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逻辑评价的定位、内蕴与呈现样态

(2021-07-14 08:59:35)
分类: 语文教研

逻辑评价的定位、内蕴与呈现样态

 

王玉强   山东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

 

(本文已经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7期)

 

内容提要:

逻辑评价,是高考语文命题评价的一个亮点。如何认识逻辑思维评价?逻辑思维评价如何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现?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逻辑思维评价的角度与方式?本文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语文试题为例深度解读其逻辑评价的定位、内涵与呈现形式。既展现了高考逻辑评价趋势,又深度挖掘了题目背后隐藏的逻辑内蕴与逻辑命题向度值得关注

主题词:逻辑评价  定位  呈现方式   

 

为何逻辑思维倍加重视?这应追溯于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的新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指出“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断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1],为此,教育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专门设置了逻辑单元“逻辑的力量”,其单元要求是:“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2]可见,逻辑思维重在应用与表达。而逻辑评价在高考语文测评中是如何定位的?其深刻内蕴呈现方式怎样?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试题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所以,深度分析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逻辑命题思路,深度挖掘其背后所展现的逻辑思维及评价导向,分析其逻辑命题的深刻内蕴,特别重要。

一、把握概念——明确逻辑思维的基本细胞

学习逻辑,就是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合乎逻辑,那就是明确概念,准确判断,正确推理。而把握明确概念是首位的。可以说,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概念只有通过词语才能表达出来。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3]概念是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的。

如何对概念进行考查?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中的第1题,虽然没有直接说“概念”一词,实际上是对“概念”理解的考查。这个题目考查了四个概念的相关解释,分别是“地理现象”“沿革地理”“历史地理学”“地理环境”。但这几个概念又不是严格的下定义,只是结合文本进行解说与阐发。当然,命题人在设题时,并不是对文本进行简单的归纳与整合,而是从概念的角度进行理解与判断。A项是对的,其选项是“《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原文是这样说的:“《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很明显,《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但在选项中却增加了“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通过下文看,可以知道沿革地理“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其“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是对的。而B项中“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说法不完整,应该是“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C项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不当,文中没有涉及。D项说“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其中原文中根本没有“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这两个概念。而实际上“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可见,“地理环境”不包括“城市环境”这个概念。

二、下定义——准确表达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4]要真正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下定义”的方法。下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如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下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下定义,一般用判断词“是”来联结。什么叫“种差”?“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5]说的简单点,就是这一概念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

如何考查下定义?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中的第4题,就考查了下定义的内容。其要求是“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怎样给“历史地理学”下定义?首先要找到历史地理学的“种差”与“属概念”,然后进行整合。材料中涉及到的有关“历史地理学”的内容有不少。如何找到历史地理学的“种差”与“属概念”?实际上就是找到历史地理学根本属性与特征。具体一些就是学科属性、研究特征、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可以这样分析:历史地理学跟“现代地理学”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可以确定它的属概念“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特征是“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研究对象是“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目的“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当然,这是从文章整合角度整理的答案,国家提供的真正的答案是:“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变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三、外延判定——界定概念外延的范畴

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国家的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大越丰富,则其对应的外延就越小。而在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中的第3题,就考查了概念的外延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如何解答分析此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沿革地理”的概念内涵,然后才能判断哪些内容是其“研究的范围”,就是判断哪些内容符合“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外延范围,哪一项不符合其外延范围。什么是“沿革地理研究范畴”?原文有这样一些陈述“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那么,具体分析这些材料,加以提炼规整,可以梳理出这些内容——“沿革地理研究范畴”所涉及的“外延”有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等。而题目中“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这三项都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而“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则是自然风化的演变,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范畴。

四、运用归纳与演绎推理——形式逻辑的两大思维方式

推理合乎情理,这是人类的重要心智活动。什么是推理?“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6]推理的结论是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演绎推理是必然的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此可见,推理就是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

如何进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第2题中的BC项,就是运用的归纳推断。B项是“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这是正确推断,从原文中可以找到相关“传统与现代”的内容。C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C项尽管是归纳推断,但概括不全面。“主要得益于”不仅是“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还遗漏了“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内容。

如何进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第2题中的AD项,基本上是运用了演绎推理。且这两项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需要从原文中找到“已知前提”,再判定这个“推断结论”(新判断)是否正确。A项是“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原文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我们知道西汉以前就是“战国时期”,且《汉书·地理志》成书于“公元1世纪”,肯定记录了“公元1世纪”之前的战国时期“古国、历史政区”的内容。故A项的演绎推理是正确的。而D项的推断就更难,原文中根本没有这个内容。D项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这道试题可以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来完成。就是从“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内涵入手,了解“已知前提”——“历史地理学”就是“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故推理出“推断结论”——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这一地理现象,探寻其演变规律,肯定“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五、逻辑脉络——有条理、有层次的思维表达

说话与写文章要有逻辑性,这是一个人逻辑素养的综合体现。逻辑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逻辑思维的特点是确定的、有条理、有根据。逻辑思维包含很多方面,写文章有逻辑层次有条理、有章法,很重要。在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中的第5题,直接考查了“行文脉络”的逻辑结构。其题目是“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考查文章的行文脉络,实际上是在考查文章的逻辑结构与逻辑层次。如何分析文章行文脉络?一是根据段落的段首句,进行整合;二是围绕文章的中心、主旨及主要内容进行整合。

首先要概括文章的逻辑结构与行文层次,再概括段落层次的写作内容。文章的逻辑结构与行文脉络,一般会涉及到并列、递进、对比结构,还有层进式、叠加式结构等。结合文本,我们发现文本是层进式结构,行文脉络——首先对“历史地理学”的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其次,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最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与考查行文脉络的目的在于让考生充分认识文章的逻辑结构与思维方式,就是让考生明白写文章要思路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与逻辑规律。

当然,逻辑评价的定位、内蕴与呈现方式不仅限于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广泛深入研究的内容。如在信息类文本阅读题里面,还有这样的题目,如“选出能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分析某自然段的结构层次”等等,也都涉及到逻辑思维的考查与评价。可以说,新高考语文试题不管是对逻辑思维概念、判断、内涵与外延、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考查,还是对文章行文脉络、论证层次与逻辑结构的考查,逻辑评价已经在高考中愈见彰显,值得切实关注与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

[2]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1

[3][4][5][6]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2,24,26,4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