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实录及韩老师点评
(2015-06-02 23:26:16)
标签:
育儿 |
分类: 小语成长 |
听她上节朴实而厚实的语文课
韩素静
亚平是工作室的同伴,任教于南乐县城一所成立仅三年的小学,班级里大部分孩子为留守儿童。不管工作环境怎样,亚平工作很认真,坚持在班内开展“海量阅读”,坚持写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课堂。工作室组建以来,亚平是变化最大的成员之一,一直想听听她的课,看看她的班。2015年5月29日,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去了亚平的班级,见到了亚平班级的孩子们,看到了亚平班级的图书角,听了亚平一节常态课。
亚平的课很从容,超过了她的人。亚平属于生活在文字和孩子中的人,在和成人打交道时,多少总有些拘谨,但课堂上,她就如鱼得水,显得从容多了。评课时,几位老师多用一个评价语:舒服。是的,听亚平的课感觉很舒服,细细分析,这种舒服的感觉来源于她课堂的朴实性、具体性和巧妙性。
课堂上,亚平的指导语是朴实而具体的。板书课题时,她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孩子:“‘娲’字左边的偏旁部首要写瘦点”、“‘补’字的左半部分是布衣旁,因为‘补’跟衣服有关系”、“‘天’字最后一笔要写舒展,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大气”。 检查字词时,她这样对孩子们说:“读文章前,需要把字音读准,现在我们再重新读一遍吧。”这句话让人感觉很舒服,因为老师不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字词,而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阅读,这样要求是基于孩子的学习的需要。朗读课文时,她给孩子的要求是:“如果他读得不好,我们就等等他;他读得好,我们就给他掌声。”开始读文章了,她又指导学生:“读书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还要读出语气和语调,为了读出语气和语调,就要‘揣摩故事情节、标点符号、人物心情’等。”这样的指导语,比“读出语气和语调”的要求多了具体而细微的切入口。这些指导性语言,似乎是随手拈来,但细细分析,则处处是提醒,处处是智慧。
朗读过程中,亚平的评价语具体而贴切。每个学生读完,她总能根据学生的朗读找到最贴切的评价语,而不只是一个“读得真好”,她这样评价学生:“他读书时,句号和顿号之间的停顿很分明”, “这段话中,他把‘天啊,太可怕了’读得很重,这个处理表明他已经较深地理解了文章内容”,“他吐字清晰,读得字正腔圆”,“他特别注意了顿号前后词语间的停顿”, “他朗读时,‘找啊找啊’这个句子被他读出了寻找的艰辛”……这样的评价语,具体而贴切,既具有激励性,更具有引领性,这些具体的评价语中,无形中给学生点明了朗读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除了指导语和评价语的合理性之外,这节课的引导语也很巧妙。语文老师的两只眼睛应该这样用:一只眼睛看文本上写着什么,另一只眼睛看文本字里行间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也就是孙绍振先生所说的“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怎样才能引领学生读出该内容呢?这是语文课堂上的一个难点,亚平通过“想一想、添一添”的方式进行了突破。例如,对于女娲寻找纯青石的艰难,亚平让学生从“找啊找啊”中想像女娲寻找的地方,用“她到了( ),但是( );她又到了( ),但是( );她又到了( ),还是( )……”这个句式说话,从而想像女娲寻找纯青石的具体地点,通过这些具体地点,进一步把女娲寻找纯青石的艰辛具体化。对于寻找五彩石的艰辛,课本上只有一句“她忙了几天几夜”,在此处,亚平又巧妙地进行了引导:“也就是说——白天……晚上……饿了……渴了……困了……”有了这些想象,女娲寻找纯青石的艰辛就具体而丰富了。
除了咀嚼文章的语言是个难点外,了解神话的特点也是个难点。对于这个难点,亚平巧妙地用了这样一句引导语:“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了解了女娲,都为她的不怕辛劳而感动,现在,老师想和她交朋友,你能告诉老师,她家在哪里,芳龄几何吗?”当然,学生是找不到女娲的家和女娲的芳龄的,于是,亚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神话的特点。
这就是真正的语文课,这是有收效的语文课,这是有味道的语文课。为亚平点赞,为亚平朴实而具体的指导语点赞,为亚平具体而贴切的评价语点赞,为亚平巧妙的引导语点赞,为亚平朴实而厚实的语文课点赞!
《女娲补天》教学实录及韩老师点评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造人……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同书课题,齐读课题,揭题释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学生看生字词表,练习读。
2、指名检查读,易错字词加强读两遍。
轰隆隆
喷火
3、指名检查形近字、多音字
形近字:治
冶
多音字:挣
4、写字
燃 熄 炼(注意火字旁的位置和写法)
冶
隆
三、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用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故事。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课,同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女娲补天》的故事,请大家何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注意“女”字做偏旁的时候,比较瘦,横变成了提,“补”和衣服有关,左边是衣字旁,“天”字的撇捺要写得很舒展。
二、复习旧知
师:想读好故事,必须先读好字音。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词语,一人一词。(“冶炼”一词齐读两遍)
轰隆隆
喷火
【反思:“冈”也是读音方面的易错字,即使不是本课的生字,也有必要把它列出来,读一读。】
三、自由读课文
师:读故事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握好语气语调的变化,当故事情节同,语气不一样;标点不同,语气也有变化;人物心情不同,语气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揣摩朗读的语气语调,稍后我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朗读。
四、展示读课文
师:我们请同学们读课文。如果他读得不太好,我们就等等他;如果他读得好,我们就用掌声给他点赞。
第一段
薛扬帆(师:站得非常直,句号和逗号的地方都注意到了停顿。)
马佳彤:他读的时候,不太顺。
师:他读到“天哪,太可怕了!”时,也注意到了语气的变化。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几句话。
程锦(读完后,孩子主动鼓掌。师:她用自己的朗读告诉大家,她也注意到了此处的标点。)
第二段
骈十尚(师:字正腔圆,非常顺畅地朗读了下来。)
第三段
吉晓迪(师:非常不错,而且她还注意到了顿号,这是我们朗读中经常忽略的地方,我们一起读读:“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
师:老师有一个高要求,谁能试着把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读一读。读前先看一看,练一练。
石初涵(她读的时候语速有点慢,找得很不容易。)
第四段
李沛奕
师:彩石终于找齐了,可以补天了,真激动。此时语速应该?——快一点,语气应该——高兴。谁能再试着读一遍?
屈楚涵(把“冶炼”读两遍。多高兴的事情啊!)
第五段
裴潇帆
师:大家读书字正腔圆,语气语调都有变化。
【反思:这是孩子第一次展示读课文,能做到读准读顺,没有必要用掌声点赞,掌声多了,反而影响课堂。实际上,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效果果然不太好,但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五、复述课文
师:合上课本后,你能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吗?
……
师:老师给大家降低一点难度,给大家出示一些提示性词语,复述故事时可以全部用上, 也可以用一部分。请你先用两分钟的时间练一练,先讲给同桌听。
轰隆隆
寻找
魏泽磊:……
周怡纯:……
【反思:此处复述故事的处理没有梯度,虽然有两个孩子能复述下来,但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做不到。当时我就意识到这一点,但没能及时调整,这是缺乏课堂智慧的一种表现,也是语文素养不够深厚、备课不充分、不能及时调整的表现。
我的设计操之过急,对于第一次接触复述故事的三年级孩子来说,第一应该有梯度,让孩子感觉不到太难,这样才能激发其以后复述的积极性;第二,复述的目的之一是能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应该在此处为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孩子分层复述,这样提问的面也比较广;第三,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内容讲下来,能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它要求有创造性,与背课文有最基本的区别。基于这一点,我应该提醒孩子尽量用自己的话。
课下查了一部分关于“复述”的资料,我认为复述应该放在读顺课文与分析课文之间,原来设计的位置是对的,但策略却有问题。
我重新设计了复述的环节:
女娲补天的原因:轰隆隆
熊熊大火
围困
喷火
女娲补天做的准备:寻找几天几夜
冶炼
女娲补天的结果:大盆
六、学习课文
师:你们如此熟悉女娲补天的故事,可是我和听课的老师们都不太了解她,我有一些问题想采访一下你们,希望你们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可以吗?
……
采访问题一:请问,女娲生活中遭遇了什么事情,需要补天?
刘自攀:第一段,“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张梦瑶补充:“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我们都知道人类都是女娲造出来的,善良的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受苦受难,她的心里——很难过。我们一起往下读,看看女娲做了什么?
齐读第二段。
师:可是,还不够,还有一个大窟窿在喷火,女娲需要补天。她首先要找五彩石。请大家告诉老师,女娲是怎样找五彩石的?
马佳彤:第三段:“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老师听出来了,女娲找石头很不容易,你从哪个词看出她的不容易了?
姜嘉城:找啊找啊。“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女娲的艰难。
齐读这句话。
师:老师想,她一定找了很多地方,你也一定知道,请你看着屏幕说一说。老师先说:她到了(森林里),可是(没找到)。
骈十尚:她到了山顶上,还没找到。
薛扬帆:她又到了田野里,还是没找到。
师:山上可能有小片的田野和森林,她都回去哪里找呢?
张浩迪:没有答出来。
刘自攀:她到了洪水中,但是没找到。
程锦:她到了果园里,还是没找到。
吉志杰:她到了树林里,还是没找到。
【反思:从孩子的回答中看出,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点难了,而且老师的示范并没有起到好效果。反思之,是我高估了孩子,他们对山根本就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体会在山上找彩石的艰辛。同时,我只是补白,并没有把补白的内容与课文结合起来,效果没有达到最大化。重新设计:
请大家读下面的句子,如果自己想象不出来,可以利用老师提示的词。
山沟里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她到了(
最后请大家一起看着屏幕读,体会女娲找五彩石的艰难。】
师:太艰难了,但是女娲没有放弃。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女娲找石头的不易?
李佳硕:“终于”。
师:找的时间太长了。
钱令康:“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意思是说,
白天,太阳火辣辣的,女娲——要寻五彩石!
晚上,到处黑漆漆的,女娲——要寻五彩石!
饿了,女娲——顾不上吃饭!
渴了,女娲——顾不上喝水!
困了,女娲——顾不上睡觉!
师:太辛苦了!(板书:辛苦)
【反思:此处也缺少补白与课文的融合,可以在老师板书之后,出示融合后的文本,请同学体会读。补加上的环节: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女娲的辛苦,注意感叹号处的语气和感情。
她忙了几天几夜,白天,太阳火辣辣的,她要寻找五彩石!晚上,到处黑漆漆的,她还要寻找五彩石!饿了,她顾不上吃饭!渴了,顾不上喝水!困了,顾不上睡觉!……最后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二)炼石
师:好不容易找齐了五彩石还要冶炼,真是不容易。
请一位同学把炼石的过程一起来读一遍,其他同学找一找,哪个词体现了炼石的艰辛?
……
(五天五夜)
师:要把石头炼成液体,那个神火的温度该有多高啊。可是女娲却要在这么高温的神火旁呆上五天五夜。
在这五天五夜里,女娲也许不能
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女娲终于可以补天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生齐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之间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师:就这么一泼,就看见金光四射,大窟窿不见了!火也没有了!太神奇了!(板书:神奇)
六、为女娲颁奖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真佩服女娲!如果选名人的话,我一定选女娲。老师请大家帮个忙,如果给女娲这位名人颁奖的话,我该给她写一段怎样的颁奖词?可以参考泡泡图,可以参考老师的板书。
钱令康:女娲,你不怕辛苦,不怕艰难,终于把天补上,把人们的幸福生活找回来了。
师:老师真喜欢你这段颁奖词。
魏泽磊:女娲,你真了不起,你为民除害(老师提示改为:为民着想),不怕艰难和辛苦,让人们又过上了欢歌笑语的生活。
师:真不错,他的颁奖词还用上了书上的词语。
张欣茹:女娲你真了不起,舍己为人,不怕艰难和辛苦,用自己的力量把天补好了。
程锦:女娲,你虽然是一个很弱的女子,但是你不怕艰难和辛苦去补天,你真是太了不起了。
师:我也觉得她不仅是一个弱女子,她还是我们心目中的女神。
【反思:颁奖词如果能写一写再说的话,会更有条理,但纵观课堂前后,应该留不出这么多的时间。还是就说一说吧。】
六、聚焦神话
师:真想认识你们这位朋友,骈十尚,请问她家住哪里?
骈十尚:回答不出来。
张恒卓:天空。
薛扬帆:她已经被封印了。
师:她是哪一年出生的?
谷铭阳:神仙。
程锦:她在天堂,你去找她吧。
师:那我就回不来了。
马佳彤:这是神话,不是真的。
师:(板书)原来是神话,不是谁采访后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故事非常神奇。女娲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她生活在我们的心里。想必你读过不少神话?
……
师:老师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故事》,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读一读。
【反思:少了一句话,加上它:“女娲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她生活在我们的心里。”这样,老师的问题才会前后比较圆融。】
听她上节朴实而厚实的语文课
韩素静
亚平是工作室的同伴,任教于南乐县城一所成立仅三年的小学,班级里大部分孩子为留守儿童。不管工作环境怎样,亚平工作很认真,坚持在班内开展“海量阅读”,坚持写教学反思记录自己的课堂。工作室组建以来,亚平是变化最大的成员之一,一直想听听她的课,看看她的班。2015年5月29日,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去了亚平的班级,见到了亚平班级的孩子们,看到了亚平班级的图书角,听了亚平一节常态课。
亚平的课很从容,超过了她的人。亚平属于生活在文字和孩子中的人,在和成人打交道时,多少总有些拘谨,但课堂上,她就如鱼得水,显得从容多了。评课时,几位老师多用一个评价语:舒服。是的,听亚平的课感觉很舒服,细细分析,这种舒服的感觉来源于她课堂的朴实性、具体性和巧妙性。
课堂上,亚平的指导语是朴实而具体的。板书课题时,她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孩子:“‘娲’字左边的偏旁部首要写瘦点”、“‘补’字的左半部分是布衣旁,因为‘补’跟衣服有关系”、“‘天’字最后一笔要写舒展,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大气”。 检查字词时,她这样对孩子们说:“读文章前,需要把字音读准,现在我们再重新读一遍吧。”这句话让人感觉很舒服,因为老师不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字词,而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阅读,这样要求是基于孩子的学习的需要。朗读课文时,她给孩子的要求是:“如果他读得不好,我们就等等他;他读得好,我们就给他掌声。”开始读文章了,她又指导学生:“读书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还要读出语气和语调,为了读出语气和语调,就要‘揣摩故事情节、标点符号、人物心情’等。”这样的指导语,比“读出语气和语调”的要求多了具体而细微的切入口。这些指导性语言,似乎是随手拈来,但细细分析,则处处是提醒,处处是智慧。
朗读过程中,亚平的评价语具体而贴切。每个学生读完,她总能根据学生的朗读找到最贴切的评价语,而不只是一个“读得真好”,她这样评价学生:“他读书时,句号和顿号之间的停顿很分明”, “这段话中,他把‘天啊,太可怕了’读得很重,这个处理表明他已经较深地理解了文章内容”,“他吐字清晰,读得字正腔圆”,“他特别注意了顿号前后词语间的停顿”, “他朗读时,‘找啊找啊’这个句子被他读出了寻找的艰辛”……这样的评价语,具体而贴切,既具有激励性,更具有引领性,这些具体的评价语中,无形中给学生点明了朗读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除了指导语和评价语的合理性之外,这节课的引导语也很巧妙。语文老师的两只眼睛应该这样用:一只眼睛看文本上写着什么,另一只眼睛看文本字里行间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也就是孙绍振先生所说的“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怎样才能引领学生读出该内容呢?这是语文课堂上的一个难点,亚平通过“想一想、添一添”的方式进行了突破。例如,对于女娲寻找纯青石的艰难,亚平让学生从“找啊找啊”中想像女娲寻找的地方,用“她到了( ),但是( );她又到了( ),但是( );她又到了( ),还是( )……”这个句式说话,从而想像女娲寻找纯青石的具体地点,通过这些具体地点,进一步把女娲寻找纯青石的艰辛具体化。对于寻找五彩石的艰辛,课本上只有一句“她忙了几天几夜”,在此处,亚平又巧妙地进行了引导:“也就是说——白天……晚上……饿了……渴了……困了……”有了这些想象,女娲寻找纯青石的艰辛就具体而丰富了。
除了咀嚼文章的语言是个难点外,了解神话的特点也是个难点。对于这个难点,亚平巧妙地用了这样一句引导语:“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了解了女娲,都为她的不怕辛劳而感动,现在,老师想和她交朋友,你能告诉老师,她家在哪里,芳龄几何吗?”当然,学生是找不到女娲的家和女娲的芳龄的,于是,亚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神话的特点。
这就是真正的语文课,这是有收效的语文课,这是有味道的语文课。为亚平点赞,为亚平朴实而具体的指导语点赞,为亚平具体而贴切的评价语点赞,为亚平巧妙的引导语点赞,为亚平朴实而厚实的语文课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