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何方?
(2011-09-11 20:02:19)
标签:
宇宙大爆炸杂谈 |
分类: 天文知识 |
编辑:零度星系
时间:2011年9月4日
说明:本章有关信息由《大宇宙百科全书》及《完全图解果壳宇宙》提供
我们所有关于宇宙万物的知识实际上来源于研究电磁辐射——光、射电波①、X射线和其他形态的辐射,所有这些辐射都以300000公里每秒的光速传播。虽然这个速率很高,但宇宙本身很大,致使光和其他形态的电磁辐射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从其他恒星和星系到达我们这里。即使是一颗近邻恒星,它的光在到达地球之前也要旅行好几年,所以我们看到的这颗星是它几年前光线离开它时的样子。在宇宙的更远处,我们可以探测到星系和类星体的光,这些天体是如此遥远,它们的光在奔向我们的空间旅途上要度过几百万、几亿,有些甚至是几十亿年的时光,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在如此久远以前、当宇宙相应的比较年轻时的样子。
①
对于在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的思想教导下的当代人来说,这个回答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奥伯斯佯谬的认真讨论要到宇宙膨胀发现几十年之后才发现。这个事实却标示这一思想具有何等的革命性。是宇宙膨胀的发现迫使天文学家放弃了宇宙永远不变的观念,并开始思考宇宙本身的演化问题。
宇宙膨胀是在1920年代末,当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及其同事确立了星系正在彼此分开的观测事实,而被发现的。现代宇宙学实际上是随着这一发现而发端的,而从发现宇宙膨胀到本文章发表,经历了几乎正好整整一代人的一生,就是俗话所称“古稀之年”的70岁。70年前,宇宙永恒不变的思想曾经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真理,它是那样的无可怀疑,以致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开始发展其广义相对论并发现最简单形式的方程式要求宇宙膨胀时,他给方程式增加了一个附加项以维持宇宙静止。后来爱因斯坦把这说成是他科学生涯中“最大的失误”。
从所有这些得出的教训,并不是我们比70年前的天文学家远为聪明和深具洞察力;而是,如果连爱因斯坦都犯下那样的宇宙学失误,我们就更应该小心,不要根据表面现象认为我们对宇宙已经知道的很多了。我们看来显而易见和经验的东西,再过70来年就可能像宇宙永恒不变的观念那样成为过时的笑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认真看待当前有关宇宙及其起源的知识。恒星和星系以及宇宙的结构今天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问题是能将我们对宇宙的正确理解推广到宇宙的多大范围(以及在时间上能回溯多远),而推测将在何处(以及在何时)开始起主要作用。这个界线应该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比我们能够猜想的远为极端的条件之下。
如果星系正在互相离开,那就必然意味着它们以前彼此靠得比较近。关于膨胀宇宙的很重要一点是,星系并不像炸弹爆炸后的碎片那样在空间穿行,而是空间本身在伸展而带动了星系(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但一开始曾被爱因斯坦拒绝接受)。很久以前,在现在已经成为星系的东西之间是没有空间的,星系必定是彼此重叠的;在那之前,在现在已经成为恒星的东西之间是没有空间的,恒星必定彼此接触;而在那之前,一定出现过原子之间没有空间的时期,原子彼此融合在一起。
天文学家对恒星和星系了解很多,物理学家对原子也了解很多,天体物理学家能够毫不困难地描述物质和辐射浓汤的性状,它是如此浓密,以致其中个别原子彼此并合,原子的外层电子已被驱逐,暴露出了原子心脏部分的核。这样一种由核子和电子混合成的浓汤,加上辐射,称为等离子体。但这还不是我们对极端条件下的物质和辐射的全面理解的极限。确实,在粒子加速器实验室(如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或芝加哥费米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提供了洞察原子核自身以及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行为的线索。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并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他们的宣告——他们甚至懂得了物质致密核子本身都紧靠在一起并且分裂成它们的组成部分时的极端条件下,物质、空间、时间和能量的表现。
物理学家还做出了更加大胆的宣告,说他们懂得了比这还远为极端的条件下将会发生的事情,不过这些宣告并非总是得到可靠证据的支持。到这一步,推测开始在他们的宇宙学思想中起作用了,这种作用开始是适度的,随着他们考虑更加极端你的条件而变得重要起来。我们了解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因为所有这些事物存在于今天的宇宙之中,并能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中直接加以研究。所以,当物理学家宣称他们真的能告诉我们整个宇宙像今天的原子核那样致密时发生的事情,并且告诉我们宇宙怎样从这种热而致密的状态(大爆炸本身)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星系、恒星、行星和人类的集合体时,人们表示相信就并非过于脱离现实了。确实,很多物理学家会认为,我们的眼光如此短浅,我们声称对宇宙的真正正确理解“只”是从宇宙具有核子密度的时期延续到今天,这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是过于谨慎保守了。很好;不过在这个话题上还是保守一点好。那么,什么时候整个宇宙处于这样一种致密高温状态呢?什么时候发生了大爆炸呢?
如果我们想象将宇宙的当前膨胀进行“回绕”,那就意味着我们所知的宇宙中的一切——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是在大约150亿年前(根据2008年3月<WMAP>的数据得出宇宙的年龄约137.3亿±1.2亿岁)从一个密度无穷大而体积为零的点(奇点)显露出来的。确切的时间未知,因为宇宙膨胀的细节是难以测量和解释的。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膨胀表明,大约略早于或略迟于150亿年前存在过超密状态,这种超密状态在极端条件下看来是从一个奇点起始的。所有这些都得到了广义相对论方程式的支持——但没有人相信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这一模一样;量子物理学效应在接近奇点是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并且保证这个假想的数学点通过某种叫做量子测不准的过程而实际上被抹掉。
在靠近奇点的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以及量子过程如何导致了大爆炸,这个问题是当前宇宙学思考中的最重大问题之一,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所做的尝试则构成了今天宇宙学中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但我们不必马上操心这些事。现在我们感兴趣的那些条件,比如我们从日常事物性质得到的完全坚实可靠的知识仍然能够应用的最早时刻和地点,是在奇点代表的时刻——有时叫做“创造时刻”或“宇宙创生”——之后万分之一秒(0.0001秒)的时候发生的。天体物理学家觉得已掌握了所涉及的科学的全部,因而完全自信地谈论最初万分之一秒后发生的每件事;描述宇宙随后的演化时所遗留下来的不确定性不过是我们对宇宙的观察不完美,以及我们应用已知物理定律描述复杂系统的能力不完美的结果。在那之前,返回到创造时刻为止的那段时间仍然部分地是一个谜,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应用物理定律的能力不完美,而且也因为我们并不确切知道在那种极端有条件下运行的物理定律是什么。
但是,按照日常表准,存在于创造时刻之后后万分之一秒时的条件是足够极端的了。在那时,宇宙的密度是1014克每立方厘米(水密度的100万亿倍),温度是绝对零度之上1万亿度(1012K,对于如此大的数值,它基本上等于1012℃),而宇宙是由一个热辐射的火球组成。
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单个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和电子)很难单独存在。火球辐射的单个光子(“光的粒子”)在那样高的温度下携带着极大的能量,以致它们能够按照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以能量换取质量,将它们自己转化为粒子对。由这种方式生成的一对粒子几乎总是由一个常见的粒子(比如质子)和一个与它对应的反物质粒子(在所举例子中为反质子)所组成。当一个粒子与一个等价的反粒子相遇时,这一对粒子就淫灭,并以辐射的形式交还构成它们的能量。在大爆炸中,辐射不断的转化为物质,物质也不断地转化为辐射,形成一种沸腾动荡的活动场面。
但是,随着宇宙火球的膨胀和冷却,火球中的个别光子拥有的能量越来越少。很快,谈们就不再有足够的能量来制造质子和中子了。如果由辐射到物质-反物质对的转化一直是精确的,那就应该意味着,冷却下来的宇宙应该含有完全相同数量的质子和反质子,也有完全相同数量的中子和反中子。在那样极端条件下,用不了多久,每个粒子都改碰上它的反粒子伴侣而湮灭,给冷却的宇宙留下来的辐射外没有任何东西。但是,由于物理定律的微小不平衡[其重要性在1960年代首先被苏联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Andr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