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风俗探微两则
(2010-12-22 10:03:29)
标签:
冬季养生节气养生风俗健康 |
分类: 博主推荐 |
冬至与饺子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与红小豆
各地志书多记载:冬至节,“俗食小豆粥。传谓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死为厉鬼,畏赤小豆,故食以禳之。”河北各地一向也有冬至日吃小豆粥的习俗,有的地方称作“小豆糜”。
吃小豆就是红小豆,不仅可以供日常食用,尚可入药。《本草纲目》载:赤小豆气味甘、酸、平,无毒。此豆以紧小而赤暗色者入药……可煮可炒,可作粥、饭、馄饨馅并良也。主治:下水肿,排臃肿脓血。
为什么要在冬至日吃红小豆呢?前面已经提到有人认为是为了厌禳共工氏之不才子;《风土记》则认为:冬至日“赤豆为糜,所以象色也。”江西邵阳一带认为:冬至阳生……“作赤豆粥以禳疫。刘子翚诗:‘豆粥厌胜怜荆俗’。河南《陈州志》也说:“冬至俗煮赤小豆食之,以汤洒地,曰‘避瘟’。”“厌鬼”、“禳疫”、“避瘟”都是迷信色彩很浓的字眼,不可信或不甚可信。《五行书》也认为,赤小豆有避瘟疫的作用:“元日用麻子七粒,赤豆七粒,撒井中,避瘟疫。”但是,这只是经验的记载,还需经科学证明。李时珍用他的医疗经验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治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解酒病,除寒热臃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避瘟疫用止。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而。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疫鬼而畏赤豆,故于是日做小豆粥以厌之,亦附会之妄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