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评课

标签:
教学 |
分类: 教学 |
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
李老师首先是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然后通过四个活动逐步由三角形的概念到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最后再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特别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内容的处理,李老师从三边给定特殊长度线段入手,让学生探究,然后从特殊到一般,继续探究,最后引导学生利用七年级学习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进行说理(证明还没学),最后归纳结论,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这里展现了老师在设计内容时,注重对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二、从教师课堂表现的角度
李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老成;上课语言语调语速都很好,板书清楚有条理,对于学生的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能有效结合,从中也可以看出李老师是一位钻研教学,做事认真,积极进取的年青老师。
三、从学生参与的角度
一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大多数同学能做到积极动手、动脑,虽然学生动口不够积极,但是能感受到课堂中外静内动的氛围。学生通过自学加上小学对三角形的学习,基本上都能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等知识点;通过探究、讨论、证明,部分同学思维得以提升,总结概括能力得以提高。从练习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对本节内容掌握的很好,而且在此基础上会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如第一题:检查最短两边之和是否大于最长边;第二题,对于等腰三角形结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学会分类讨论)。
四、个人的几点建议:
1、整节课时间分配:自学并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15分钟,三角形按边分类5分钟,探究三边关系15分钟,巩固运用加课堂小结5分钟。有点遣送后紧的感觉,建议把活动一:结合5个图形“认识三角形”这个练习去掉,因为学生在小学时认识了三角形。这样后面就会多出5分钟的时间。
2、自学前以目标形式把问题呈现给学生,建议以提纲形式呈现,会更具体一些,以防有的学生走马观花似自学。
3、对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基本事实还是定理,建议老师在表述时严谨规范。
4、学生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探究程度还不够,几乎是等于从课本中直接看到的结果,建议老师在这一点上再放手多一点让学生真正能探究进去。
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请多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