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济宁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2011-02-14 22:57:04)
标签:

杂谈

2010年,济宁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济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和“三农”工作力度,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坚持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全市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0元,增长15.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全省平均水平6990元高460元,增长幅度比全省平均水平14.2%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高1531元,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10.9%高4.3个百分点。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14.5%。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258元,比上年增加411元,增长14.5%。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达41.9%,即农民增加的收入中有四成以上来自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4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5.8%。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639元,比上年增加496元,增长15.8%,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8.8%,所占份额降到50%以下,但其比重仍然很高,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达50.6%,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7个百分点。

分三次产业看: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2734元,增加444元,增长19.4%。人均农业收入为2243元,增长19.2%;人均林业收入为94元,增长69%;人均牧业收入为267元,增长10.9%;人均渔业收入为129元,增长17.2%。“一产”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的贡献达89.5%,较上年提高了32.5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二产业纯收入为176元,增加22元,增长14.3%。其中,人均工业收入为42元,增长0.7%;人均建筑业收入为134元,增长19.4%。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三产业纯收入为728元,增加29元,增长4.3%。其中,人均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为190.8元,增长10.4%;人均批零贸易、饮食业收入为264元,下降7.2%;人均社会服务业收入为84元,增长4%;人均文教卫生业收入为51元,增长57%。

(三)财产性收入增长23.08%。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09元,比上年增加58元,增长23%。其中,农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为88元,增长2.9%;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为23元,增长31.9%。

(四)转移性收入增长6.3%。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45元,比上年增加14元,增长6.3%。其中,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收入34元,减少32.7%;城市亲友赠送34元,增长27%;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29.5元,增长46.6%;报销医疗费收入16.8元,增长15.2%。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高度重视,坚持解决当前农民工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一起抓,在农民工工资支付、劳动合同、就业服务与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解决好关系农民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了农民工保障制度。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农民外出从业人均得到收入为1462.6元,同比增长13.4%。

(二)农业丰收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可靠保证。2010年,济宁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加之粮食价格上涨,为济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据调查,目前济宁各地小麦价格普遍高于去年同期以及国家规定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我市粮食类生产价格全面上涨,农民从农业生产中人均得到纯收入达到2243.8元,同比增加36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

(三)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10年以来,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拓宽了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稳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使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财产性收入。继续完善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征地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全年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比增幅高达23.1%,是农民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部分。

(四)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2010年,市、县级财政全方位加大支农力度,并出台了多条强农惠农的具体政策措施。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扩大良种补贴范围,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各级政府对参合农民补助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1200 元;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参保农民基础养老金发放和缴费补贴政策。全年农民人均政策性收入112元,比上年增长19%。

三、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产量、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民增收预期不稳定。2010年济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经连续7年增产,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继续依靠增产实现增收的难度加大。虽然粮食、棉花、油料、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随着农产品价格周期缩短,波动频繁,市场调控难度加大,需求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难以把握,对农民增收形成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扩大,行情受国际市场影响加大,国内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受制于外部环境;加上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承受力有限,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来实现增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新生代农民工抵御风险能力差,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全市外出农民工总量中,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53.6%。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人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只能从事行业不稳定、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尽管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父辈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仍然局限于普通中等教育,接受劳动技能、职业教育的较少,劳动素养偏低,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随着城市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高知识的产业工人,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民工,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不断增大。

(三)极端异常气候破坏性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济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方,近年来有加剧趋势,干旱、洪涝、冰雹、风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高、强度大、危害严重。2010年5月底6月初,我市局部地区遭受冰雹及暴风袭击,对夏收夏种作物造成严重损失,对生产厂房造成不同程度损坏。7月份高温又造成高产棉田脱落严重,在8、9月份棉花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全市大部分棉田不同程度的受到连阴雨水袭击,效益损失较大。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措施,稳定生猪生产。一是加强生猪市场监控,完善市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等机制,建立市场信息发布平台,根据市场运行规律,正确引导养猪户合理生产,适时启动生猪收储应急机制,避免供求失调。二是贯彻落实生猪生产各项扶持政策,保护生猪生产能力,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三是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鼓励发展一些适度规模的集产供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打造生猪知名品牌,扭转生猪销售价格受个体经营户左右的被动局面,开展精细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和监管,稳定农产品价格。一是规范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农产品直接进入批发市场,鼓励发展“农产品—超市”对接等营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二是完善农产品国家收储机制,充分运用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体系,通过重要商品储备、跨区调运和进出口调节等措施,稳定市场供求关系,确保农产品市场供应。三是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生产量、交易量、生产成本、流通环节加价、政府储备等具体信息,通过市场信息合理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进行合理种植、科学种植,避免产销信息不对称。

(三)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及时掌握市场用工需求,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确保培训与就业联系更紧密,让新生代农民真正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加快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工就地或返乡创业,创建农民自主创业平台,为农民创业项目提供政策咨询、配套设施等相关服务,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三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市场,方便企业招工和农民求职就业,创新服务。         

(四)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保障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村镇银行、农民合作银行、贷款担保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向县及县以下发展分支机构,延伸服务网点,增加向农业和农村个私家庭二三产业贷款数量,降低财务费用、提高效益,让他们能够不断壮大、健康发展,稳步增加收入。

(五)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按照国家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大城乡统筹、一体化力度。一是逐步提高农村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和报销标准,最终实现城乡同标准;二是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和低保标准;三是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农村扶贫力度,积极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要使他们的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农民的平均增幅;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卫生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的投入和建设,给农民创造一个生产、生活的好环境。

 

审稿:朱传丁  张庆旭   撰稿:赵晓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