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如何让学生得高分
(2019-09-20 15:13:28)守其心 善其事 立其功
淄博实验中学 梁政
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淄博市高二语文组的全体同仁在淄博实验中学齐聚一堂,召开本学期的教研活动。非常荣幸能在这样的场合发言,也非常感谢王玉强老师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惟其磨砺 始得玉成》。
我们淄博实验中学2016级语文组的15位老师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在备课组长盛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好地完成了2016级的语文备考工作。我先把我们实验中学语文组一些共性的做法跟在座的同仁做几点汇报。
1、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高考试题的研究,保证了我们备考的方向正确、目的明确。老师们学习了自使用全国卷以来2018、2019年的考试说明,反反复复研究近五年来的高考试题,对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有了清晰的把握和认识。我们把2019年考试说明中的示例样题全都印刷成册发给学生,对每种题型详细指导,让学生成竹在胸。最终,今年高考的题型我们全都做过,作文等阅读写作主题也都在意料之中。
2、及时有效的集体备课汇聚老师智慧,为备考提供强大动力。高三的备考,内容繁多,单打独斗永远无法成功。我们坚持周初一大备、周末一小备、小问题随时备的集体备课制度,老师们新老搭配两人一组轮流担当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内容明确、责任清晰。备课会上,人人参与,老师们常常为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研氛围浓厚。对于备考资料,老师们也总是毫不吝啬,一起分享。
3、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备考更细致。除了常规的备考工作外,老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备考更有特色,更有针对性。针对基础,老师们编印了课本回扣要点、文化常识汇编、名句挖空及理解默写练习;为了加强训练,老师们轮流编印小题巧练,每周三个;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阅读水平,我们编辑了属于2016级的阅读材料《半亩方塘》,两周一期……这些工作为老师们本就繁重的日常教学又增加了额外的负担,但是只要对学生的备考有用,老师们就毫无怨言地做起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落实市教研室的精神与指导,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王玉强老师在高考语文备考中曾反复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在淄博市几次模拟考试中反复考查。如在一模语文考试中考查过班级“劳动”的倡议书,在三模考试中考查为学校“劳动基地”撰写一副对联。特别是在高考前曾给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推荐过一个具体的“劳动”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是:由范成大的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要他上“劳动大学”,由此写一篇有关“劳动”的作文)紧密吻合了这次高考作文的主题。每次市里统一考试时王玉强老师和陈鲁峰老师都会亲自写作范文,我们会将其印发给每一位学生,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要求熟习写作思路并背诵经典句式、素材。王玉强老师经常来我们学校指导或打电话交流备考情况,有一次王老师来我们学校指导时,还亲自上了一堂精彩的作文指导课,那堂课的主题叫《作文可以得满分》,荣幸的是授课班级正是今年考去了北大的刘瑞麟所在的我教的16班,王老师的十条作文秘诀对学生们的作文提升非常有效,学生尤其感觉对如何提取关键词收获很大,借此机会对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除了以上我们备课组这些共性的做法外,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是一已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惟其热爱,始得坚守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学语文,我觉得有个前提是让学生喜欢我们语文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撰文总结“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给我们所有老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一个秘诀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高年级的学生亦如是。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于永正先生说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但凡是其中一种“行为”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善意与爱。已经毕业的学生告诉我说她现在还保管着我曾经给她的两个核桃。
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亲其师,高三刚接手两个班后,我利用两周的时间记住了所有同学的名字,让学生有了存在感的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我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表扬,学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我都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一定会当众进行郑重地表扬,这样就能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比如我有时会利用阅读课的部分时间,把挑选好的几篇优秀随笔作品在班级朗读分享,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
建立成绩跟踪档案,记录每位同学高三一年的历次成绩及名次,表扬进步的同学,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对他们一定是一种莫大的激励,督促并鼓励退步的同学,使其感受到被关注。对于退步的同学和语文的后进生我会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宽容与耐心。因为后进生(也可以称之为边缘生)在语文上提升10分左右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对于优质生我一般会找出他们的失分点进而分析问题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另外,我下载安装了点名器,屏幕显示谁的名字谁就起来背诵,打消侥幸念头的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一点乐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并调动了理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积极性。
相对于数理化来说,语文更是一项“面子工程”,所以认真规范的书写对于提高语文成绩非常重要。接班时发现不少同学的书写较差,我就请两三个有书法功底的同学轮流当小老师,利用课前三五分钟的时间和同学们分享练字技巧并指导大家练字。坚持下几个月后,发现大多数同学的字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
二、惟得其法,始得善事
语文学习靠积累,但考试靠方法和应变。高三的现实是无可避免的考试,所以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众所周知,高考题特别注重反模板。某位老师说“高考越是反模板,我们越要用模板。”模板给我们的是思路,而不是答案。因此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答题框架就尤为重要了。当然,整理体系时大多数学生就是把复习资料上的要点用大括号括起来抄到了笔记上,基本上不理解,而只在本子和资料上落实是没有用的,必须得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有所悟,学以致用。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是将做过的题先类比分析,把属于同一要素或问法相似的题目放到一起,然后对比分析,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区别标注,归类到体系中的要点,再总结答案。这样就能看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不同的对比对象得出的关键信息不同,看得多了就能自成一套标准,还能切实地感觉到自己语文学习的进步,满满的成就感会促使学生学习语文更富动力。
我坚信一句话,“刷模拟题不如刷高考题,刷高考题不如看高考题,看高考题不如研究高考题。”在时间愈发宝贵的冲刺期,刷题就要愈发谨慎。对往届至少5年高考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告诉学生做一遍仔细地对答案理解了内在逻辑才算完成一次,然后等到基本忘干净之后再做,开始时学生们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答案做几遍都是惊人的相似,只有等到能和标准答案描述的基本吻合甚至更加全面时才能放过。
除此之外,想要学好语文必须多读多看,我经常提醒学生每天都要保持读文字的感觉。在课间和晚饭后读报纸和时评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把握时代脉搏,我会让学生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时评摘抄或背诵经典语段,高考前我也从学习强国app上筛选贴近高考话题的时评文章张贴在班级供同学们学习使用。
三、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还没有实行集体网阅时,对每周的限时训练我会做到全批全改,一般周六上午限时训练结束后我会把答题纸带回家,利用剩余的周末时间把二卷批阅出来,给学生写上二卷分数,这样就做到了周一及时对试卷进行讲评,学生看到红笔的批注自然就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感受到老师和他们在并肩作战,这种“身教”于他们是一种不用言说的激励与督促;另外,通过阅卷,能够梳理出学生的做题情况,从而在讲解过程中更有针对性,进而帮助他们总结提升方法。
我不是班主任,平时对学生都是很温和的,不属于严厉的老师,但这种温和不是没有原则的好脾气,我会在学期初定下全班同学都要遵守的规矩,也就是要求比较严格,一旦出现完不成作业(包括背诵的任务)或者不认真落实要求的同学就要自觉地为之作出相应的弥补。大多数的情况下很少有例外。出现例外时,我也会按捺不住地发作一次坏脾气,一般先选择“冷”处理,这种偶尔的严厉效果就比较明显了,这几个同学就会有种内疚感,觉得连脾气这么好的老师都激怒了一定是犯错误了,当然课后我会再单独找这几个同学进行安抚,主动找他们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用心良苦,接下来他们就会表现得比较积极。我就是这样宽严并济地爱着这群可爱的学生们。
考试结束后,我会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试卷,帮助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努力方向。当然,分析试卷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心理疏导、稳定心态的过程。心态在高三很重要。我会告诉学生不要患得患失,要相信不定型论,只要一点点地进步,就一定能够到达高峰,从而帮助他们从考试失利的迷惘中尽快地走出来。
在我看来,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首先是一种语言,其次才是一门学科。说到底,学语文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有了薄发的资本,也才有了产生质变的条件。坚持,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品质。精巧不只取决于每凿一下会有多大的收益,更是取决于能否坚持一下一下地把凿子敲下去,直到把量变积累成了质变,把基础升华为了能力和素养。
以上是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与心得,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好在尚有岁月丰盈可供时光漫步。鲁迅先生曾提出“不要怕做小事业”,只要守住我们的教育初心,不断磨砺,肯下功夫,一定会玉有所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