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摘抄·《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篇》

(2021-09-14 09:38:52)

(9月12日)

       今天《典籍里的中国》的内容是《道德经》。

       于是,读《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此,我视之为真理,并践行着。一是总在低处待着;二是功未成,便退了。

       然,Y视的这部作品(越来越像演义剧了),似有瑕疵。

       如,作为编剧的核心议题,剧中其几次强调《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编剧不仅把它当做老子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还将此当做了现代人们的追求。剧中的末尾,小撒先生骄傲地告诉老子,这样理想社会已经实现了,而“老子”还为此欣慰感动不已。

       可问题来了:编剧偏偏把老子这一句话的前后都断删了:“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用。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须知,这一段(第八十章--《道德经》之章节为后人所分)的每句话都是密切关联的,不可分割的。!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回到结绳记事的那个简单而质朴的时代,跟今天的现实似乎有风马牛之比。

       再多说一句,《道德经》希望的“圣人之治”,是圣人对民众得“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不无治“。

       (我琢磨,老子要是知道了Y视编的这个“故事”,弄不好得哭)

       司马迁不仅把老子摈除在“世家”之外,还把怹老人家和庄子、韩非并列在一个“传”里(《老子韩非列传》),其诸多记述虽非“语焉不详”,但也总是将几种不同“说法”并列存疑。特别是在传里,怹没有“转载”《道德经》的只言片语(完全不同于韩非得“待遇”),这似乎是有特别含义的。

       我猜(我的这点儿水儿,也只能猜),一是史实不清,包括老子李耳(聃)的历史记载和《道德经》的成书年代,既缺乏前世延续的纸(竹)上资材,也缺乏地上地下的实物凭据,太史公必定得遵循严谨治史“规矩”,所以,怹对老子的记述必须“适度”。二是虽然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赞同,并大力推行,但始发春秋盛行西汉的黄老之学(以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为要旨), 毕竟源远流长,影响巨大,且受到家学的影响(其父司马谈首先提出“道家”的概念)。所以,怹对这段历史实况不能轻忽。

       所以我说,太史公把老子列入传中,并非常合理和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司马迁大人严谨的治史态度和高超的结构能力!

       读这一段历史,我对孔子喻老子为龙之事,也感觉似在存疑。而“儒”学与老子之学说,确有泾渭之分。

       我等末学之流,偶读散念之际,便难免两者兼杂,且择需而用,虽有实用取巧之嫌,然不列儒道之属,自不受其拘。此或可称:期以择其善而从之、求以闻道而行乎?

       但,真正做学问的,断章取义,似乎就真的不可取了。

       日记摘抄·《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