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知乎问答 |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本人不才在这里借花献佛,真诚的和各位谈谈这个问题。要想真正的认清自己,了解自我,借助一下佛家的智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代近代一位大家曾经说过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 要认清自己,了解自我。各位首先要明白“我所非我”的道理。 注意:对于各位不了解佛法的朋友来说,我下面所说的话,可能将打破你的常识,但千百年来被无数大德圣贤所印证,是真实不虚的事实真相。 所谓“我所非我”,比如,我们每天所追求的豪宅名车,这些身外之物即是我所。那么我的名字,我的身体,同样也是我所,而不是我。但我们在日常生活却总是自觉不自觉的认为我的身体就是我,身体有生老病死,所以我也有生老病死。这是根本的误会。甚至有人把自己身份证上所写的那个名字,某某某认为就是自己,这样岂不是成了一个糊涂人? 认清自己,了解自我,要问问自己,我是谁?宇宙诞生至今至少有几百亿年的时光,地球诞生至今也有几十亿年的时光了,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粒漂浮的尘埃那么渺小。而我的生命,从生到死不过百年。如果生命的真相仅此而已的话,那么我无论做什么,对于这个世界乃至宇宙来说都毫无意义可谈了。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宇宙有“成、住、坏、空”,众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生、住、异、灭”,而真正的我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佛家常常把这个真我称之为“心”。 所谓“万法唯心”(这和哲学上讲的唯心主义不是一回事,不要等同视之),心乃一身之主,万法之源,然而世间真正认识自心的人却并不多见。故宗家常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浩如烟海的佛法三藏十二部,都在阐释一个字,这个字就是”心”。佛家八万四千法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帮助众生明心见性。 在楞严法会上,阿难七处征心而不得。佛陀慈悲开释,十番显见而说真心,有几人能当下明心见性呢?很多时候不过是自己误以为自己懂了。 《心经》作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以二百六十个字,阐明了什么是心。几千年来,读过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能明心见性的人又有几何?果真认识了自己的心,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都不需要再读了,那叫一通百通,了然于心。 今天在这里和各位探讨一下什么是心?权做盲人摸象,自度度他。让我们在明心见性的道路上携手共进,早日抵达觉悟的彼岸。 其实啊,佛家所说的“心”“佛”“众生”“自性”“如来”“真如”“无相”“本来面目”,包括“你”“我”“他”,以及《心经》上说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还有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自具足、本不生灭、能生万法”。这些说法从文字语言上来说,虽然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来观照是一而非二。换句话说,“心”“佛”“众生”“自性”“如来”,可以是诸如张,王,李,赵等任何一个名字。既然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说法呢?实在是因为我们众生的分别执着,或者说是众生只见其表而未见其本啊。 体证真心者见闻觉知,常净我乐,境随心转,妙不可言,即名为佛;迷于妄心者受想行时,无量烦恼,心随境转,苦不堪言,即名为众生。 相对于真心而言,妄心是依尘而存在的。说白了,妄心就是依外缘而存在的,就是有外缘;而真心是没有外缘而不变的存在。进一步讲,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凡凭借六根缘六尘而生的六识去做判断,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有造作的。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讲,就是要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才能体证由妄归真。 了解了妄心,下面就说说真心第一性见性。何为见性,见得什么性? 这里指的就是佛性,也是人人都有的自性本心。见性成佛,见性有多重要自不必说;我佛慈悲,在《楞严经》里佛大开方便之门,通过十番显见以种种权巧方便,引喻举例,种种开示为我们说明了什么是见性,以期阿难及大众修行有依止,念佛或禅定的时候遇到魔境自然可以以正念驱除邪念,以正定驱除不定,不被外魔所惑,舍妄归真,得成佛道。 首先,佛告诉阿难,眼睛不是见性的充分必要条件,说盲人不能看见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睹暗”其实也是一种看见,只不过所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而已;如果真看不到,那么盲人应该连眼前的黑暗也看不到。佛举例说,一个盲人所看到的黑暗,与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在黑暗环境中看到的黑暗完全相同;假如眼睛瞎了的人把眼睛治好了,就能在白天看到周围的一切,与正常人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这就说明瞎子的“见性无亏”。 由于阿难与诸大众仍然没有开悟,佛就请证阿罗汉果的憍陈如长老站起来说说他悟道的经过。憍陈如长老说,众生自心所现的粗烦恼就好像旅馆中的客人,客人不会住下来,吃完饭准备好就会离开,而妙明真心就好像主人,会安住下来,不会离开。而自心所现的微细烦恼又好像日光射入门缝中,能看见光束中许许多多乱动的灰尘,而妙明真心则好像虚空一样不会有丝毫动摇。佛又屈拳握掌开合,阿难立即明白了手掌有开合,但“见性不动”。 是时波斯匿王求佛开示真实永恒的正理。佛告诉波斯匿王,人的身体虽然年年、月月、日日、时时乃至每个刹那都有变化,你现在发白面皱,形貌身体比童年的时候衰老,但是你现在观看恒河水的见性,和从前童年时代观看河水时的见性相比较,并没有衰老和改变,由此证明“见性不灭”。 阿难又有疑问,既然在迁变不住的色身中,有不迁变的见性,即此不变的见性,就是众生的真心,显然真心未失,那佛为何又在前面说凡夫众生“遗失真性”呢?这时佛把手臂垂下来开示大众:如果佛的手臂,比喻众生的妙明真心,佛垂手之倒,比喻众生的色身;佛竖手之正,比喻佛所证的清净法身;佛垂手竖手时的手臂不失,比喻众生虽处生死轮回的迷梦之中,但妙明真心不减不失;诸佛悟证清净法身,但妙明真心不增不减,由此证明“见性不失”。 佛又对阿难及大众说,见性所见的明暗、通塞、色空等前尘,都因外境而有,因此各有所还之处。大讲堂中,明相随日轮而来,所以明相还给日轮;暗相还给黑月;通相还给门窗;塞相还给墙壁;诸缘差异之相还给能起分别的六识;顽虚之相还给虚空;浊相还给灰尘;清相还给霁雨。总结起来,世间万相,都和这八种相一样有可还之处。惟独这个能看见明暗、通塞、色空的见性,不因境有,因此没有可还之处,由此证明“见性无还”。 可以还的明暗通塞等前尘,当然不是我们的真心,这个不能还的见性,不是我们的真心又是什么呢?所以说:“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故而谁?” 为了开示阿难及大众,佛让阿难览一切水居、陆栖、空行等所有众生的正报和依报。然后说,这一切的情境,虽然在头脑中有昏暗或者明晰等种种形象的差别,但没有一种形像不是六识对前尘境界所作分别而得的留滞障碍的影像。外界种种物象千差万别,能见诸物的见性本来没有任何差别,这个无差别的见性,就是我们的真心,由此证明“见性不杂”。 佛又告诉阿难,一切世间中,不论大小内外所显现的上下、方圆等事相,或者明、暗等业用,都源于现前尘境在六识中的留碍,与见性本身无关,所以不能说见性有随境舒展,缩小、夹断等种种相。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迷己为物,失掉了妙明本心,所以为物所转。由此说明“见性无碍”。 佛多番开示,意在告诉阿难:见性随缘不变,所以不能够在万象之中找出这个见性;见性不变随缘,所以没有物象不依见性而显。由此说明“见性不分”。 佛对阿难说,我在前面,多番运用权巧方便,引喻举例,种种开示,无非是想说明真妄两种根本,令你们舍妄归真,得成佛道。可是你还是没有开悟,反而怀疑我说的等同于外道所说的“自然理论”。如果说见性是自然的,就应该在明、暗、空、塞等前尘中指出见性来,这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阿难转而认为见性是从因缘而生。所以佛又解释,见性井非因明、暗、空、塞而生,亦非以明、暗、空、塞为助缘而有。见性不变而能随缘,所以不同于外道所执的自然理论,见性虽随缘而体不变,故能超越万象,由此说明“见性超情”。 阿难听到佛说见性非因缘、非自然的正理又起了疑问,并以佛以前经常对比丘宣说见性要具有空、明、心、眼等四种缘才会生起的说法为证。佛就告诉阿难,不应该说见明才称为看见,见暗就不是看见了。应该知道,见性是能见的心,而不是所见的境,这就说明了见性非因缘而生。佛说,以能见之性,见于所见之境,能见的见性不是所见之境。妙精明心的真见犹离于见性的自相,见性也有所不能及。这是因为有妄见时,真见全隐,等到弃生灭,守真常,常光现前就是真见现前时,则妄见已空,所以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诚诚居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