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玮:合伙人养成第五课-团队化工作

(2023-08-24 10:36:31)
标签:

火天律师

济宁市

夏磊

分类: 律师营销及行业发展
在开始写合伙人养成课系列文章之初,我就想把我们合伙人之间磨合的内容记录下来,但大多是以我的个人观点输出为主。最近我们在对2022年的得失进行盘点和讨论,在聊到团队化工作时,我的合伙人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郑玮:合伙人养成第五课-团队化工作

于是便有了这一篇。


我相信大多数律师都会认为自己具有团队化工作的能力,也正在以团队化的方式在工作着。但从我的角度看来,大多数人(不限于律师),其实只是“在团队中”独自工作,或者说在团伙中独自工作,还没有达到团队化工作的状态。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老规矩,先上结论: 


1.工作的边界感:管好自己的手,不要伸到别人的工作中去。

2.随时的补位感:团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将后背交给伙伴。

3.永远的交付感:最终责任人的感觉,才是合伙人的感觉。

01

工作的边界感


在讨论团队化工作之前,每个人都可以想一下,你的团队是否是一个有明确分工的团队?各团队的分工方法有所不同,有的按照出庭律师、辅庭律师来分,有的按照律师年级来分,有的按照服务流程来分,有的按照专业领域来分,这都没有对错。


再往下想一层,各个分工角色之间,是不是有一堵分工之墙?有的团队,分工之间的边界感非常明确,比如按照专业领域区分刑事、民事,或者诉讼、非诉。有的则比较模糊,比如高年级律师负责诉讼方案,低年级律师负责材料整理。


团队化分工的奥义,并不在于我做什么、你做什么,而恰恰在于我“不能”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这也就是团队化工作的边界感。


为什么要有边界感?很多人觉得明明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而且都由我一个人来做效率也更高,反而两三个人协同会增加成本拖慢进度。我反而觉得,如果抱有这种想法的人,真的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到底是团队化工作,还是在团队中独自工作了。


这就要回到团队化工作的目的上来讲。我们之所以组成一个团队,目的无非四个字——取长补短。专业上的互补可以打造更具综合服务能力的团队;合伙人聘请律师和助理,实质上是执业时间的互补,可以打造成本更合理的团队。我们团队自己,把服务流程拆分为市场展业、方案制定、服务交付三个流程,也是为了发挥不同合伙人和团队成员的能力长板。并不是说市场合伙人的服务交付能力一定就弱,但如果按头让市场合伙人来做交付,我们会觉得有点“不划算”,明明同样的时间,他可以去做更多的市场拓展工作,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而交付合伙人与其总为看不清市场方向忧心,不如将时间花在办好案子、打造好产品上。


这其实就是工作边界感的原理所在,我们组成团队、设置团队分工的初心,就是商事律师没必要去钻研刑法问题、高年级律师没必要去起草文件初稿,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将刑事业务机会交到刑事专业律师手上、将起草文件初稿的锻炼机会交给初年级律师。大多数专业人士的工作,都是靠经年累月在同一技艺上的经验积累来提升的,边界感也是为团队成员创造提升技艺的道场。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而大多数缺乏边界感的工作习惯,根源其实是缺乏信任。自古“文无第一”,而律师这个群体恰恰充满着“宁有种乎”的天生独立性、“占山为王”的强烈领地意识,这两种状态都导致一个律师团队之间,特别是合伙人之间,难以达到长期的团队合作关系。较为强势的合伙人,习惯性“自信地”将手伸向其他领域,进行指手画脚;同样,无论是较低级别的律师或者新任合伙人们,也带有极强的不安全感,急于独立办案或者独立谈案。两种情况,看似矛盾,但实质上别无二致,都是缺乏信任。


今天,我们一位合伙人说要去谈一家新客户,我的第一反应是“要不要拉上我一起去”,可刚一出口便被拒绝了。转念一想,是我无端突破了工作的边界,因为这个潜在客户本身就是这位合伙人正在开发的,而且业务领域也是年初确定了的这位合伙人的方向,我只是“自信地”觉得我自己对客户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最后,我说“拉上任何合伙人一起去,都是供你选择的方案,但客户你更了解,所以选择权在你。”


02

随时的补位感


如果工作的边界感之墙是稳定不变的,那么团队成员就会僵化为一颗螺丝钉,似乎只能在固定岗位上拧呀拧,这显然也违背了团队化工作的初衷。团队化工作,也是为每一位成员提供更广阔的成长可能性的,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就要靠随时的补位感。


补位感,其实是对突发情况、临时变化,抱有积极应对的心态或者能力。在我们纷繁的工作环境中,随时都可能插入临时安排、新的任务,被变化糊一脸是个常态。而你是否有能力来应对这些变化,以及积极调整状态去主动适应,甚至借此提高能力,才是一名合伙人的必备素质。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讲过第一次独立出庭的经历,就是一次被动的补位,把我从一名躲在合伙人身后的辅庭律师,推上了独立出庭的主办律师轨道上。而在我的工作经历里,无数次出现了补位的需求,需要补市场工作的位,作为主讲人参与重大活动;需要补业务律师的位,在谈判上接过主发言人的任务;作为负责合伙人,还要经常把自己作为团队律师的PlanB。


但补位并不是一件被动疲于奔命的事,团队工作中的补位,是对于综合能力和临场能力的极高要求。“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相信很多诉讼律师在执业初期,都有过在庭下旁听师傅开庭的经历。在这过程中,你一定也会考虑,如果是我坐在庭上,会如何回答法官的提问或如何应对对方的诘问。而这种脑海里的模拟,只有当真正把你推倒代理人的席位上,你开口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知道效果如何。所以,补位绝不是临时的小聪明,而恰恰是长期能力训练的结果。当你是配角的时候,你一定会在脑海中演练过主角的台词调度,但如果主角真的在某次临时不能上场,配角能顶上并且大放异彩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特别是对于新晋合伙人们,在作为管理者和带头人的事业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中需要的技能还有广泛的进步空间。分工带来的是可以循序渐进的训练,而补位则是对于快速检验和提升的加速器。特别是在市场拓展类的工作中,无论是参与到活动发言、讲课,还是具体案件磋商,都是新晋合伙人们通过“补位”不断“上位”的机会。培养市场和客户服务的敏感度,找寻客户需求痛点并制定方案,既需要方法更需要实战,只有通过不断地在市场活动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找寻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自己适合的客群画像。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并没有什么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我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希望团队成员能够及时补位。正如我们选择合伙人的标准一样“站在ta身边,我很骄傲”,当团队成员和其他合伙人在补位时也能闪闪发光,我才真正感到骄傲。 



03

永远的交付感


作为服务业,无论内部管理或者外部包装多么花哨,最终还是要将服务成果交付给客户才是王道。而团队化工作的交付,并不止于对客户的交付,也包括内部每个环节的交付。


我们强调交付感,实质上还是在强调每个环节的责任。在团队协作中,所有的信任感不仅来源于对彼此补位的能力,更多是基于协作内容是足以达到交付标准的成品,而不是永远认为有人复核的半成品。这一点在合伙人之间的横向协作中尤为重要。比如,业务合伙人向市场合伙人提供的方案或文件,应当是能直接转发给客户的标准;而市场合伙人向业务合伙人传递的需求,也应当是尽可能全面、明确、具体的市场需求。


交付感的另一个方面,是服务感。今天听到一个段子,说一位大佬律师讲“如果谈客户还需要见面,这就是一种对专业不认可的耻辱。”这句话乍听上去似乎是对于专业能力的高度自信,认为不见面的方式也足以说服客户;但往下细想一层,确是讲专业与服务两者之间划了一道鸿沟,似乎作出服务感就降低了专业性。事实上,我们提供的是“专业服务”,不仅仅是服务内容的专业,也包括服务形式的专业。这一点需要在团队工作中自上而下地贯彻实施,才能对外保持专业团队的整体形象。


比如,团队中如果有一名成员总有不守时迟到的习惯,无论是合伙人还是助理,都会让人产生“不太靠谱”的感觉。我也发现,有不少人都非常不在意例如守时、错别字、及时回复、文件格式等等细节问题,认为这些无伤大雅,也不会影响客户对自己的“专业性判断”。事实上,专业性判断是从第一印象贯穿到最后成果,而在更多的场合下,你根本没有机会展示最后成果,就已经倒在前面那些让人感觉“不那么专业”的坎上。往往,这些人还会反过来骂客户“不识货”,其实是没有认清交付感和服务感的重要性。


优秀的合伙人,往往在一些细节上,对团队是有“苛求”的。而团队成员对此的不理解,往往源于他们不需要直面客户的“苛责”。而能够提前站在交付的视角上,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成果,是通向一名“负责任”的合伙人的必经之路。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团队化工作是作为一名合伙人的起点,而带领一个团队前进是一名合伙人的责任。无论是边界感、补位感还是交付感,都是需要长期的自我审视、坚持与贯彻的,这其中哪一样都不容易,也算是一种自我修为的提高。 


这样,慢慢来,会比较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