不要上成历史课政治课,要上成语文课,明白史学和文学创作的区别,感受苏洵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基于以上分析,从“知识、过程、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1、掌握重点字词及特殊文言现象,能够正确理解文意。

2、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习字词,揣摩语言

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

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不枝不蔓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本课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解决疑难字词句,疏通文意,熟悉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争取背诵。文言文的学习,先“言”后“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六国论》500余字,篇幅不长,难度不大,一节课处理较为仓促,两节课才比较从容,文章又要求背诵,所以干脆拿出一节课来反复读,熟悉文言,为下节课的细节研读与研讨交流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2.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1导课:说说你了解的苏洵

《六国论》是一篇传诵千年的杰作,你认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3.对于六国灭亡,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如:

苏洵:弊在赂秦。

苏辙:疏浅,不知天下之势。

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

李桢:失天助尔。

同学们看了上面这些观点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4.苏洵为什么单从“赂”的角度分析六国六国灭亡的原因?

5.以史为鉴,结合当今中国的外交现状,你希望文中那句话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深思?找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这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第2个环节,这个环节预设用时20分钟左右。之所以问这样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好处比较多,比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观点鲜明气势充沛、论证方法灵活丰富,语言简洁凝练、情理兼备等,学生应该有话可说;二是因为我不想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疲于应付我的问题,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我想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这个环节老师的主导性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以上优点,通过板书明确、清晰化。

4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借古讽今

5个问题是拓展型的,希望大家学以致用,不读死书死读书,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的思考。

 

    总而言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体现学习学习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深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