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主观题设计

(2020-08-31 11:05:37)
分类: 语文教研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阅读主观题设计

 

淄博中学 张文秀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

1.作为一篇通讯,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答案:正标题:引用了《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才思飘逸;内容上突出主人公的卓越贡献,表现了作者的真挚赞叹。副标题:点明通讯报道的中心人物。

2.文章第一部分提到“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原因。并思考,作者这样问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结合上下文)原因:客观原因,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主观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

(2)(内容、结构)作用:内容上,肯定了袁隆平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结构上,承上启下,具有过渡作用;表达效果上,这句话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3、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案:(回扣课文)困难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贬斥杂交稻的文章:杂交稻是“三不稻”。

品质: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观点;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以事实捍卫科学。 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

4.理解下面这句话“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答案:(逐句分析,把握关键词,理解含义与情感)前一句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相提并论,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他所做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张秉贵独具特色的服务思想和经验,被形象地归纳为“一团火”精神,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语言、形式、内容等)

答案:正面描写。如张秉贵接待带着孩子的女顾客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体现出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变通和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如面对不讲理的顾客时的心理描写,突出其细心周到,主动热忱的服务态度。如语言描写等等

侧面描写。如文章1-4段顾客们的讨论,从侧面写出了张秉贵“一抓准”的本领,以及其热情的服务态度。又如,张秉贵真心的对待顾客,顾客诚心的回报。

排比。“公休日……下班后……卖糖果时……”“遇到患肝炎的顾客……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体现了张秉贵所付出的努力和始终为顾客服务的精神品质。

内容上选取典型事例。这篇通讯,作者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而是仅仅围绕精神品质,选取面对不同顾客时具体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做法,让读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如面对不讲理的顾客,如面对自己女儿生病,这些无不考验着张秉贵。

2、文章最后,作者引用了三封人民群众的来信中的话,是否重复?为什么?

不重复。

性别、年龄、地域不同。意在突出张秉贵的事迹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影响

职业不同:有学生、工人、农民

影响的方面不同:对学生,侧重其服从党的指挥;对女队长,侧重其热爱本职工作,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对农民来说,侧重其为国家多做贡献。

三封信共同表现了张秉贵的“一团火”的精神影响之广、之大。

 

《“探界者”钟扬》

1、题目为《“探界者”钟扬》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探界者”在文中有哪些意蕴?

答案:钟扬不安分的人生,探索学习和工作的边界。

钟扬把植物学家的足迹延伸到青藏高原的“无人区”,探索植物学的边界。

作为导师,探索教育的边界。

钟扬不安于一种身份,探索科普的边界。

钟扬是探寻生命边界的先锋,探索生命的边界。

2、文章说,“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钟扬教授的探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品质概括):坚持梦想,不忘初心。

艰苦奋斗,坚持不懈。

心有大爱,以身许国。

不畏困难,脚踏实地。

爱生如子,甘为人梯。

风趣幽默,乐观开朗。等等。

3、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拟南芥写起?

答案:(结构、内容等)突出拟南芥在植物学上的作用。

为下文写钟扬发现并种植拟南芥做铺垫。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在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从钟扬撰写的文字开始写起?

答案:(结构、内容等)内容上,体现了作为理工类男生的细腻。

结构上,回扣小标题“科学队长”,为后文写钟扬把科普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做铺垫。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  新闻评论敬酒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兴文的逻辑性。梳理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

就文章内在逻辑而言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借企业家的感慨,引出这篇新闻评论的话题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

第二部分是2-4段对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做了深入、拓展的探究。第2段说明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第3段辩证分析,廓清了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第4段进一步强调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三部分是第五段,总结部分,进一步强调发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强调“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扑救通天大道。”辩证分析工匠精神的作用,使论证全面深化

 

 

 

第二单元综合题目:

1、鲁迅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三位杰出劳动者,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答案:都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他们岗位不同,但热爱自己的事业,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辛勤劳动与创造在各自领域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

2、细节描写是通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典型的细节,通讯中的人物才能起来,才能感染和打动读者。分析三篇通讯中,作者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

答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的塑造为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眯起”“打量”“跨”“迈”“蹲”“翻”“挽”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与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再如“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细节描写写出了袁隆平有所发现的欣喜之情。文章中多处细节描写,如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的描写,又如袁隆平谈梦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袁隆平的高尚品德以及他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追求的精神。

3、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袁隆平: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张秉贵:开篇顾客们的讨论(热情)接待带着孩子的女顾客(周到、体贴入微)为赶火车的乘客开绿色通道(主动、热心)面对不讲理的顾客(细心周到、主动热忱)在女儿重病期,仍坚持微笑服务(爱岗敬业,心有大我)农民顾客的质问(反思中成长)顾客的回报

钟扬:为科学研究足迹遍布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带回拟南芥的种子(有胆量和气魄,不惧困难,不害怕危险,异于常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钟扬考入中科大,开启了自己的植物学之梦(有目标,愿为梦想而提升自身努力奋斗) 钟扬不求回报投身科普事业,为博物馆撰写图文,出版科普著作,担任学校顾问等(极具奉献精神,一心只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热爱教育)接纳每一个学生,培养西部少数民族的人才,在导师选择上给学生兜底(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甘为人梯)  身体积劳成疾,得知身体出现状况后仍坚持赴藏,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而献身(无私奉献精神,热爱祖国)

三位作者,都高度评价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所报道人物的崇敬、赞扬之情。

分享:

0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主观题设计 

 

发评论
明月照弹琴博客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