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2011-01-05 13:05:53)
标签:
杂谈 |
小丽家住海门, 2006年2月,拿着徐州某职业技术学院发给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前去海门一公司应聘办公室文员工作,此时,小丽的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尚未完成。经公司审核和面试,一个星期后,公司便通知小丽去上班。一上班,公司就与小丽签订了《劳动合同协议书》,协议约定:小丽担任职务为办公室文员;合同期限为一年,其中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期月薪为500元,试用期满后,按小丽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工作效益评定,根据评定的级别或职务确定月薪。上班两个月后,小丽发生了交通事故,之后未到公司上班。小丽在治疗和休息期间,经学校同意,以邮寄方式完成了论文及答辩,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毕业。
2006年8月,伤愈后的陈某多次向公司交涉,认为双方既然签订了劳动合同,其身份属于公司员工,应该享受工伤待遇,但遭到公司拒绝。2006年11月8日,遭遇车祸的小丽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认定劳动工伤申请,同时公司也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确认公司与小丽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而小丽针对公司的仲裁申请提起反诉,请求确认合同约定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期月薪500元等条款违法,要求月薪按社会平均工资标准执行,同时要求公司为自己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保险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7年4月作出了仲裁裁决,认为小丽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属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其与公司订立的劳动合同协议书自始无效,并驳回了小丽的反诉请求。 小丽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遂向海门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确认自己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合法有效。
双方观点:
小丽认为,自己已年满十六周岁,就具有就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学校已经向其发放了双向选择推荐表,就具有到社会上就业的资格,推荐表中已载明了自己的情况,包括尚未正式毕业的事实,公司录用时予以了审查,不存在隐瞒和欺诈,法律也没有禁止在校大学生就业的规定,因此自己具备劳动主体资格,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有效。
公司辩称,小丽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是在校大学生,其应受学校的管理,不可能同时具有劳动者的身份,不可能成为企业成员,不具有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作为一个自然人不能同时拥有职工和学生两种身份,所以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小丽之所以要求确认劳动合同有效,其目的是为了其交通事故后要求公司办理劳动保险,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劳动部门不可能为学生进行投保,所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完全正确,请求法院驳回小丽的诉讼请求。
判决结果:
海门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小丽已年满16周岁,已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其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也非《劳动法》规定排除适用的对象,何况,原告已取得学校颁发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已完全具备面向社会求职、就业的条件,被告公司在与原告签订劳动合同时,对原告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审查和考核(面试),对原告至2006年6月底方才正式毕业的情况也完全知晓,在此基础之上,双方就应聘、录用达成一致意见而签订的劳动合同应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隐瞒事实或威胁等情形,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也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此,该劳动合同应当有效,应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原告小丽持《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与被告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不具备法定无效的情形,因此,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支持,依法判决原告小丽与被告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有效。
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中级法院认为:小丽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其与公司订立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上诉人公司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点评:
本案是江苏省首例在校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效力纠纷案。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在校大学生是否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关于该劳动合同是否有效,目前劳动实务中做法不一。一部分学者、实务工作者认为因为在校大学生不具有劳动者主体资格,依据是1995年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09号文),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在校学生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一部分学者、实务工作者认为大学生只要达到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就可以认为是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所签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
个人认为,判断大学生所签劳动合同是否有效应该区别情形,区别对待:
第一,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应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之分。如果是非全日制,所签劳动合同应合法有效。如果是全日制,则应当考虑其工作的时间。
第二,全日制大学生如果是在毕业实习之前,应当认定为无效。因为这个阶段,作为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根据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学习本身的要求,学生应该是不具有劳动者身份的,因为,这个阶段其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能劳动的条件。如果是在毕业实习期间,往往在这个期间,很多学生在实习时,就会被用人单位看中,也乐意接受其作为本单位的一员,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就具有了双重身份,而实习的内容本身就是工作,其学生身份就不会影响到劳动者的身份,所以,此阶段大学生所签的劳动合同就应认定合法有效,大学生的各种合法权益就应当受到保护。
所以,该案的判决应该说是比较正确的。
近日,笔者正好就碰到这么个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委一看是在校大学生就草率作出决定,认定劳动合同无效,依据就是1995年劳动部的意见。在此,笔者也希望劳动仲裁委在办案时能够稍微灵活一点,当然最好是我们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能够重新出台一个意见,明确废止那个十几年前的规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