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鸟地方之:环颈雉(特有亚种)

标签:
台湾之夏知鸟爱鸟生态观鸟鸟类生活旅游 |
雄性雉鸡的羽毛非常多样,从几乎白色到几乎黑色都有,这是由于驯化及与绿雉杂交,加上放生不同的亚种杂交的结果。例如在欧洲、北美、澳洲的雉鸡族群常是多个亚种的杂交,没有特定的分类。
雄鸟体长约76-89厘米。尾长,黑色有条纹,占体长近50厘米。身体羽色通常为棕褐色,有多种变型,头部深绿色,有小型冠羽和红色眼斑肉垂。白色颈环有或退化。
雌鸟体长约53-63厘米,其中尾部大约20厘米。羽色单调,全身为有杂斑的棕褐色至灰色。稚鸟体色和雌鸟一样,大约孵化后10个礼拜雄鸟才会在头、胸、背部长出亮丽的羽毛。
http://s6/mw690/001Ym0MDzy6JVpgVDZb45&690
台湾生态环境极好,这是在台东酒店外草坪拍摄的。它们从不远处草丛中出来觅食...
http://s4/mw690/001Ym0MDzy6JVpwDRJh33&690
雉鸡原产于亚洲,自然分布于自高加索山脉南北麓到中亚、蒙古、满洲、西伯利亚、朝鲜半岛,中国(除西藏羌塘高原及海南)、台湾、越南北部及缅甸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该鸟可以在农田附近的丘陵、山区灌丛、草丛、林缘草地、山麓草场、江湖边苇塘发现。
虽然雉鸡有飞行能力,但它们比较偏好奔跑。平时的飞行速度只有每时43-61公里,但在被追逐时,可以加速到每时90公里。
雉鸡只在地面觅食,但夜间会飞到树上栖息。它们的食性很广,主食为果实、谷物和种子,有时也会吃昆虫、蚯蚓、蜗牛等小动物。
雉鸡为一夫多妻制,一尾雄鸟常伴随着与多尾雌鸟。雉鸡在地面筑巢,在4月到6月的繁殖期会在2-3星期内产下约10颗蛋。孵卵期约23-26日。稚鸟会待在雌鸟身边数个星期;成长迅速,约15个星期变为成鸟。
http://s2/mw690/001Ym0MDzy6JVpAb7B7a1&690
亚种分化:
雉鸡根据不同分类学家的分类有不同的分法,约分为30个亚种[3]:这是根据雄鸟的羽色分类,雌鸟基本上无法辨识,就算非常确认属于那一个亚种。
- 黑颈雉鸡:没有颈环。翼暗黄至褐色,尾上覆羽锈色至栗色。
- 白翅雉鸡:没有或退化颈环。翼白色,尾上覆羽及全身羽毛青铜色至褐色
塔里木雉鸡:没有或退化颈环。翼暗黄至褐色,尾上覆羽深卡其色至淡橄榄色。吉尔吉斯雉鸡:阔颈环。翼白色,尾上覆羽锈色至栗色,全身羽毛铜色。
一些鸟类学者把绿雉的四个亚种也分入雉鸡。绿雉原产于日本本州、四国及九州,胸、腹部深绿色,没有白色颈圈。与雉鸡的杂交使得个别个体变得难以辨认。灰臀雉鸡:通常阔颈环。翼棕褐色至淡灰色 (有些几乎白色),尾上覆羽灰色至浅灰蓝色,羽端为橘色。头顶淡灰色。- 贺兰山亚种 -
P. c. alaschanicus Alpheraky & Bianchi, 1908:分布于贺兰山西侧。 - 贵州亚种 -
P. c. decollatus Swinhoe, 1870: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云南东北部及贵州。 - 弱水亚种 -
P. c. edzinensis Sushkin, 1926:额济纳河下游、戈壁中部。 - 川南亚种 -
P. c. elegans Elliot, 1870:四川西南部山区、云南西北、缅甸掸邦北部。 - 台湾亚种 -
P. c. formosanus Elliot, 1870:分布于台湾岛。 - P. c.
hagenbecki
Rothschild, 1901:分布于蒙古科布多河谷。 - 河北亚种 -
P. c. karpowi Buturlin, 1904:河北东北部、满洲南部、朝鲜半岛、济州岛、对马岛;被引入日本北海道、本州、九州及台湾等地。 - 内蒙亚种 -
P. c. kiangsuensis Buturlin, 1904:河北西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及蒙古东南部。 - 东北亚种 -
P. c. pallasi Rothschild, 1903: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满洲中部至河北北部。 - 滇南亚种 -
P. c. rothschildi La Touche, 1922: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山区及越南东京北部。 - 祁连山亚种 -
P. c. satscheuensis Pleske, 1892:祁连山北部。 - 阿拉善亚种 -
P. c. sohokhotensis Buturlin, 1908:分布于Sohokhoto绿洲,贺兰山南部。 - 甘肃亚种 -
P. c. strauchi Prjevalsky, 1876:甘肃、陕西中部、四川东北部。 - 川北亚种 -
P. c. suehschanensis Bianchi, 1906:岷山南侧,四川西北部。 - 广西亚种 -
P. c. takatsukasae Delacour, 1927:谅山,越南东京东部。 - 华东亚种 -
P. c. torquatus Gmelin, 1789:华东地区,从黄河以南至越南东京东北部;被引入北美、欧洲、新西兰等地。 - 青海亚种 -
P. c. vlangalii Prjevalsky, 1876:柴达木东部。 - http://s16/mw690/001Ym0MDzy6JVpJRZtJef&690
http://s14/mw690/001Ym0MDzy6JVpGk17T8d&690
http://s2/mw690/001Ym0MDzy6JVpLz3Zn61&690
http://s13/mw690/001Ym0MDzy6JVpIv0le8c&690
- 贺兰山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