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

(2011-08-04 09:01:24)
标签:

杂谈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http://s4/middle/6bcedccena9a3d6c163c3&690

                         

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模式之中。课堂教学需要以“模式”来补齐木桶的短板。尊重模式其实就是在尊重教育的一些基本常识,任何课堂都需要基于预习、展示、反馈这三个基本环节。

高效课堂的五步三查模式,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将课堂分为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五个基本步骤,通过三次学情调查完成课堂教学。此模式从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

 

第一部分 “五步三查”模式基本结构说明

 

一、“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 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第二部分 “五步三查”基本操作详解

 

一、第一步:独学。“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检查重点关注学困生,检查内容和检查评价方式要依据具体学生情况,增强针对性。新课导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复习旧知,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独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⑴管理要求。简言之,教师要做好独学的评价,以评促学,而不是给管理硬性规定。另一项要求就是做好时间管理,结合时间预设和实际进展情况,对进展较慢的学困生予以一定的指导,尽可能使其不掉队。另外,如果独学是在课前进行,就要提前做好抽检,了解学情并组织各小组做好课前自学评价。

⑵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独学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导学案中的基础类题目,要求人人过关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分层次设计题目。

⑶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

⑷向组长汇报。当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由组长向老师报告独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一旦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便可以自我控制,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第一步。

2.独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⑴关注学习状态。在独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⑵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独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⑶适时点拨指导。教师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进行学法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⑷点评小结。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二、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一)    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进行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群学探究也是学习成果生成的过程。

(二)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与独学环节的要求相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三、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一)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

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⑴问题性:重点展示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焦点、生成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

⑵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

⑶互动性: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⑷创生性: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学习新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三)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是指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2.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甚至偏离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点拨切忌大讲特讲。

    3.即时性评价。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地开展即时性评价,三言两语,一语中的。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4.备课预设很重要。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唯有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生成。但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预设外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运用教学机智,依靠学生自动自发的力量,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总之,要尽可能使生成不脱离目标,不偏离主题。

四、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一)对学生的要求

1. 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纲目),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系统,另一方面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2.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落实重难点、疑点。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3.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二)对教师的要求

1.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中设计的测试题组织达标验收。在达标测评的题目设计上要体现“尊重差异,分层达标”的原则,设计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如教师检查、小组间互查、小组内小组长检查、对子互查、组员自查等。最终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潜能生的目的。这也是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2.学情调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

 

一、正确认识高效课堂的一般性操作模式。

基于高效课堂一般模式,为方便陈述,按照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介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要有所调整,在课堂环节上也不一定执行“五步”的环节,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

二、各环节时间安排问题。

由于学科、课型、学习内容难易度和学情不同,各环节时间不可能统一确定。只能作一般性预设,就一课时的内容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分钟;独学—10 分钟;对学、群学—8分钟;展示(含小展示、大展示及准备时间)—20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5分钟。但往往独学是在课前自主自习课进行,课上以其他环节为主,这样各环节时间就要适当调整。

具体情况视课堂实际作相应调整,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重在指导学法。

三、要重视自学、展示、反馈。

自学、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四、高效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

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高效课堂的管理与评价发生了很大的转移,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的评价,有着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是高效课堂顺利推行的有力支撑。

五、高效课堂是系统工程。

高效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单是课堂技术层面的改革,如果单就技术层面去改革,最终会导致失败。高效课堂是个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学校要站在系统论的角度,围绕高效课堂整体建构并实施这一系统工程。

六、高效课堂教学的“去模式”问题。

教学模式的问题,我们主张高效课堂的实施应经历“临帖——入帖——破帖”的阶段。通过“临帖”,规范和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这个角度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行初期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且不可以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为由而否定模式在这个阶段推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又误入经验教学的泥潭,导致课改不伦不类,直至最终失败。“临帖”不是目的,这个过程运用的好,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一般在四五个月左右。“走入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走出模式”、“生成模式”,这种建立在熟能生巧的技术之上的教学行为,方为真正的创造,直至最终形成本土化的教学特色或者个性化的教学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导学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