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在洛阳引起轩然大波。
说实话,我特别理解洛阳民众的那种愤怒情绪。
设身处地想想,就是这么回事。
当年闹义和团,被八国联军恶的协迫要“追究”责任时,有一批天津市民甘冒杀头之“罪”出头担当;日冦侵华,天津在没有中国驻军的情况下,装备极其落的警察部队顽强抵抗侵略者,没有弃城投降!
如果这些史实如果被安在别的地方,我等天津人绝对不干!
就是一件小事,都会让我上心。比如。曲波同志《林海雪原》原著中的人物“刘勋苍(绰号坦克)”明明是天津人,而且注明是天津耀华中学毕业的学生(体育健将)。这桥段(这是有原型的英雄),在我十岁时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可电视剧里的那位满嘴都是东北话。
就这,我还深抱不平呢,况乎洛阳这座千年古都发生的那些历史事件?从这点上看,《长安》一剧,的确有毛病,还是不小的毛病。
但从另外的角度看看,能不能稍稍有些释怀些呢?尽管《长安》电影叙述了是历史,但它毕竟还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纪录片、不是历史著作。其重点叙述的还是那些不朽的诗词和那些伟大的诗人。
可否这样理解:让这些人、这些事、这些诗集中一个“活动空间”,是为了让情节更紧凑(也可能剧本作者很难驾驭更广阔的空间、技术处理上不容易制作更繁复的场景?),而不是故意忽视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而电影里的“长安”只是个文化符号,应是作品用当时的首都代指那个时代,说“三万里”亦是包括的地域范围更宽更广的大唐吧。
历史的风刮过去了,历史的云飘过去了,就让故事留着吧,尽管这故事和史实有些出入。
得,我这一说,可能不光没和好稀泥,还把两头儿都得罪了。如有可能的话,就再请有心的编辑导演们再编排一部大剧《洛阳风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