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有望今年出台 加剧车企竞争
(2011-01-19 21:37:52)
标签:
杂谈 |
专家认为:“汽车三包”规定一旦出台,肯定会会加剧车企竞争。
昨天晚间开始,关于汽车三包规定有望今年出台的消息,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消息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处处长谢鹏鸿透露,“汽车三包”规定已经进入深入研讨并着手制定可操作细则规范的阶段,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消息究竟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呢?长久以来关于汽车三包在技术和法律操作性难题如何解决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央广财经观察》思远对相关背景的介绍和解读。
主持人:对“汽车三包”的呼声,可以说已经呼了几年了,为什么总是难产,我们说召回制度实施的非常顺利,但是“三包”却贯彻的一直不太顺,为什么呢?
思远: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汽车产销量继续稳居全球第一,但是其中的质量投诉和召回次数也是创了历史的新高,尤其是丰田的质量门事件,让我们看到在缺少“三包”的情况下,外国厂商对于中国消费者同病不同治的情况也是让消费者很是恼火。刚才你说为什么召回制度实施的很顺利,但是“三包”一直不给力,我觉得难产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首先从两者的性质而言,召回主要是针对这种产品在生产环节中的系统性、同一性和有安全缺陷的这种隐患,应该说它的指向性是非常明显的。而“三包”是侧重于解决由于随机因素导致的偶然性产品质量的问题和相关的法律责任,所以说这两者在法律依据对象,包括解决方式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现在“三包”我们说一直以来出现的难题无外乎有这么几点,第一就是合法性,应该有明确的法律和认定的标准,而且一定要兼顾到买卖双方要公平,实际上在操作上来讲,由于“三包“在法律上涉及到平等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所以要求谁主张谁举证,但是我们知道消费者如果承担这种高额的鉴定费用,而且是这种复杂的申报程序和时间成本,消费者往往是搭不起这种时间和成本的,所以说“三包”的问题在执行上比主动召回要难得多。同时我觉得从汽车产业本身的角度而言,大家业内也有这种担心,“三包”包修包退包换,对于中国企业杀伤力的估量到底有多大,会不会产生一种额外成本?换句话说,中国企业现在在这个阶段,能否扛得住这种成本?虽然说从长远来看,它能够让企业更加负责,能够让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更有信心是好的。
主持人:“三包”消息的来源可靠吗?
思远:我查了相关的来源,刚才你也说了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一个处长说的,而且据我所知,他是在一个汽车企业的产品论坛上说的,这个只能说消息人士透露,而且在白纸黑字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对于这条消息,其实业内的反应不是很激烈,但是我觉得从一些细节和国外的经验上来看,我们“三包”的出台今年还是有所期待的。首先我觉得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美国就有类似我们这种三包政策的汽车保用法,又称“柠檬法”,就是针对消费者维权来进行的,而且促进了它本国产业的提升。在欧洲不但有类似这种“三包”的法律,也有这种在此基础上产生防止售后服务价格垄断的法律,所以我觉得中国车市和世界车市相比发展这么快,对这个我们应该有期待。
我最后想说的是,对于“三包”这种期待,我们应该看到,它并非是完全倾向于保护消费者,而是建立一种产品的公平法律制度,所以说在操作层面上,需要举证、鉴定等等一系列的制度和部门来履行,而并非仅仅是一部法律或者规章。
主持人:感谢思远对“三包”规定相关背景介绍和解读。下面我们还要连线一位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程远先生。“汽车三包”真的出台以后,会对车市产生哪些方方面面利弊的影响,我们来听一听。
主持人:刚才我们编辑有一些观点,想必您也听到,您真的觉得今年“汽车三包”政策会出台吗?
程远:我觉得这个政策出台难度很大,应该说还有一些距离,虽然有这个消息透露,但是这种在非正式场合,个人的一种披露还不能和一个正式的渠道来的消息相提并论。这样重大的消息,重大的事件如果要决定,我想一定是很严肃、很正常的一个场合下才披露。
主持人:您觉得为什么迟迟不能出台,它最大的阻力在哪里?
程远:我觉得这件事情首先是它本身的复杂性,汽车产品不像一个普通的家电,就是那么几百个、几十个零件,汽车有上万个零件,而且它这种零件都是来自很多不同的配套厂,所以要做一个很好的产品,方方面面要求很高,所以它的难度很大,这样能够实行“汽车三包”,应该是对厂家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当然首先是对于消费者利益的一个保护,但是这个要做到一个过程,中国汽车业起步比较晚,尤其是我们还缺乏很多研发能力,很多东西都是从国外,尤其现在各个不同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后,产品的系列、标准都非常不同,所以操作起来、执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对这个规定的出台不是抱有太大的希望?
程远:谨慎的乐观。
主持人:另外前段时间,关于北京限购这个政策出台以后,很多评论就说,这肯定影响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或者说是产量,或者甚至对国产汽车会产生一定的打击。
程远:我觉得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首先当然我觉得这个也就是99度加1度的问题,中国汽车发展到今天,已经必须要调整了。大家知道两年连续增加400万辆,这样的连续高速发展已经是一个超高速,也就是汽车行业平常说的井喷,它已经打破了经济整体的一种平衡的发展,是我们资源各方面难以承受的,即使没有北京的限堵措施,汽车市场也要进行调整,这首先是大的背景,也就是说水到了99度了,然后北京这个措施就是再加1度,这个措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它不是北京了,它有一个推倒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它会引起类似北京这种拥堵的城市效仿,尤其限堵,说实话推出限堵对政府来说有风险,是它在民众当中的形象问题。
主持人:这个“三包”其实跟限购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三包”真的出台,可能会对我们国家国产品牌、民族品牌汽车会有一定的打击或者阻碍吗?
程远:肯定是有关系的,首先这个来讲,调整了以后,市场调整竞争更加激烈,这个对厂家要求高,对“三包”的推行是有利的,这样的话厂家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上,它需要更加提高质量,更加做好服务,所以推出“三包”政策应该来说阻力会减小。
主持人:还是一句老话,是一个挑战和机遇的问题。
临近年关,消费者买车热情依然不减,但同时与汽车相关的消费纠纷也与日俱增。而以往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成为汽车维权路上的最大障碍,爱车质量出现问题投诉无门让许多车主头疼不已,消费者期盼汽车早日实现“三包”规定。据相关媒体报道,如今这一呼声有望得到实现,“汽车三包”或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质量问题投诉无门
随着汽车走进百姓家庭,“三包”规定出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有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消协接到汽车投诉案件13001件,其中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占69.8%,包括发动机漏油、变速箱故障、气囊失灵、刹车失灵等。汽车质量问题是近年来汽车投诉的主要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车主的车出现质量问题后,往往“投诉无门”。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中“谁投诉,谁举证”的原则,消费者的劣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汽车消费缺乏“三包”约束。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多年,但对汽车消费却并没做详细规定。与之相对的是,家电等行业具有三包规定,即便法规没有提及,但消协也可依据三包规定进行调解。然而,汽车消费的三包规定却是千呼万唤也不出台,由此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纠纷出现后消协在调解时缺乏依据,增加了调解难度。
此外,有些商家在维修上动起了歪脑筋,经常做出一些失信行为,也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新规将厘清各方责任
“千呼万唤始出来”,据相关媒体报道,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汽车“三包”规定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台。业内人士认为,“三包”政策的主要功能并非完全在于保护消费者,而是在于建立产品责任的法律制度。它将明确生产商、销售商、维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化、规范化汽车产品的权责关系。明确汽车产生质量问题后,质量问题举证、鉴定机构选择以及索赔流程等一系列在现行制度下无法彻底解决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可整体提高汽车质量
顺德金图名帝豪4S店总经理何卫武告诉新快报记者,“汽车三包”之前迟迟未能出台,在于汽车的特殊性。汽车有上万个零件且来自不同配套厂,方方面面要求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三包”,对厂家要求非常高,操作、执行都有很大难度。
此外,他告诉记者,“三包”规定出台不仅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会促进汽车行业发展。新规一旦出台,厂商势必会对质量控制工作重新规划,如何避免因“三包”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将是众多厂商面临的新问题,这样会促使汽车产品质量得到整体提高。同时,市场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