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案
教材分析:
《雷雨》是个话剧剧本,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时年23岁的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曹禺写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传世之作——《雷雨》,这是很了不起的划时代的作品。这一是对中国话剧而言,一是对时代而言。话剧20世纪初自西方传入中国,《雷雨》标志着这种艺术形式的成熟;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是新旧思想观念、社会矛盾冲突激烈交锋的年代,《雷雨》以戏剧的形式,表现了这个特定年代的种种复杂纠葛,剧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血肉丰满性格鲜明,其人性的复杂多元极具意味,台词富于激情,浅白流畅而耐人寻味,时空高度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和对人性的透彻理解。《雷雨》自问世以来,盛演不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课本节选为第二幕,是剧情发展阶段,主要有两场戏,一是周梅重逢,二是周鲁斗争。第一场戏是情人相见,表现周朴园作为一个始乱终弃的男人的一面;第二场戏是父子相见,表现周朴园作为父亲和资本家的一面。两场戏,对周朴园的形象塑造都是细致丰满的,从不同的身份和角度对周朴园进行刻画,使这个人物成为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相对于周朴园,梅侍萍的形象相对单纯一些,所以上周听的两节市优一等奖公开课不约而同把周朴园作为鉴赏分析的对象,而对梅没做专门解读。以后有公开课,可以另辟蹊径,专门来研究梅,倒也是个与众不同的思路。大家都把周作为解读重点,实际也是对梅的忽略,当然一节公开课,为了追求相对完整,确定一个主题是对的,但如果大家都来解读周,是不是也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式呢?
作为教材,教学重点应该把握其核心价值,独有价值。作为高中必修五册书中选入的唯一话剧剧本,无疑,《雷雨》具有标本和样板的作用,从中学习话剧的基本特点是必须的,这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学目标二就是对人物的剖析了。《雷雨》属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从人物形象、人物遭际、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中去感受“人情世态”,洞察人性,是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重点。《雷雨》是个大悲剧,悲剧就有悲伤、失落乃至毁灭,曹禺创作谈中提到希望观众“以悲悯的情怀”关注剧中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我们如果从中只看到离奇曲折的故事,简单地把人分为好与坏,那就辜负了这个经典;只是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也不到位;人性善恶并存,也许,宽恕与悲悯,还有美的毁灭,才能真正从罪恶中把人唤醒;《雷雨》也并没有宣扬因果报应,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表现,它就是一种呈现,很残酷又很现实;作者让周朴园充分表演,既表现出了他的恶,又表现了他作为一个人,还存有的一点人的“善”,这才是一个具有真实性可信度的活生生的人,只是他在利益和善冲突的时候,他人性中恶的一面占了上风,表现出一种“伪善”,而这种“伪善”与“伪装”,又暴露出他心灵的空虚与寂寞,这正是作者用“悲悯情怀”来看待他的原因。
历届学生都演出过这幕“课本剧”,这届学生也不例外,这是接触话剧,理解剧本的最好的方式。
教学重点:
1. 把握话剧基本特点
2. 鉴赏人物形象,感受“世道沧桑”。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作者简介
2. 戏剧特点简介
3. 《雷雨》剧情及人物关系介绍
4. 学生自由结合,分角色朗读剧本。
第二课时:(济南一中李光友老师教学设计)
1.节选部分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表现谁跟谁的矛盾?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周——梅
周——鲁
情人
父子、劳资
2.周梅之间的冲突。周对死去的梅是什么感情?读书,思考,交流,总结,板书。
怀念 愧疚
3.周没想到眼前这个人就是梅,那么,周对活着的梅是什么感情?读书,思考,交流,板书。
冷酷 自私
(小问题:相认后,周第一反应是冷酷无情吗?研读“怎么,是你?”
4.为什么忽然冷酷起来,周的怀念显然是有问题的,那么,怀念的目的是什么?
动机不单纯,是为了卸掉心灵不安,获得安宁。后两次婚姻不幸,填补空虚,非关爱,是利己。
4.作为父亲的周朴园怎么样?
5.冷酷与温情那个更多?
6.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怎么样?
7.总结一下,周朴园是个怎样的人?
8.曹禺创作谈,结语:周朴园有复杂人性,但他需要的是用别人来温暖自己。
第三课时:
学生表演《雷雨》第二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