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书的故事

(2022-03-29 09:05:18)
       这册《李白与杜甫》,是我当年读师专时,在地摊上购得的--文ge结束了,这书也就没“市场”了。
       我是尊敬并佩服作者的,而且至今--我不讳言。
       见到这本书,就立刻想起了我的老姨夫--那位不到二十岁就you派了的有学问的长辈。
       就这本书,我跟姨夫谈过我的“认识”,当然,幼稚得很。
       而怹讲的一段话,至今我还记得(大意):做学问的人,可以有偏好,也可以有偏爱,但真做学问的人在做学问时不能有偏见!也不能出“偏向”。研究,出现偏差是正常的。但凡是自己喜欢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所讲的一切都是对的,不喜欢的则相反,这种偏颇就不能让人接受了。
       我知道姨夫有所指:作者抑杜扬李。
       但我认为作者g先生对诗圣还是有所褒扬的。
       姨夫说,这里有个基调、基本立场问题,先把人物按在某个“性质”的基座上,在对一些具体事件上的肯定已经对被评价者没决定性的意义了--根据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事物,这是研究和“研究者”的大忌。
       姨夫说,自己也喜欢g先生,喜欢他的剧作,喜欢他的新诗,也崇敬他的研究历史和考古学上的成就。但他对这二位中国文学史上并列峰顶大诗人,实在有失公允,这,就是偏见,沿着偏见得出的结论大都不正确,因为它本来就偏了方向,对读者更是一种误导。因此,本书的“成就”和价值便大打折扣了。
       接着,怹跟我讲了“中庸”(记不住了)……
       我记得,我好像还说了一些“zhishi分子“的一些现象。
       姨夫摇头:貌似公平,假藉zheng义(学术上的正确之义),仗倚“身份”而数黄道黑,颠倒“乾坤“者,是最可怕的。不问事物正误,不做客观评判,凡是自己讨厌的就一概挞伐;凡是自己喜欢的就一律欢呼,此等“学者”可兴一时之噪,断无入史之名。  
        
       对姨夫说的这一点,我说要保留自己的意见。
       姨夫对我的这个态度予以首肯,并希望我要一直坚持独立判断,并形成这样的“风格”。怹说,孔夫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还引用一些话),把《论语》当成至高无上颠扑不破之经的是后人。
        
       我有疑问,什么是“客观”?有标准吗?
       姨夫说这是最大的难题,它不像自然科学的定律定理。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后面的一些话我没听懂)。

       老姨夫出身“大家”而一生坎坷,但却几无抱怨、不满,更无尖酸对世,刻薄对人。怹说那样做,心理便扭曲了,人格便“小“了。
       怹只比我大十五六岁,可怹的阅历、学问和见识,是我至今也达不到的。
至今,我不做学问,因为我难以做到没“偏向”,但我努力做到没“偏见”。同时在认真学习先贤的教导时,坚持独立思考问题。

             旧书的故事      旧书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玉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