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月照弹琴博客
明月照弹琴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00
  • 关注人气:1,4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静:第七单元阅读主观题

(2019-09-15 20:15:45)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阅读主观题     第七单元

 

淄博中学  高一语文组  满静

 

《故都的秋》郁达夫

1、作者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这“故都的秋”,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的呢?请结合文本举例简析。

【知识点】景物描写手法

【答案】手法,突出表达效果

多感官结合,将故都秋景表现得生动形象,极富画面感。如写脚踏槐树落蕊“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秋蝉“衰弱的残声”,写秋日“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枣子“淡绿微黄的颜色”等。

白描手法,用简练文字勾勒秋日生活典型场景,生动形象,凸显秋意。如写闭门独坐,泡一碗浓茶,看高远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凸显北国秋日天的高远与晴朗,亦蕴含一种寂寞的情绪。

对比手法,用江南秋色反衬北国之秋,突出北国秋色“清、静、悲凉”特点。

2、故都著名景点作者一笔带过,反将笔墨的重心放在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等平凡细小事物上,这样处理有何效果?

【知识点】文章构思

【答案】

使文章更具新意;

平常细物,更能给人亲切之感,引发人们的共鸣之感;

平常细物,无处不在,比起写著名景点反而更能凸显北国秋色特点,渲染秋意。

 

《荷塘月色》朱自清

1、“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请结合文本解读“独处的妙处”。

【知识点】词语含义

【答案】(关联上下文)独处妙在摆脱现实世界,思想和行动都是自由的。

2、《荷塘月色》一文有情,有景,其中的情与景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知识点】情景关系

【答案】

暂时排解:优美宁静的荷塘月色暂时排解了作者内心的“颇不宁静”。作者步入荷塘获得了“独处的妙处”,暂时享受着荷香月色,内心获得了暂时的自由。

反衬:荷塘月色的宁静优美,蝉声蛙声的热闹起到反衬作用,突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热闹的蝉声让作者意识到“我什么都没有”。

理想世界的象征。

3、为何作者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

【知识点】句子含义

【答案】

1)含义(表层深层,上下文)

现实的不自由。第三段“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可看出,作者在现实世界中不自由的处境。

心灵的不自由。文末“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看出,荷塘象征着热闹、风流、自由自在的理想世界是作者向往而不能得的。

2)作用(内容结构主旨)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点明全文感情基调是“颇不宁静”的。引出下文游赏荷塘的举动。与月下荷塘中作者享受“独处的妙处”构成对比与反衬。与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构成呼应,深化主旨,表现荷塘月色下的自由快乐是短暂的,现实中作者内心是不自由与苦闷的。

4、请简要概括《荷塘月色》全文的感情变化。

【知识点】情感变化

【答案】分层梳理,抓关键词

颇不宁静、寂寞—— 自由、愉悦(独处的妙处)——寂寞、低沉下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幻想超脱而不得的苦闷(无福消受)

《我与地坛》史铁生

1、“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请结合文本解读此句含义。

【知识点】句子含义

【答案】(形式内容)拟人手法,“它的意图”便是为处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中的作者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去处”,逃避,挣扎,思考,领悟。

2、地坛在作者的生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地坛中,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知识点】主旨

【答案】

1)领悟生死:

人的出生是不可辩驳的事实,人的死亡是许给人的必然结果,迟早会到来。

“怎样活”是一个要用一生思考的复杂命题。

2)领悟母爱

领悟到母亲的苦难和母爱的伟大。

为自己沉浸于痛苦之中无视母亲的焦虑无助而悔恨。

为母亲未能等到自己碰撞出一条出路而遗憾。

3、请简要赏析下列写景句。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知识点】景物描写手法

【答案】

细节描写。描写露水在草叶上的动作细节,“滚动”“聚集”“压弯”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准确表现出动态。

夸张手法。“轰然”“万道”,营造一种细微处的壮丽之美。暗示了作者停留园中之久。

第七单元单元综合比较题

1、请简要分析《故都的秋》和《我与地坛》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情在景中,内涵于景,作者内心寂寞、孤清的心境与北国秋色清、静、悲凉的色调融为一体。

《我与地坛》——触景生情:地坛熟悉的景色勾起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歉意与怀念。

2、同样是写景,《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却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语言特点,请结合文本举例赏析。

【知识点】语言特点

【答案】概括语言特点+举例对比简析

《故都的秋》写景语言质朴平实,《荷塘月色》写景语言典雅优美。

意象与场景,一疏淡孤清,一典雅富丽。《故都的秋》偏选破屋、青天、驯鸽、牵牛花、槐树落蕊、秋蝉、枣子等秋日清淡之物和秋日独坐、秋雨来去等孤清场景,给人质朴无华之感;《荷塘月色》核心景物荷塘则表现出荷花之盛,援引《采莲赋》场景也是青年男女盛装打扮,采莲嬉戏,给人繁盛优美之感。

用词,一平实,一典雅。《故都的秋》用词生活化,显得平实朴素。如“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边上”,再如引用北平平常人生活对话;《荷塘月色》则多用叠词、书面语,多有用典之处,显得典雅优美。如“蓊蓊郁郁”“田田”“弥望”“亭亭”“袅娜”“宛然”“凝碧的波痕”“脉脉”“更见风致”等。

句式,一散,一整。《故都的秋》多用短句、散句,多是平常语,无雕饰,如“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荷塘月色》多有整句,或对仗,或排比,句式整饬,使语言风格更具典雅之美,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修辞,一日常,一雅致。《故都的秋》中的比喻多用“喇叭”“鸽蛋”等日常生活事物为喻体;《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则多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珠”“青雾”“牛乳”等典雅事物做喻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