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宋徽宗楷书《千字文》中的避讳问题

(2016-01-06 11:02:48)
分类: 文字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避讳问题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有些字会让人感觉很奇怪,比如“词茂道旷”中的“旷”,“导群生于十地”中的“导”,“邪正于焉纷纠”中的“正”……说它们奇怪,并不是因为写法奇怪,而是这些字不应该出自于王羲之的笔下,原因很简单——家讳。

http://s11/mw690/001Ym52Jty6YlX2Ja663a&690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

王羲之的祖父叫王正,父亲叫王旷,他的伯父叫王导。如果按照家讳的规矩,王羲之是不能写这三个字的。

也许王羲之的时代并没有家讳的说法?东晋的时候人们潇洒自在,不把这些规矩当回事儿?其实不然。

《齐东野语》中记载:

王羲之父(按:应为祖父)讳正,故每书正月为初月,或作一月,余则以政代之。

比如《初月帖》中,“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这里的初月即为正月;又如《七十帖》中,“足下今年政七十耶?……”这里的“政”即为“正”。

又《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

“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荻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掩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卿事!’王叹曰:‘灵宝故自达。’”

桓南郡就是桓玄,桓玄的父亲叫桓温,所以当王大说话不断提到“温”字时,桓玄才痛哭流涕。桓玄与王羲之是同时代的人,因此王羲之时避家讳的说法自然是已有的。而且,据《史讳举例》中记载:

避讳至晋,渐臻严密。《通典》一〇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其所议者:一、七庙讳字议;二、上书犯帝讳,及帝所生讳议;三、山川与庙讳同,应改变议;四、上表称太子名议;五、父讳与府主名同议;六、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及官位犯祖讳议。

  其实在王羲之在作品中,也有过避讳的先例。比如《兰亭集序》中“后之揽者”中的“揽”字,也许你会说这个王羲之的笔误,不过你错了。因为这正是王羲之为避家讳所为。

王羲之的曾祖父就叫王览。王览,字玄通,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西晋太保王祥的同父异母弟。历经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晋,在西晋官至光禄大夫。

 

http://s10/mw690/001Ym52Jty6YlX57PMR99&690

既然王羲之应避讳“旷”和“导”字,那为何碑中仍有这两个字?也许是拼凑而成?看来也不是,因为《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广”字与“旷”中的“广”字并不是同一个字。

宋徽宗楷书《千字文》中的避讳问题

历代书家多有写《千字文》者,但是当代搞书法的人很少有通篇诵读《千字文》的,多数人于天地玄黄一句最熟,因为常写。

http://s6/mw690/001Ym52Jgy6YlWLuVCJ45&690
 有清一代,《千字文》开篇皆写作天地元黄,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避清圣祖康熙皇帝名讳,改。但是,宋徽宗的《千字文》,亦写作天地元黄,这是为什么?前人固然不会避后人的讳。

翻阅《宋史·本纪》,宋代没有皇帝以“玄”字为名,包括高祖、僖祖、顺祖、翼祖、宣祖等,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则出现了圣祖。《宋史·本纪第八》载:

(大中符祥五年),闰月己巳,上圣祖尊号。辛未,谢太庙。壬申,立先天、降圣节,五日休沐、辍刑。乙亥,诏上圣祖母懿号,加太庙六室尊谥。丙子,群臣上尊号曰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

圣祖是谁?圣祖叫什么?《宋史》中却没有记载。不过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却有关于宋圣祖名讳的详细记载:

(闰十月)己巳,上天尊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有司请以玉清昭应宫玉皇后殿为圣祖正殿,东位司命殿为治事之所。辛未,躬谢太庙六室,又命大臣分告天地、社稷、后庙。(壬申)诏:“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以七月一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并休假五日。两京、诸州,前七日建道场设醮,假内禁屠、辍刑,听士民宴乐,京城张灯一夕。”

原来,宋圣祖名为赵玄朗,反过来再查看宋徽宗写的《千字文》,除天地元黄外,曦晖朗曜一句写作曦晖晃曜,亦避圣祖名讳。

http://s6/mw690/001Ym52Jgy6YlWRO3Qx85&690



 

  赵玄朗是谁?民间多传赵玄朗即为赵公明。赵公明始出于《搜神记》,书中载赵公明实为督鬼之神人。神鬼之人为何成宋之圣祖?《宋史·志第五十七》载:

帝(按: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语辅臣曰:“朕梦先降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翌日,复梦神人传天尊言:‘吾坐西,斜设六位以候。’是日,即于延恩殿设道场。五鼓一筹,先闻异香,顷之,黄光满殿,蔽灯烛,睹灵仙仪卫天尊至,朕再拜殿下。俄黄雾起,须臾雾散,由西陛升,见侍从在东陛。天尊就坐,有六人揖天尊而后坐。朕欲拜六人,天尊止令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电梦天人,生于寿丘。后唐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即离坐,乘云而去。”

这是封建帝王惯用之术,所谓皇权神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45373642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