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临洮秦长城

(2014-05-22 21:38:37)
标签:

贡献

秦国

甘肃省

店长

郑郡岷

走近临洮秦长城

■刘居荣(甘肃定西)

说起长城,人们无不为之自豪,啧啧称奇。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我国自春秋战国开始修筑长城,历经两千多年,在中华大地留下了十万多里的长城遗址。在历代长城中,秦、汉、明三代所筑的长城都在万里以上,这三条万里长城的起点或终点都在今甘肃境内。作为甘肃人,我不仅为此感到骄傲,同时也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力条件,我在今年早春时节,和妻子一起来到临洮县三十墩,亲眼目睹了长城的尊容。

提起长城,我的眼前就会立刻浮印出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是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她可以与古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http://s16/mw690/001YlgqAgy6J5dusJIz9f&690

  农历甲午年早春,我和妻子从临洮古城坐车北行,大约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距临洮城三十里的新添镇三十墩南坪村的望儿咀,这里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之一。这里地处洮河东岸三十里墩东面的二级台地边沿,望儿咀台地下面是三十里墩村庄,一片片田野尽收眼底。临行前,妻子还担心说,我们能够找到长城吗?!

站在这片洮河东岸隆起的高地上,阳光明媚,照在草木刚刚苏醒的山岗上,照在山下辽阔平坦的田野里,还有我独立的身影和无尽的思绪,大地便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里的草和树木都有了感情,都成为一段会说话的历史,这里是秦长城西端起首的地方,一个载入中国煌煌史册的地方,这是一个让人产生无数遐想的地方啊!  http://s10/mw690/001YlgqAgy6J5dxin9v49&690

这里东临深谷,北临大碧河,地势高峻险要,历经2000年漫长岁月的风雨洗礼,至今残存的古长城遗迹在眼前仍然赫然在目。万里长城举世瞩目,临洮以战国秦长城西端起首而著名。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纪录片《望长城》,在该剧的篇首把临洮杀王坡作为长城的起首,赫然映入观众的眼帘,一时间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观众的广泛关注,一时间,临洮这个鲜为人知的的地名在全国闻名。

望儿咀就是杀王坡上的一座高坡,秦长城起首的第一个烽火台遗址就在这里,如今高压输电线经过这里,为临洮人民送去了光明和温暖,再看铁塔周围,可以明显的看到夯土铸就的土层,犹如一页页发黄的史页,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相传,这里就是秦公子扶苏母亲面对西方,盼望儿子打仗胜利归来的地方。但是望眼欲穿的复苏母亲,却没有等到儿子归来的消息,而是儿子死在洮河西边的营地的噩耗,从此,这位母亲从早到晚,一直等着盼望着自己的儿子归来,直到老去。也就是从那时起,这个地方就叫望儿咀。每当晴空万里,昔日的太子寺就会映入人们的眼帘。

  万里长城举世瞩目,被称为世界一大奇迹。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史其实就是一部长城史,无数民族的纷争都在围绕长城进行着。今天临洮作为战国秦长城的起点,成为研究中国长城史的一个热点。今天的临洮作为战国秦长城的起点,也因此闻名于世,成为中外游客光顾的旅游热点。

    http://s1/mw690/001YlgqAgy6J5dAfW4U00&690

  

临挑县战国秦长城遗址虽然经风化雨蚀,但仍可领略到当年的雄姿。她起于临洮县城北15公里的新添镇南坪村杀王坡,(《乾隆狄道州志》有"长城在州北三十五里"的记载),然后由南坪北庄山顶而下,经过长城巷(村名,由长城而得名),峡口乡湾脑、长城岭、八里铺乡、沿川子乡、塔湾乡蔡家岭、窑店乡花麻沟、石家楼乡、杨家山,到长城坡关门前咀,过夹槽梁、老王沟口进入渭源县境,自西向东穿越临洮县5个乡90余华里。这些遗址上的城墙、城障、烽隧全由黄土或砾石混合黄土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可见。

  根据专家考证,临挑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是战国后期秦昭王时所筑,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当时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西至洮河,东至陇山,陇南的大部分地区。为了证明临洮境内的长城是秦昭王时所筑,有关专家还对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进行鉴定,发现这些瓦的尺寸、纹饰都不同于秦汉时的瓦,是典型的战国瓦。临挑县长城坡一农民家里藏有一块瓦,长63厘米,大头宽53厘米,小头宽47厘米,是目前遗址中所发现的瓦中最大的一块秦瓦。

    http://s13/mw690/001YlgqAgy6J5dC2mra5c&690

  目前临挑境内保护最好的一段长城要算长城岭上的那一段。经测量长1700米,墙高 25米,顶宽3米,底部宽58米。板筑夯层厚813厘米。暴露遗物有长达70厘米的筒瓦和50 60厘米的板瓦,其表面有细绳纹和挂板纹饰,皆系秦长城构件。临洮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9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临洮县立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遗址”。

临洮秦长城的修筑,对于拱卫陇西郡及保护由秦都咸阳通向西北重镇的通道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挑河以东的农业生产(河西为羌人所居)。三国时代,它还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塞。公元239年,蜀将姜维伐魏,扬言要进攻狄道。魏将陈泰先占要塞,姜维只好烧营而去。后来姜维又先后四次率兵围攻狄道,因魏军占领有利地势和要塞,不克而还。据临洮县志记载,唐王朝还在秦长城南(在县城北15公里处),设置城堡,00长城堡(即今秦家堡)。开元二年(714年)吐著将坌达延、乞力徐帅众10万侵犯临洮,唐将薛讷等人就是在长城堡大败吐蕃的。由于历史的变迁,风化雨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的临洮的秦长城已成为一片废墟,有些地方还保留跟长城有关的地名,但城墙的遗址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影响秦长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长城的修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秦后各朝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修筑方法。

http://s9/mw690/001YlgqAgy6J5dGfiTmf8&690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察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传递军情。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王昌龄的《塞下曲》写道:“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 汪遵写有:“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无不说明长城的重要。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http://s6/mw690/001YlgqAgy6J5dI4c6x85&690

  临洮是秦长城西部起首之地。这里的长城是全国范围内最古老的长城。秦国为了保护它西部的重镇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县)和秦都通往陇西的通道,而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

  临洮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明显,走向清楚,从长城昂首西起的南坪望儿嘴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途经新添、峡口等5个乡(镇)境,约45公里。据《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 ”。《水经注》记载:“汉陇西郡,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由此可知,战国秦长城修筑于秦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之间,亦即公元前279年—前272年之间。

  据《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此后许多史籍中都有相同的记载。如《淮南子·人间训》:“秦皇……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成,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东汉高诱注曰:“西起陇西临洮。”《水经注·河水(三)》:“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唐人典籍中遂将秦代长城的西端起首具体定在岷州西“十二公里”或“二十公里”。如《括地志(八)》云:“秦陇西郡临洮县即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公里。”《元和郡县志》云:“秦长城首起县(即溢乐县,今岷县)西二十公里。”《通典·州郡典》云:“岷州,春秋及七国时并属秦,蒙恬筑长城之所起也。属陇西郡,长城在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洮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

    望儿咀,亦称小坡头,位于新添三十墩南坪西端,地处洮河东岸高地。皇后沟,在距望儿咀向南一里许,有一条天然壕沟,当地人称“皇后沟”。相传因沟口北面台地上有皇后之墓而得名,据说皇后正是扶苏的母亲。在皇后墓同一台上地还有两座墓,据说一座是扶苏的,另一座是秦大将军蒙恬之墓。如今这三座墓冢呈三足鼎立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供人们瞻仰和哀思。

  另一种说法是,皇后沟为临洮玉井镇一民女被选入宫做了皇后,后来因得罪皇上被休,含羞吞金自尽葬于此地而得名。

  水泉湾长城岭,长城从望儿咀向东蜿蜒而去,经城墙湾、万长岭,过皇后沟,便延伸到水泉长城岭,这是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长城,长约1750米,残高2-3米,宽4-8米,夯层清晰,层厚10厘米左右。

    雷祖庙是建在长城制高点一处边长为25米的方坞形的城障,墙残高2米左右,有秦汉遗物,夯层明显。登临其上,顺着长城东去的走向望去,飘动如彩带、蜿蜒如游龙的长城,起伏于东峪沟的北岸山巅,景致十分壮观。沿线有“十八盘”、“地帽山”、“墩圪塔”、“娃娃垛垴”。

  被当地老乡称为“墩圪塔”,现残高12米,基宽14米,顶部残高3.5米,残宽2米,是长城上的又一座峰燧,一处扼险制塞的重点要隘。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并非长城制高点,而是一个山豁处,有通道痕迹。现今,当地人进城赶集仍走此道。

  长城坡关门湾,从窑店驿向东有一个400多米高的山坡,叫“长城坡”,保存着400多米的长城遗址,其中部分地段有一缺口,俗称“长城口”,亦叫“关门湾”。清宣统《狄道州续志》载,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张斌奏破契丹兵于长城口,即指这里,可见在古代这里是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之一。因年代久远,虽城墙已坍塌,关门已不存,在缺口处仍然有大道,至今仍能通向渭源及陇西各县,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关。

    古老而辉煌的战国秦长城,虽然被岁月剥蚀而残破,但却是一条不朽的永恒的风景线。比起明长城,它有其独特的修筑特点: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长城全系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坚硬,夯层较为均匀,每层厚8厘米-14厘米。

  ()长城沿线的烽燧,大部分修筑在山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其遗迹现多呈半圆形状墩台。

  ()长城基部深入地表1米以上,宽5-14米,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宽度递减,横断面呈梯形。

  ()沿长城内外两侧均有壕堑,外侧两道,内侧一道,尤以长城翻越山脊处或有烽燧处最为明显。

  ()长城沿线多有瓦砾及部分灰陶器残片暴露,陶器残片呈绳纹、搓扳纹、弦纹,瓦片品种繁多,形制不一,其内侧饰涡纹、菱形格纹,纹饰各别。即使同一地点所采的瓦片形状亦不尽相同,均为长城建筑之材料,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有青灰色和褐色两种。说明长城修成后,曾经过多次修葺和长期利用。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伟大而古老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早已失去了它的历史功用,但作为文化遗迹,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研究它的内涵,观瞻它的雄姿,欣赏它的艺术,讴歌它的不朽。

  秦长城首起临洮(即今岷县)说,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稍后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汉代高诱注“西起陇西临洮”,再后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而认为秦之临洮即为岷县之说,最早见于唐初李泰、萧德言所修《括地志》,其中说:“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州西二十里。”此后,一般史籍和有关学者多沿袭此说。如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和郑郡岷州条云:“岷州,春秋及七国时并属秦,蒙恬筑长城之所起也。注:属陇西郡,长城在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水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亦沿其说。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临洮府岷州卫溢乐县条云:“今卫治本秦临洮地,西魏置溢乐县”。清康熙四十一年版《岷州志》古迹条载:“秦蒙恬筑长城自岷州始。”《甘肃舆地记》岷州条载:“秦长城在县西。”顾颉刚先生曾于1937年至1938年亲临岷县调查,而“达岷后,叩城址,无能举者”,未发现任何秦长城遗迹,但在渭源、临洮见“庆坪(渭源辖)之东北山峰峭削,其上长城隐约可辨,窑店(今临洮尧甸)之西北即长城坡也,若断若连,与庆坪同”[9]。据我们不完全的调查,不管从今岷县至渭源(如《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绘)还是从今岷县到今临洮之间,均为发现早期秦长城遗迹。甘肃省武都地区文化教育局于198210月编印的《武都地区文物概况》载“岷县文物单位”第九号秦代“铁关门长城遗址”,仅备注“有残城”,但并无任何科学的考古说明。“铁关门”是否为秦以后的城堡关隘,似可存疑,从《武都地区文物概况》载的文物分布图上看,“铁关门”位于岷县城西十里公社的洮河南岸,很可能是据史籍记载的“秦长城在县西”而判断为秦长城遗迹德。《狄道州续志》曾对秦长城首起岷县说提出质疑:“《括地志》云:临洮即今洮州,是移长城于洮州矣。《文献通考》云:秦之(临)洮即今岷州,是又移长城于岷矣。是皆未目睹夫长城行由起,故不觉言之恍惚也。《旧志》:长城在临洮城东三十五里,今考其地,在东峪沟北山苍鹰咀起点(按:据实地考察,长城首起三十墩南坪望儿咀,从苍鹰咀以东糖房湾东侧蔡家岭经过)至翠屏铺太平滩山出境,历五十余里。”另外,秦昭王时在陇西、北地、上郡之外围修筑长城,目的是防范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置陇西郡,郡治狄道,即今临洮,西有洮河天险,北有长城护卫,防守有恃。如长城自岷县沿洮河通往临洮,而竟在沿洮河北上一段后,又向东绕一个大圈,而将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陇西郡治狄道摈于其东侧城外,这不论在战国还是秦统一之后似都难以令人信服。

由于历史的变迁,风雨侵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站在杀王坡上的望儿咀,我的眼前一次次浮现出长城穿越华夏群山峻岭、巍然屹立的雄姿。我感到了岁月的流逝,长城的不朽和伟大,临洮作为秦长城的西端起首,心里更有了一种民族自豪感,一种热爱长城的伟大使命涌上心头。

如今,伟大而古老的秦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虽然早已失去了她的历史作用,但作为文化遗迹,在不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研究她的丰富内涵,观瞻她的雄姿,欣赏她的艺术,讴歌她的不朽,并从中感受汲取我们华夏民族奔腾不息的力量。

让人无比自豪的是,1987年,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万里长城书写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既是中华灿烂文化的标志,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从文化遗产的层面来看,则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独特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走近岳麓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