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南海一号”的一些照片

(2011-05-19 14:32:16)
标签:

杂谈

本博注5月13日下午从珠海我和朋友(爱好古玩收藏)来到了阳江,得到当地好友陈主任和阿伟的关照,在此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邀请他们以后有机会来中原做客、考察游玩。次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因“南海一号”而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游览了海陵岛十里银滩。(参观门票80元/人,讲解员全程讲解一次50元)

 

 

http://s5/middle/6bd3f12fga39bb07934a4&690

http://s6/middle/6bd3f12fga39bd49387f5&690

 

http://s13/middle/6bd3f12fg76c2cc8a1d5c&690

 

 http://s15/middle/6bd3f12fga39c17c55d3e&690

 

http://s11/middle/6bd3f12fga39c22b855da&690

http://s14/middle/6bd3f12fga39c48e9e10d&690

 

http://s6/middle/6bd3f12fta3af42eeaf25&690

http://s5/middle/6bd3f12fta3af5221b584&690

http://s10/middle/6bd3f12fta3af5c48f6f9&690

http://s12/middle/6bd3f12fta3af6325d82b&690

http://s2/middle/6bd3f12fta3af6f7a09a1&690

http://s12/middle/6bd3f12fta3af7bb2057b&690

http://s7/middle/6bd3f12fta3af81e4f006&690

 http://s2/middle/6bd3f12fta3af930b7761&690

http://s3/middle/6bd3f12fga3afdc427a32&690

http://s3/middle/6bd3f12fga3b040387412&690

http://s10/middle/6bd3f12fge64e373bffd9&690

 

 

 

http://news.cctv.com/special/nanhaiyihao/01/中央电视台关于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系列报道

 

南海一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2011年4月底,古沉船“南海I号”完成第二次试发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

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2] 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编辑本段发现历程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 & Recoveries PLC)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RIJNSBURG)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南海I号是后来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命名的。

  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身)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I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之后,在中国海域所进行的第一水下考古调查,张威成为第一位触摸到南海I号的中国水下考古专业工作者,这次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

  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前往香港迪士尼乐园建设用地范围的填海区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在张松先生和张威先生的共同宣传下,香港商人陈来发先生,创建了名为“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的组织,并发起募捐,为南海I号进行水下考古无偿捐助港币120万元。开创了香港民间组织无偿资助大陆水下考古事业的先河。

  2001年4月,由于陈来发先生的捐助,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这次调查中,水下考古队对这艘沉船进行了精确的定位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正式进入水晶宫。

  2008年水晶宫开馆迎四方游客。

编辑本段探测情况

  南宋沉船南海Ⅰ号于20年前被发现,出于各种原因始终让它静卧海底,未加过分扰动。在沉没800多年后的今天,它终于被整体“托出”海面。滋味难辨的是,昨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俨然成了旅游推介会,旅游局长唱主角,给记者的资料有不少是推介旅游的。沉船历史在出水的一刻已然改变。它不仅要适应广东耗资1.6亿元建造的水晶宫,更要把自身的命运托付给尚无确切把握的考古界,甚至被卷入势利的利益考量。

  历经许多年的探测,南海Ⅰ号的某些特征已被初步掌握,比如船体的尺寸、货物主要以瓷器铁器为主、深埋于海泥之下、船身除甲板外结构完好,等等。进而,建立在这些特征之上的意义也被创造出来并一再重申,比如能够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贡献珍贵实物、可以充实航海史和贸易史等。在这些不无道理的演绎下,南海Ⅰ号早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发掘南海Ⅰ号行动随即成了文化大事件。

编辑本段发现价值

  南海Ⅰ号的众多谜团和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这让沉船现今的格局祸福参半。随着它被打捞出水,悬疑和担忧显得更加紧迫。到目前为止,南海Ⅰ号内部舱位的细节资料依旧不为人知,约莫估算的6万件瓷器尽管价值不菲,可并不能揭示船上的所有秘密。此外,相较于零星发掘,眼下采取的整体发掘模式固然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但风险同样存在。一旦离开原先的环境,沉船面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会给考古带来怎样的影响?潜在的风险紧随南海Ⅰ号浮出水面。

  南海Ⅰ号的首要价值理应是考古价值,而决定这一价值大小的是古船的原初面貌。假若南海Ⅰ号的新环境不幸改变了沉船的历史面貌,其学术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水下考古在我国是新型学科,其技术力量与发掘实践密切相关。文保能力的进步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的。南海Ⅰ号上早期出水的瓷器发生破损即为佐证。

  从考古学意义上讲,真正的发掘挑战恰恰在出水的瞬间开始形成,或者说从海上丝绸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那天算起。这自然就牵涉到两种变量,关系考古界和政府意愿两个方面。广东考古学界对南海Ⅰ号抱有冷静的专业态度,这从不惜耽搁20年、反复论证方案等做法上可见一斑。可是,面对被秘密层层包裹着的沉船,具体问题强烈凸现,专业人士有无能力完美掌控这一珍贵资源不得不存疑。

  技术不仅仅是唯一的障碍。移入水晶宫的南海Ⅰ号后续发掘或会持续十年甚至更久。如此漫长的考古时期事实上与政府对沉船的开发筹划有冲突。早在数年前,阳江乃至广东就将南海Ⅰ号作为旅游新项目加以推介。考虑到南海Ⅰ号的文化效应、政府对考古发掘的巨额投资,如此筹措也具充足的正当性。南海Ⅰ号的考古研究和发掘大面积铺开后,其耗费也需丰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但如果对经济价值的追求受限于考古节奏,财政拨款对南海Ⅰ号的支持动力还能持久吗?如果地方要求发掘工作服从盈利计划,会否加重沉船困境、削弱考古的本初内涵?

编辑本段打捞工程

评估

  关于南海Ⅰ号“沉船宝藏超千亿美金”、“价值可与兵马俑相媲美”、“海上敦煌”等狂狷之辞喧哗,不仅引起国内舆论的反感,也招致考古界齐声责备与讥讽。对沉船夸张的定位既显示了唯经济论的宣介心态,也多少暴露了岭南文化资源不够自信的心理。实事求是地说,对南海Ⅰ号考古价值的评估刚开始,早早就圈定那么多宏大的意义不免草率。无论南海Ⅰ号的全部价值有多高,仍倚赖于对它富有成效的发掘。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其考古价值,取决于在接下来的进程中能否排除技术风险、能否最大程度地保留沉船的历史原貌。

  将其带进水晶宫的新天地,只是人为接续了南海Ⅰ号的船史。假如希望用它改写岭南的文化史,则需艰巨、细致的科学探寻。在此之前,虚于文保经费的跟进、专于所谓旅游亮点建设,恐怕已失掉平常心。无论如何,南海Ⅰ号目前仍是横亘在考古界面前的复杂命题,它弥足珍贵而不可再生,科学精神始终是第一位的。看客的心态或培养看客的心态都应该收敛或节制,毕竟这是考古而非表演。

预算

  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按照这一方案,打捞预算为1亿多元。但随着打捞出水时间的推后,打捞成本也逐步上升。按照“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透露的数字,为打捞“南海一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元人民币。方案一出,就被人评价为“不计成本的疯狂举动”。

  一般的沉船打捞也就花费几百万元,“整体打捞并保存”要比“原地打捞保存”多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资金。

  “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宋代木质古沉船,距今800多年。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南海Ⅰ号”28日进入“水晶宫”后,预计博物馆每年的运营费用需要2000万元,而此前整体打捞“南海Ⅰ号”以及建设“水晶宫”已投入2亿多元,不少人提出,斥巨资打捞和保护一艘古沉船到底值不值?对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打捞“南海Ⅰ号”具有

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其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

  为了整体打捞“南海Ⅰ号”,财政部2006年审定9000万元专项资金,财政部拨款3000万元,剩余由地方财政补足。为了建造保存“南海Ⅰ号”的“水晶宫”,有关部门已投入了1.5亿元。不少人提出,花费如此“昂贵”的费用对一艘古沉船进行打捞和保护到底值不值?单霁翔说,打捞“南海Ⅰ号”的意义是综合的,首先它对中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为了保护这些水下文物,中国进行了多学科的攻关、跨学科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和先进的经验;同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发掘,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对于“南海Ⅰ号”上的文物价值,外界也进行了各种估算,甚至有媒体估计这些文物价值达3000亿美元。单霁翔表示,“南海Ⅰ号”上的6万至8万件文物信息量非常大,“这些文物加起来会放大它们的价值和信息,简单地对文物进行估值是不科学的。”

方案

  已确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这次的打捞与建造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水晶宫经费将花费2.3亿元人民币:打捞经费7000万加建造博物馆1.6亿。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它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在海底躺了800年,对它的打捞也持续了20年。中国水下考古伴随它,从开始步入成熟。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20年前就被发现,当时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一个巨大的建筑正在兴建之中,机器的轰鸣声,钢管碰撞的敲击声混杂在一起,透露出这里的繁忙。数月之后,这栋建筑迎来了它的主人,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但那时,这艘古船还仍在20多米深的海水之下。由此向北30多海里,两艘万吨级的打捞船正忙碌不停地作业,一个特制的沉箱已经被下放到水底,用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沉船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是一个长30米,宽10多米,高3—4米,连带海底凝结物重达3000吨的庞然大物

  人们将它整体平移到海岸边那座正在兴建的博物馆中,然后放入一个巨型的玻璃缸当中,一边发掘一边展览。这个计划如此宏大,以至于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看到这个方案时连声说,不可想象,这只能是在中国才发生的事情。的确是这样,到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其他人做过类似的实践。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最新进展,从1987年到现在,20年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沉船已经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标志,它的发现和打捞过程充满各式各样的奇迹和波折,亦如中国水下考古本身的进程一样:从没有一个水下考古人员,没有一套水下考古装备开始,到目前已经着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难度的水下考古实践。

整体打捞行动在2007年开始,那之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这艘宋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南海一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将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即水晶宫)。

  据介绍,“南海一号”整体浮出水面后,将转移、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将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进行保存及供人们观赏,该博物馆预计将于本月底封顶。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十里银滩”上,占地13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规模确定为3万件。“水晶宫”是一个巨型玻璃缸,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情况完全一样。通过“水晶宫”的透明墙壁,还可以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示范表演。

编辑本段主要文物

瓷器

  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3792cb397373bbcb3a87ce89.jpg

“南海一号”中出水的青白釉铺首执壶瓷器

《遂宁赋》魏明伦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对比明清时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宋代各地烧瓷名窑迭出,官窑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镇建立钧瓷官窑,专门为皇宫烧造花盆、盆奁等陈设贡瓷。在他的主持下,钧瓷表面烧制出异常奇丽、变幻无常的线条,由于后人难以仿制,故有“钧瓷无双”之说。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绝伦,遂以“景德镇”之名久久风行。随着宋室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能工巧匠纷纷赶赴景德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宋代,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据说,荷兰、葡萄牙商人最早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

  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宋代的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出现了不少瓷窑,如“南海I号”上发现的福建德化窑、泉州附近的磁灶窑瓷器等就是当年著名的外销瓷。考古学家曾在磁灶窑发现过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贸易口岸“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宋代,广东瓷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兴旺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著名窑场,计有窑址80多处,年产瓷器达1.3亿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有专家称,目前在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宋瓷,大部分都是当年广州的外贸商品。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金器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铜钱

  “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

  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铁器

  除了陶瓷这类人们熟知的中国特产,那时科技领先的中国,还向世界输出铁器,800多年后,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南海一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广东正是铁器盛产地。

铜环

  在“南海一号”装载的货品当中,除铁锅外,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专家分析说,从这些制品的外观看,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编辑本段相关剧目

  由苏虎、李雨芬编剧,傅勇凡导演,广东粤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新编粤剧《南海一号》通过对“南海一号”的演义,讲述了在战火连连,积弱积贫的南宋赵高宗时代,广州一户航海通商世家李大用、李六哥父子二人,响应朝廷远洋市舶、再兴大宋的召令,修造大船、改良陶瓷、追求财富的故事。全剧通过李六哥敢为人先,革新陶瓷,心向大海,富强图存的心志和他与表妹林花、波斯姑娘古丽之间凄婉、纠结的爱情,以及他与父亲之间的意见分歧,与波斯青年商人哈立德的情感纠葛,突破重重阻力,最终造成大船、制成新瓷,出使大洋,因风暴的突然来袭,导致大船沉没的故事,表现出了南粤海民特有的文化与精神,这种文化,是一种与岭北完全迥异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种精神,是一种融入南粤人民血脉,化为骨髓,千百年来一直未曾有过丝毫动摇的自信、大气、包容世界、好为天下先、敢作敢为、赚大钱、干大事的精神。因此,可以说,这部剧,记录的不仅仅是一段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更是一段南粤人民改变古中国、影响全世界的精神史。该创作演出以来,受到广大粤剧观众的一致好评。掘,为其整体发掘奠定了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