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一直坚持在学习(当然包括学术--但学术与我无关,我只停留在学习范畴)上得允许各种立场、观点、意见都能有充分发表的权利和机会,但这不妨碍我对某些观点存疑或否定。
比如前些日子偶然看到的一篇评论宋襄公的文章。其对宋襄公“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主张大加赞赏,认为其有君子之风,贵族精神,体现的是仁义之心。
而今还有这观点?真的难以接受啊。
先看看《左传》里叙述的这件事儿吧:
襄公在泓水(今河南商丘柘城)冒然与强大楚国对阵,敌人在渡河时又不肯半渡击敌,丧失战机,还大言炎炎地声称:不能攻击还没有列好阵势的敌人!结果呢。弱小的宋军被人家楚国打得大败亏输、身边的亲兵被全部歼灭、自己还伤了一条大腿!
真晕! 打仗不求胜,劳民伤财,损兵折将,误国毁社,您图的是什么?那您老还打仗去干什么?
就如同宋国司马目夷(字子鱼,襄公庶兄)所说:你要担心敌人重复受伤,那一次也别伤他不好吗?你要不想抓头发花白了的敌人,那就拜服在他脚下不就得啦?(“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还不仅如此,这位襄公好大喜功,更兼不自量力,总想着以并不殷实的国力继承齐国霸主地位。这场战役之前,就大大咧咧地会盟诸侯,结果让楚国在会场上就把他抓起来了。虽然后来把他放了,但他还不吸取教训,所以子鱼悲叹:唉,祸患还没完事呢,这次还没教训够国君呀(“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后来,就发生了前文说的那场宋楚泓水之战。对了,这场战役之前,宋国大司马公孙固还力劝襄公:老天爷老早就放弃咱商朝啦--宋是商朝殷微子之余脉--,您还想恢复原先的那阵势,那老天都不会赦罪于您的!(“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但襄公呢?还自信满满,就是“弗听”!
再后来,这场战役结束后仅仅过了不到一年,襄公就因为这次受伤而卒。
要我说,做为一个个人,襄公讲义讲仁这没啥不好,但做一国之君,他的这些做法就足显愚且腐了,而以牺牲国民、社稷为代价,成全自己的仁义之名,就真得“弗可赦”了。
说起来,太史公司马迁对宋襄公的评价不低,而且还承认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后世诸多政客学者对此不以为然。比如苏轼就对他一直持批判的态度。我,是绝对倾向东坡先生的。
当然,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看法,不妨碍其他人坚持其他着法--尽管我认为这是一种迂腐的看法。
但有一节应该指出:真正有资格给宋襄公做出结论性评价的,不是别人,而是宋国人民,毕竟国之兴衰,民之祸福,都是设身处地的宋国民众才会有切身感受--其他人(包括后人),可以随便说些什么,甚至信口雌黄,也就随意啦。
不过,“后人”们根本不顾宋人之惨痛,而去赞扬造成这一惨痛的那个人,总不大好吧?这和谁谁谁标榜的仁呀、义呀,还有什么贵族呀啥的离着忒远了吧?
好,咱看看宋人是个什么意见、什么看法吧,“国人皆咎公”!这就是宋国人的一致(应该是带着愤怒情绪的)评判:宋国的失败,责任就在宋襄公身上!
唉,做个延深思考,一个愚蠢的君主(特别是小国的君主)比十个凶狠的敌人还可怕,而一个愚蠢还坚持愚蠢更自不量力的君主,其可怕程度恐怕还得加倍。
不信,你往世界地图望上几眼,便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