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3-01-07 11:31:10)
标签:

山西马铃薯

马铃薯最适宜区

马铃薯大省

十一五低谷

十二五高峰

分类: 农业科技推广

            山西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西马铃薯生产的条件优越,种植面积大,但近几年来,经济优势并不凸显,而且十一五期间猛烈下降。通过分析山西马铃薯生产的资源优势,国内外生产动态,山西马铃薯生产现状,找出影响山西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和落后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对山西马铃薯生产的一些粗略的发展对策。以快速地提高山西马铃薯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山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农民整体致富做贡献。

1、生产现状

1.1资源优势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纬度偏北,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中南部温暖湿润,中北部干燥冷凉,地带性气候特征明显,有利于马铃薯的多季作生产。且山西省光照充足,有利于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同时土壤疏松、富含钾元素,海拔高,空气干燥,晚疫病发生频率低,有利于马铃薯块茎形成、膨大和淀粉积累。尤其山西北部的一季薯作区大同、朔州、忻州及吕梁的马铃薯生产主产县,平鲁、临县、左云、右玉、五寨、浑源、天镇等县的马铃薯主产区的平均海拔大都在1200米以,年平均温度6℃,无霜期100~140d以上,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所产马铃薯具有块大、整齐、表皮光洁、淀粉含量高、商品性好的特点。经国家马铃薯专家认定,山西马铃薯干物质与淀粉含量一般均为22%~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是中国马铃薯最适宜区之一。该区所产马铃薯除本地直接食用和粗加工外,主要销往京津地区及南方许多省份。并且,由于这里海拔高、气温低、风速大、病害少,繁育脱毒种薯退化慢、产量高,还是中国马铃薯繁育良种的最好基地。

   晋中、晋东南地区为一二季薯混作区,主要分布在晋中和晋东南平川地区。这一产区气候比较温暖,年平均温度10℃左右,无霜期140 —160 天左右,种植马铃薯一年一作有余,两作不足。且该区雨量较高,年平均降雨500~600mm,生产上可采用与玉米、蔬菜等作物间作套种方式,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主要作为菜用土豆来发展。

   晋南地区为双季薯作区,主要分布在运城、临汾市的平川区。该区年平均温度13℃,无霜期180 —220d,是山西的棉麦主产区,一年可以生产两茬,春播一茬,秋播一茬。本区年平均降雨量500~550mm,且灌溉条件好,可以充分利用春秋两季的凉爽气候和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生产反季节马铃薯,填补马铃薯淡季市场。

1.2 国内外生产动态

   马铃薯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作物,营养丰富,粮菜兼用,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4大作物。世界上共有148个国家栽培,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统计表明,全世界马铃薯播种面积(2001—2009年9年平均)为1908.26万hm2,总产量 32180.16万吨  ,平均单产16.9吨/hm2(1127kg/亩)。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为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一般在36-45t/hm2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最大的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1—2009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年平均464.29万hm2,平均总产 6768.40万吨,平均单产14.56吨/hm2(970.67kg/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落后。欧美国家和大洋洲国家的组织生产方式为大农场式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及现代化生产,我国基本上是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种植规模小,一家一户经营,经营管理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技术比发达国家相对落后。现将中国2001—2009年马铃薯生产情况列表1。

 

表1   ( 2001-2010年)中国马铃薯生产概况

年份         种植面积万hm                   单产(吨)                 总产量(万吨)

2001

472.05

13.68

6459.61

2002

466.92

15.04

7022.33

2003

452.44

15.06

6813.93

2004

459.82

15.71

7225.63

2005

488.27

14.52

7090.67

2006

421.66

12.82

5407.56

2007

443.23

14.63

6483.74

2008

465.93

15.20

7083.97

2009

508.30

14.42

7328.19

平均                 464.29                   14.56                      6768.40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9年间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平均单产比较稳定,年度间变化不大。

 

1.3本省种植概况

1.3.1生产情况

  长期以来,山西是我国的一个马铃薯生产大省是全国马铃薯生产的10个大省之一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2001-2010年)资料统计,山西省马铃薯平均年播种面积 24.17 万hm2  ,总产量234.45吨,平均单产9.70吨/hm2。每年生产情况列表2。

表2     2001-2010年山西省马铃薯生产概况

    年份           种植面积1000hm               总产量(t)             平均单产t/hm2

2001

294.8

1851344

6.82

2002

313.8

4245714

13.53

2003

312.7

4352784

13.92

2004

309.9

3340722

10.78

2005

312.0

2539680

8.14

2006

152.2

1356102

8.91

2007

197.7

2164815

10.95

2008

183.7

1991308

10.84

2009

169.7

1064019

6.27

2010

170.2

1170976

6.88

平均                  241.7                     2344490                      9.70 

 

   通过对表2的分析,将十五同十一五对比,可以看出,十五期间(2001—2005年)平均播种面积为30.86万公顷,十一五期间平均17.47万公顷,“十五期间”的平均面积是“十一五”的1.77倍。

“十五期间”的总产量平均326.60万吨,“十一五”平均154.94万吨,十五期间产是十一五的2.11倍。平均单产,十五期间是10.64t/hm2,十一五期间为8.8t/hm2,十五是十一五的1.21倍。说明十一五期间山西马铃薯生产总播面积、总产量、平均单产都在下降。不是因单产的提高而面积降低,而是产业整体下降。十一五期间不但面积比十五期间降低42.4%,而且平均单产比十五期间降低17.3%。

   根据2001—2010年,山西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十一五期间降下来的200多万亩马铃薯主要调整到玉米种植上。见表3。

表3:(2001—2010年)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构成  (%)

年份

小麦

玉米

谷子

马铃薯

其它

2001年

28.5

29.1

7.6

10.2

24.6

2002年

26.5

29.6

8.3

10.4

25.2

2003年

25.4

32.3

8.3

11.0

23.0

2004年

22.2

38.5

7.6

10.6

21.1

2005年

23.8

39.0

7.1

10.3

19.8

2006年

23.3

44.5

6.8

5.4

20

2007年

23.5

42.0

7.6

6.5

20.4

2008年

22.4

44.3

7.2

5.9

20.2

2009年

23.1

46.1

6.3

5.4

19.1

2010年

22.5

47.8

6.3

5.3

18.1

 

   表3可以看出,(2001—2010年)山西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构成的10年变化,只有玉米一直在上升,而小麦、谷子、马铃薯及其它都在下降。马铃薯下降的最快年份是2006年,比2005年下降了47.5%,形成“2006暴跌”。而这一年小麦、谷子及其它面积基本降的不多,马铃薯降了5个百分点,玉米增加了5.5个百分点,说明马铃薯面积调到玉米上。十一五期间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平均构成比十五期间的平均构成下降了45.7%,形成了“十一五低谷”,山西马铃薯生产被砍了一半。

1.3.2区域分布

   长期以来,山西马铃薯种植区域集中分布在马铃薯生产条件适宜,粮食生产条件较差的山西省中北部干旱、半干旱,气候冷凉的丘陵山区和晋西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这些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十五”以前常年种植面积在24万公顷以上,占全省马铃薯总播面积的80%以上,是山西马铃薯生产的主要产区。主产区大约有20个县区,分三大生态区,即雁门关生态区、太行山生态区、和吕梁山生态区。这些地区也被称为山西省马铃薯生产带。

   主产县(区)的种植规模都比较大,一般种植面积都在5万亩以上。其中种植20万亩(1.33万hm2)以上的县有两个,即临县和平鲁区;10~15万亩(0.67万~1.0万hm2)的县有3个,即岚县、神池、天镇;5~10万亩(0.33万~0.67万hm2)的县有15个,分别是:兴县、右玉、朔城、苛岚、静乐、五寨、左云、武乡、保德、浑源、方山、偏关、河曲、灵丘和五台。初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晋中、晋东南和晋南地区也在不断发展马铃薯生产,种植面积约2万公顷左右。晋中、晋东南为一二季薯混作区,主要种植菜用型马铃薯,提高土地单产。晋南为双季薯作区,以前种植马铃薯不多,近年由于市场的拉力,早熟品种推广较快,种植面积有扩大趋势。

1.4加工现状

    山西省马铃薯约有13%用于加工转化,转化水平较低。其中,初加工转化鲜薯24万吨,占8.0%。并且加工方式落后,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家庭小作坊式的初级加工模式为主。主要初加工产品是粗淀粉、粉条、粉丝、粉皮等。精加工转化鲜薯12.6万吨,占4.0% 。目前,全省已建成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10个,其中1万吨以上的有8个,5万吨以上的1个。各类产品加工的年设计规模为17.2万吨,全部投产后可转化马铃薯鲜薯9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29%以上(按十五期间总产量计)。加工产品主要有精淀粉、全粉、炸薯条、方便粉丝、炸薯片、精制粉条等,产品畅销,很受市场欢迎。近年来,麦当劳、肯德鸡已遍及我国大中城市,薯片倍受人们青睐,消费量正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但是,麦当劳、肯德鸡要求薯块表而光滑,芽眼少,含糖量在0.3%以下,目前山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大部分是常规品种,芽眼深,还原糖含量高,达不到高档薯片加工的要求,大部分需从省外调入。目前,薯条加工专用品种夏波蒂在右玉等县已试种成功。但油炸专用品种在本省的适种范围较小,栽培难度大,需要在适种区建立专业化种植基地,现在种植规模很小。目前的加工业基本上还是以常规加工产品为主流。1.5消费水平

   据统计,亚洲马铃薯消费量占世界马铃薯供应量的一半,但因亚洲人口众多,人均消费量相对小,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总体而言,国际马铃薯产量与人均消费量大致成正比。我国作为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年人均马铃薯的消费量仅在14一15千克,与国外消费量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外直接食用马铃薯不到总产量的50%,而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中,90%为鲜食,直接作为主食或蔬菜消费。山西马铃薯消费更是以直接食用为主。城市主要当菜吃,有不少农村当食用。如晋北地区的广大农村,农民的主食通常是油面、土豆、黄米糕。山西马铃薯的低消费水平以及食用方式的多样性,预示着马铃薯在山西以及全国有着比欧美国家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存在问题

2.1重视不够,观念落后

   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人少地多,除干旱外,一般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人们的生存条件较好。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容易形成“易生存难发展”的固有模式。这也是困扰山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2001年以来,别的省都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施规模生产战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山西把精力集中在煤炭产业的发展上,别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的调产实质上是“空调“,效果不大,甚至出现“反调”现象。即原想把玉米调下来,但事与愿违,2006年以后玉米却在徒长,别的产业萎缩,马铃薯产业暴跌,被砍掉一半。

各级政府对马铃薯生产的宏观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大,不是积极引导,重点扶持,大力推行马铃薯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生产,把马铃薯产业做强做大,而是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农民的思想也相对保守,存在低水平满足的心理,缺乏冒险精神和拼搏向上精神,不像别的省的农民那样,什么值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干什么,不怕有风险,不怕难度大,富有敢闯敢干精神。这也大大影响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2.2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马铃薯生产方式主要以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为主,一般规模在5—10亩,基本上没有大型马铃薯农场和较大的马铃薯生产专业户。在种植方式上,基本没有机械化生产,都是手工操作,生产管理非常落后。尤其是晋西北黄土高原区,虽然种植面积大,但大多是坡地种植,广种薄收,亩产极其低下。这种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方式,与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大生产存在巨大的矛盾。一家一户生产,政令难推行,科技难推广,种植规模小,经济收益低,没有规模效益,只能叫小生产,不能叫产业化。比如亩收入800—1000元。除了生产成本,亩纯收入400~500元左右,平均每户种5-10亩,共收入2000-4000元,生产经济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差,反过来影响扩大再生产。如果推行大专业户、大型马铃薯农场,一个大户,或者一个单位种植100亩以上,总纯收入可达40000元以上。这样他会加大投资(物质、资金、技术等装备),扩大再生产,马铃薯生产水平将大幅度提高。这不但是山西马铃薯生产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中国马铃薯生产落后的一大原因。

2.3生产技术落后

2.3.1品种单一,脱毒种薯推广普及缓慢

   长期以来,山西马铃薯种植品种比较单一,生产上以鲜食品种为主导,缺乏加工专用型品种和早熟菜用型品种。据报道,山西马铃薯专用品种约占5%,而全国专用马铃薯占15%,国外在70%以上。这种单一的品种结构,不但影响种植效益,也大大影响了加工企业的发展。

在脱毒种薯推广方面,山西做的也比较落后。实践证明,生产上使用优质脱毒种薯,可增产30-70%,高的可成倍增加。但是由于种薯繁殖技术含量较高、成本大,加之良种繁育能力小、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山西脱毒种薯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非常缓慢。

目前山西尚有70%以上的马铃薯栽培仍采用传统的留种方式,主要以通过市场购买和交换的商品薯作为当年播种的种薯,未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水肥条件的优质脱毒马铃薯品种,种薯质量参差不齐,产量必然低下。这也是严重影响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2.3.2种植技术落后

   目前,我省马铃薯主产区大都分都在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区,资金、技术等投入较少、栽培管理粗放,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能力较差,一般是靠天吃饭,致使产量极不稳定。大部分地区农民种植马铃薯仍采用传统的栽培方式,技术落后,单产低下。各地对马铃薯的生长规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缺乏系统性研究和技术开发,缺乏适于不同生态区马铃薯生产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必然产量不高。

2.3.3 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

   由于山西省马铃薯病害防治体系不健全,马铃薯病害种类日趋复杂,病害程度逐年加重,发生时间呈提早趋势。同时大面积发生黑茎病、早疫病、病毒病。许多以前抗病品种也感染了病害,造成较大损失。

2.3.4收获及贮藏方式落后

   马铃薯成熟收获以后,薯块表皮尚未完全木栓化,在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仍进行着新陈代谢。目前的生产实践中,活秧收获普遍存在,薯块没有在土壤中经过后熟阶段,薯皮脆嫩,在运输和储藏中易擦伤,失水。在堆放过程中,由于呼吸作用旺盛加上水汽积聚,易引起薯块的腐烂。

   目前,我省马铃薯冬季储藏,没有现代化大库,储存设施简陋,大部分是置于简易的地窖和土窑洞中,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难以调控,易发生病害。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每年在贮藏过程中约有15%以上的马铃薯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4 加工生产落后

   目前,山西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技术含量低,企业管理水平较差,开发市场能力较弱,经济效益低下。已投人生产的加工企业实际生产量仅为设计能力的19%,仅能转化18万吨的鲜薯,占全省总产量的5%左右,对基地的辐射带动力很弱。据报道别的省马铃薯加工企业都比较效益好,都为本省的马铃薯产业发展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而山西这方面做的比较差。

2.5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目前山西省马铃薯由于营销机制、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以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对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的保护和调控机制,远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利益,解决农民卖薯难问题。农民生产的马铃薯如果出现收购价格低、波动大的局面将会大大影响马铃薯的种植。信息网络的不健全也影响农民的收入,比如去年出现马铃薯丰收,不赚钱现象。长期以来,山西名为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没有一个大型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各基地县也没有相应的大批发市场,只是靠经纪人和小商贩倒卖。这种局面,一是农民得不到准确的信息,二是收购价很低,农民得不到应得的利益,三是省外市场不畅的时候,本省难以调节,从而影响生产的发展。这也是致使山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缓慢的一大因素。

3 发展对策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农户思想保守,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产业化程度低,以及生产技术落后等。在此提出以下对策,以使山西马马铃薯生产呈现“十二五高峰”。

3.1政府扶持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作为农业转型的重头戏来抓,要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扶持。马铃薯生产的增产潜力很大,山东平均2200公斤,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平均亩产在2000—3000公斤以上,山西农科院高寒作物所在大同地区栽培试验亩产达5000公斤以上,增产、增值空间大。而玉米的增产、增值空间很小,近期发展目标尽快把玉米降下去,把马铃薯调上来,恢复到十五期间的生产水平。十二五末,力争年均种植面积上升到500万亩左右(33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7.1%以上;年产马铃薯50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7.3%以上;平均单产1000公斤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随着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期间达到1500—2000公斤,进入全国先进水平的行列。

   大力扶持马铃薯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山西马铃薯生产的三大产业带的农业生产条件都比较差,主要问题是干旱缺水,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不利因素,加之该区社会经济落后贫穷,严重制约马铃薯生产的发展。而这些地区占山西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马铃薯不仅是该区的主要的经济作物,而且也是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广大群众很大程度上是靠食用马铃薯生活。因此各级政府要极大关注本区的马铃薯生产,要加大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改善该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坡地改梯田的步伐,提高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单产。有条件的地方适当调整马铃薯种植的区域布局,由低产坡地向高产塬地、梯田、平地等好地调整,并做好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工作,提高马铃薯的单产能力,确保马铃薯生产的稳产高产。

   在马铃薯生产的新区,晋中晋东南一、二季薯混作区、晋南双季薯作区,要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并要为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积极发展马铃薯生产,进一步提高马铃薯单产和马铃薯生产经济效益。

3.2改革经营管理体制

   为了解决一家一户小农分撒的原始生产方式,必须改革经营管理体制。首先是鼓励成立马铃薯农场。现在山西有许多被弃耕的土地,可以动员一些闲散资本和长期租用和流转土地,引导他们成立马铃薯农场,发展马铃薯生产。鼓励他们大规模的种植马铃薯,按现代化生产方式设计,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发展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大力发展农民马铃薯生产专业户。可以考虑重新培养马铃薯专业大户,进行规模经营,科学种田,获取较高的生产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提升马铃薯生产能力。第三,大力培养名符其实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真正起到组织马铃薯生产经营的中枢作用,带动广大农户生产。此外,积极推行“厂地挂钩“模式。即大型现代化马铃薯加工厂要积极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种植基地,走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一体化生产之路,促进马铃薯产业良性发展。

3.3提高种植水平,推行标准化生产

3.3.1 加强新品种推广,普及脱毒种薯

(1)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

   近年来山西省科研单位先后培育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抗旱抗病性强的食品加工型品种和高淀粉品种,形成以高淀粉加工为主的系列优良品种,为山西省的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山西马铃薯产区的生态特点,现阶段推荐品种主要有:国审品种同薯20号、同薯22号、同薯23号、省审品种晋薯15号、晋薯16号。

(2)大力普及推广脱毒种薯

   实践证明,马铃薯脱毒种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可提高50%-70%以上,今后在生产上要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并对购买种薯加大生产补贴,促进脱毒种薯的普及推广。完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提高种薯产业化水平,通过合理配置资源, 建立一大批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繁育、现代化生产的脱毒种薯生产场所。以省薯类脱毒快繁中心和山西省农科院高寒所为中心基地,组织生产原原种微型种薯。并且为了加大微型薯生产能力,满足生产上应用,在雁门、吕梁、太行及山西中南部建设四大微型薯生产二级基地。以县、区脱毒快繁中心为主体,大力生产原种薯, 县乡组织生产大田用种,供全省及省外生产上应用。

   此外,病毒检测是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的保障,应尽快颁布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规程,成立相应的机构,对脱毒苗、各级种薯生产的每个环节定期进行检测。

3.3.2 推行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

   在马铃薯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大力推行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在不同生态区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并且大力推行“生态配方施肥”技术,生物农药植保技术、成熟收获和科学储藏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安全马铃薯生产,实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化。

3.4提高加工能力

   政府要加大投资建厂和招商引资力度,新建一批现代化大型马铃薯加工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马铃薯加工转化的能力,将鲜薯加工转化率提高到45.0%以上。并且要改造一批现有中小型加工企业,提搞加工水平,尽快推进以传统粉丝、粉条、粉皮为主的粗淀粉加工,向精淀粉和全粉加工转型的步伐,实现加工升级。并且积极组织力量开发高新产品,如发展变性淀粉生产等,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提升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

3.5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为了进一步完善马铃薯市场体系,促进马铃薯产品销售畅通,政府应加大马铃薯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做到马铃薯主产区县县有专业批发市场,乡乡有交易网点,并且选择适当的地方建设山西最大的马铃薯批发市场,将其培养成山东寿光那样全国知名度大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加大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将市场信息网络向乡村特别是种植和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协会、公司延伸,大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和抗御市场风险的双重能力。同时应积极扶持一批流通马铃薯协会和中介企业,在市场管理、资金信贷、税收、运输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使其也真正发展成为带动我省马铃薯产业的“龙头”企业,促进我省马铃薯生产快速发展,将山西打造成名符其实的马铃薯生产大省。

参考文献:

1.     隋启军、李先平、杨万林《中国马铃薯生产情况分析》《西南农学报》2008年第04期。

2.     李荫蕃、梁秀芝、王春珍、陈云、王玉春、邱新丽、帅媛媛 《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2009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会议论文)。

3.     张长胜 《中国马铃薯生产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0年论文集)。

4.     许云琪  《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北京农业》2011年36期。

5.     姬青云、郭建文、梁宗栋《山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学会论文集。

6.     浙江省农业厅《世界马铃薯生产现状及中国对策》浙江农 业信息网。

7.     杜珍  《山西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开发计划》2011年7月。

8.     山西统计年鉴2001年—2009年。

9.     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年

10.  贾晶霞、杨佳秋、李建东、李洋《中国与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对比分析与研究》《农业工程》,2011年02期。


     韩晋供稿:(韩晋为山西农科院信息所科技人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