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娃传》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思考

(2013-03-19 21:00:42)
标签:

李娃传

鉴赏

教学目标

人性美

分类: 我自自在

    《李娃传》是一篇经典唐传奇小说。小说的教学要把握四个方面:环境、情节、人物、主旨。小说三要素当然是前三者,环境与情节都是围绕人物塑造而安排构思的。读完一篇小说,我们还是要想一想,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何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想表达什么样的人生思索和观点?小说是现实的反映,看完除了一乐或猎奇消遣之外,是不是还要体悟一下作品中多多少少含有的微言大义?如果能深入地思考一下,那就起码对得起作者的一番匠心苦心和自己的时间精力付出了。

   《李娃传》颇具传奇色彩,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鲁迅的评价很恰当:近情耸听,缠绵客观。小说开篇其实说得很明白,李娃由一长安倡女而至诰封汧国夫人,以一个属于“贱类”烟花女子的身份和出自“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的世家子弟结成正式夫妻,在等级森严、讲究门第的唐朝社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作者却逸出常规,把妓女李娃写成名门公子的恩人和妻子,让她踏进了阀阅世家,无疑是对豪门士族的一种亵渎和蔑视,对门阀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和挑战。但这种反抗和挑战又带有一定的妥协性。二人能够结合,完全在于李娃能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帮助一只与朝廷和世族的“离群之雁”返回原来的行列,而这本来就是郑氏世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完全合乎门阀制度的要求,惟其如此,她才能得到荥阳公的首肯。其实这正是符合现实的,在与现实的抗争和妥协中,能更真实地表现李娃这个典型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物形象才更生动丰满,有血有肉。

    学习这篇小说,应设置怎样的教学目标呢?

1.       疏通字词,毕竟是篇文言小说,有不少生僻字词,对理解文意造成障碍,应该予以必要的疏通。但不可逐字逐句,可以采取学生提问的方式来解决,能理解大意即可。

2.       梳理故事情节,梳理情节是理解鉴赏小说的基础,尤其是人物鉴赏,李娃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演变推进而变化的,学生的理解鉴赏必须建立在熟知故事情节上。

3.       鉴赏典型人物形象李娃——她“节行瑰奇,有足可称者”,可称道的“节行”究竟是什么?“瑰奇”在何处?

良知的觉醒,人性的复苏,道德的救赎。

思考:李娃爱郑生吗?

第一种看法:

    不爱,没有爱过。起初李娃由勾引郑生到弃逐郑生,是职业行为而非爱情。后来在郑生沦落为乞丐穷途末路之时,李娃出手相救,是良心的重负、灵魂的震撼促使李娃人性回归,救助郑生是为了赎罪郑生功成名就被授予官职重回贵族社会时,李娃坚决要离开郑生,是“复子本躯”的赎罪目的已经达到,若不离开必将连累郑生,无法完成道德救赎。李娃的节行瑰奇足可称道处在于展现了下层社会中高尚的道德观和人性美,展现了卑贱者的聪明与才智,暴露了封建道德的残酷冷漠,反衬了高贵者的自私与无能;揭示了市井百姓的道德力量,嘲讽了世族阶层的道德观。

第二种看法:

    爱,而且是真正无私忘我的爱。初见时一见倾心,久落风尘的李娃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对真诚美好爱情的渴望,俊朗儒雅又非情场浪子的郑生使她芳心萌动;一年的共同生活对郑生的了解更深,“娃情弥笃”,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传来郑生的呼喊,李娃一下就辨认出是郑生的声音,说明她旧情难忘,“连步而出”,绣襦拥裹说明她对郑生一篇真情,精心照料,督促苦读更是对郑生前途的苦心安排,功成身退是李娃在洞察世事人情之下做到聪明决断,李娃已深深认识到以往断送郑生前途的罪恶,下决心赎罪,使郑生重返上层社会,重续父子人伦,又怎能容许自己再一次断送郑生的前途呢?这种无私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第三种看法:

    不爱。不但不爱,而且利用。初逢是为了郑生的钱财,当郑生资材荡尽没什么油水的时候,便设毒计无情弃逐,可怜郑生一片痴情;重逢时为自己后半生着想,利用郑生的单纯好才智,着意培养郑生为自己的红尘退路和依靠,老谋深算;采用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方式博得郑生父子的认可,终于嫁入豪门。哈,这种理解很狗血啊,这样的李娃大概连白行简也没看透,太老于世故太可怕。不过,可以和前两种解读互为参照,我还是希望我的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李娃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乃至罪恶,用实际行动完成道德灵魂的救赎,阐释真正的爱的含义,展现人性中的大美。

4. 主题:反抗挑战门第观念,歌颂真爱。歌颂人性美,歌颂普通人的自我道德救赎和良知回归的高贵无私,普通人相互救助的善良,赞美人间温情。嘲讽批判世族阶层的冷漠残酷和门第观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