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优质课评选《登高》创新设计(张晓)
(2012-11-08 21:42: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教研 |
山东省优质课评选《登高》创新设计
导入:余光中诗:你的一炷至今未冷。
目标:诵读理解;体悟情感。
整体感知:
一、请一同学读一遍课文,同学先体味一下感情。
这位同学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你对文本的字词,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再找一同学读(进一步体会)
深入体悟:
二、本文“悲”在何处?
(你可以结合词句分析:词句、句意、情感)
1、
总结:悲景——自然之悲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何是千古名句?
(指四季是春夏秋冬,那么人生也是春夏秋冬,说明人生苦短;长江滚滚,说明时间流逝之快。喻指要珍惜时间,时不我待。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现实。体现了哲学的命题。)
总结:悲壮——自然
3、
总结:悲苦——人生之悲
4、
总结:悲咽——社会之悲
总结——沉郁之感
三、作者之悲是如何表现的?为何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从手法上思考。
总结——顿挫之气
主题深化:
四、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内心,看看他“悲”源于何?
五、有人说,杜甫已经远离我们千年了,他已经不与我们同行了?也有人说,杜甫离我们很近,他仍然与我们同行。你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
近日,一位淄博中学的老师来咨询我,他拿来了一份厚厚的设计。分析的十分详细,我仔细地翻看了,觉得可以这样设计:
4、请借助上面鉴赏语句的思维方式“手法+内容+情感”,自主鉴赏第四联。
5、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何“苦恨”?“苦”在何处?为何而“恨”?(苦,指疾病痛苦,颠沛之苦;恨,恨时间流逝、人生苦短,自己不能施展才华。)
6、这是个人之哀之悲吗?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怀?
(不仅仅是个人之痛,是民族之痛;通过个人经历,展示社会经历,展现人类共性之痛之悲。悲天悯人之怀。)
7、通过这篇诗作的学习,我们又如何读懂诗歌?可以借助哪些方式?
8、请课下阅读杜甫另一首诗作,从练字、炼句、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自我鉴赏。
(要学一篇,带一类,就是要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学生的自学实践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