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墨子》 非乐  三辩 (上篇)

(2015-01-25 12:00:28)
标签:

365

分类: 读书笔记
《三辩》在书中的排序是排在《非乐 上》之前的。这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墨子主张“非乐”的。
 
单独拿出这篇《三辩》来看,有点单薄,行文也是非常简单的。只是程繁和墨子的对话,谈论的是两个话题,一个是“圣王不为乐(yue)“,一个是”圣王无乐
文中这个程繁呢他是个兼治儒墨的一个学者,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一个贵族的文化和一个草根的文化一起来研修的。
这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思想。
 
有一天,他就拿着孔夫子的话来问墨子先生,他说,夫子说,圣王不为乐。他不理解为啥圣王不为乐。
程繁说,以前的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就是说,诸侯们治理政务累了,就听一些钟鼓敲打的音乐休息一下;士大夫呢,也有累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听一些竽瑟之类的音乐休息一下,老百姓呢,种庄稼也有累的时候啊,他们也会听一些敲打瓦盆土器奏出来的音乐休息一下,这不是挺好的事情吗?劳逸结合嘛,张弛有度啊。
所以程繁就反问墨子先生了,圣王不为乐,这不是相当于“马驾而不锐,弓张而不驰”,这不是有血气的人不能做到的吗?
 
墨子先生就来解答程繁的疑问了,他从尧舜开始举例,一直举例到了周成王。他们个个都是圣王。他们也都“为乐”了,不是没有“为乐”。但是对照起来了,每个后辈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了自己音乐,一个有比一个做的音乐要更好,做音乐的时候,还都是在坐稳了江山之后,“环天下自立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但是相比较音乐的逐步提高,他们治理国家的业绩越是逐步的下降的。
墨子先生这里首先是否定了孔夫子的观点,然后又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说,虽然做了音乐了,但是音乐不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工具啊。“乐非所以治天下
 
经过墨子老先生这么一解释,程繁也似乎明白了,原来圣王为乐啊。但是他又提了一个问题,既然圣王为乐了,为啥孔夫子说“圣王无乐”呢?
 
子墨子又耐心的教导程繁了,圣王也不是没有音乐啊,只是圣王的标准或者是规定是这样的,多了就减少。音乐多的时候,就要去减少,不能整天光听音乐不干正事了。毕竟听音乐是为了缓解劳动的疲惫,缓解一下就行了,不能总是听啊听啊,耽误了干正事了。
 
墨子这里打了一个比方,感觉墨子先生特别的幽默,也很够讽刺的给了孔子一个反击,他说什么呢?他说:
食之利也,已知饥而食之者智也,因为无智矣。”什么意思?就是说,吃饭是有利的,如果认为饿了就知道去吃饭是有智慧的,那这种智慧其实就等于无知。反过来是说你孔夫子,大家都知道听音乐能缓解疲劳,你却把知道这种观点当成是自己的聪明,那你就是个傻子。(我是这么理解的)
最后一句我是这么理解的,“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如今圣王有创作音乐,也有音乐,但是很少,那么也算是没有音乐吧。
这句话我觉得有两个意思,一种是表明不跟孔夫子辩解的态度,你孔夫子觉得是没有那就没有吧,不跟你瞎叨叨;另一个意思是,这就是我提倡的“非乐”,不是没有,是不过量,是少点音乐,因为他不是治国的根本。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