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摘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2021-08-16 09:23:23)

《典籍里的中国》“丰富”了很多典籍中的描述,也使得典籍里的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但似乎有一些“丰富”的内容,使人有些迷蒙。

比如,在演绎《史记》中的孔夫子故事时,就有这样桥段。

《典》剧在展现孔夫子一行困于陈蔡这一事件时,又多编了这样一段故事:陈、蔡方面威逼孔夫子,只要你保证不去楚国,我们就放你走!而孔夫子却决然拒绝,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绝不做这样的承诺!君子言必信行必果(既然决定了要去楚国,就绝不更改)······(大意如此)。

不知道这样编剧有没有什么《典籍》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述的:陈国、蔡国大夫害怕孔夫子到楚国会对自己不利,便派人把孔夫子一行围困在野外(“‘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此后,事件发展的下一阶段,就是孔子派子贡跑到楚国求援,楚王派兵去迎接孔夫子,老夫子一行获得了解救。(“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这期间,没谁威胁逼迫孔夫子,强迫他承诺不入楚国,当然也就没有了老夫子义正辞严的那段“道白”。

也许,编剧是考虑故事发展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可以增高孔老夫子的形象。

但这一编却和老夫子的理念和行为方式截然不同。

《史记》记载:当年,孔夫子一行离开陈国去卫国的路上,曾被蒲人攻击。蒲人提出条件:只要你们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走(“苟毋适卫,吾出子”)。孔子当场就答应下来(“与之盟”)。但孔子一行被放行后,立马就到了卫国(“孔子遂适卫”)。为这事儿,子贡还疑疑惑惑地问老师:这盟誓后还能违约吗?(“盟可负邪?”)而老夫子是什么态度?老人家的回答铿锵有力、旗帜鲜明、斩钉截铁:“要盟也,神不听”!啥意思?老夫子告诉大家:在胁迫之下签订的合约,上天的神祇才不理会呢!(嗯,现代的合同法则,就有着一条!)

想想看,按照老夫子的理念(甚至是理论)和老人家随机应变的路数,怹有必要跟陈、蔡那些人去争论吗?怹绝不会逞一时的匹夫之勇,使局势僵化到不可调和。(我还曾作文对老夫子的这一段儿很有些意见哩)。

《论语》中,除了记述夫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外,夫子也只感叹过:当年跟着怹经历“陈蔡绝粮”的门人们都不在跟前了(“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根本没有与陈、蔡对话的事儿。

所以,我较着《典》剧编的这一桥段,似乎不太合适,既不符合人物性格,也不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

当然,客观上合适不合适,还得人家行家评价。我,也就是随口一说。

图片 网络截图 老夫子让我感动!

日记摘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