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优质课评选《登高》创新设计(张晓)

(2012-11-08 21:42:07)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教研

山东省优质课评选《登高》创新设计

                   

                    授课者:高青一中 张晓

                    参与设计者:淄博教研室 王玉强

                               高青一中 孙延青  高青教研室 孔爱芳

 

导入:余光中诗:你的一炷至今未冷。

目标:诵读理解;体悟情感。

 

整体感知:

一、请一同学读一遍课文,同学先体味一下感情。

这位同学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你对文本的字词,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再找一同学读(进一步体会)

 

深入体悟:

二、本文“悲”在何处?

(你可以结合词句分析:词句、句意、情感)

1、  猿啸,为何不用啼?(啸,有嘶哑、粗犷、厚重之意)

总结:悲景——自然之悲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何是千古名句?

(指四季是春夏秋冬,那么人生也是春夏秋冬,说明人生苦短;长江滚滚,说明时间流逝之快。喻指要珍惜时间,时不我待。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现实。体现了哲学的命题。)

总结:悲壮——自然

3、  分析“常”“独”。为何“台,高迥处也”也有“悲”意?(高出说明他胸襟宽广、高远,志向远大;不同与一般人。)

总结:悲苦——人生之悲

4、  “苦恨”是本文之根,含有何意?你能从前面的诗句找出来吗?(落木,恨人生苦短;滚滚,恨时间流逝之快;万里,恨到处飘零,家园难回,社会动荡,干戈不断;多病,恨际遇悲惨。)

总结:悲咽——社会之悲

总结——沉郁之感

三、作者之悲是如何表现的?为何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从手法上思考。

  情景二端;首联尾联全部对偶;远近、动静、高低、纵横等。

总结——顿挫之气

 

主题深化:

四、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内心,看看他“悲”源于何?

 24岁赴洛阳赶考,未能及第;35岁到长安求取官职,滞留10年,一再碰壁;43岁获得卑微官职,却又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被困长安;逃离长安,追随肃宗,因为直言又被厌弃;48岁弃官,11年漂泊55岁身患多种疾病:疟疾、肺病、风痹、牙齿掉了一半,左耳也聋了。直到59岁,死在漂泊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之上无人所知。

     杜甫不仅仅写了个人之悲,而是写了整个社会之悲。

 

五、有人说,杜甫已经远离我们千年了,他已经不与我们同行了?也有人说,杜甫离我们很近,他仍然与我们同行。你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

 

近日,一位淄博中学的老师来咨询我,他拿来了一份厚厚的设计。分析的十分详细,我仔细地翻看了,觉得可以这样设计:

  1、先让学生读一遍,问学生读得如何。然后提出诵读的要求,就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教师试着读一遍,是谓范读。

  2、阅读第一联,作者写了几幅画面,展示了怎样的情感?

    (六幅画面,展现了“哀”情,就是凄切、悲凉之情。)

  3、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了什么内容?为何说是千古名句?

   (借景抒情、对偶;从空间、时间的角度写了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比喻人生苦短、时间短暂,为人生苦短、时间无情流逝而哀惋,呼应上句之“哀”,是人生之大哀。“哀”之一。总结鉴赏语句的方法:手法+内容+情感。)

4、请借助上面鉴赏语句的思维方式“手法+内容+情感”,自主鉴赏第四联。

  (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万里指空间浩渺,百年指时间久远,自己做客他乡,颠沛流离;疾病缠身,孤独登台;展示了社会之动荡不安,表达了作者人生之悲,羁旅之悲,多病之悲,苦痛,悲痛,孤独之感。这是作者“哀”之二)

5、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何“苦恨”?“苦”在何处?为何而“恨”?(苦,指疾病痛苦,颠沛之苦;恨,恨时间流逝、人生苦短,自己不能施展才华。)

6、这是个人之哀之悲吗?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怀?

(不仅仅是个人之痛,是民族之痛;通过个人经历,展示社会经历,展现人类共性之痛之悲。悲天悯人之怀。)

7、通过这篇诗作的学习,我们又如何读懂诗歌?可以借助哪些方式?

  (展现作者感情的词语,如“哀、独、悲、苦恨”等等;借助表现手法,如景情关系;上下句相互联系意思;从表面语句,分析背后作者情感等等。)

8、请课下阅读杜甫另一首诗作,从练字、炼句、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自我鉴赏。

(要学一篇,带一类,就是要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学生的自学实践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