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窗推开见洞天

(2013-03-17 21:50:55)
标签:

杂谈


                       (感谢此图原创shuzhu27好友)

                              宝窗推开见洞天

    认识宝窗好友是去年1月份的事了,好友本人的名字李文昌,博名起为“宝窗闲人”。
    提起好友,华紫心是有愧的。好友曾为华紫写过两篇读后,《谁与月儿相约?》、《读华紫“九张机”》篇篇挚诚精到,感人肺腑!好友给予华紫太高的评价,其评价和解读的文学造诣竟远远超过诗词本身了。
    好友在文中写到:“关于文学创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一句精辟论述:“既随物以婉转,亦于心而徘徊。”《九张机》这种词体,由物及心、由婉转而徘徊,正是这个理论的最好注脚。今见华紫将其翻出新意,这样的“老树发新枝”,除钦佩之余,还应用心赏读。”
    而华紫也有心回馈几篇,无奈华紫才疏学浅,以华紫的点墨留评几句还勉强说得过去,真要去评论好友,深知还欠火候。羞愧之余迟迟未动笔,心想这份情是还不上了。
    宝窗年长华紫几岁,下过乡做过知青,这多多少少与华紫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关注他的博客也就很自然了。
    他的博文很丰富多彩,有读后感,有诗词,有散文,有杂记,有游记,如;《温州记行》、《厦门3日》、《走进上海》、《普陀一日游》、《成都散记》、《啊.漓江》、《走进九寨沟》等等等等。
    在《啊.漓江》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山不在高,有气韵就生动。树也不在于是否苍郁,只要从远古走来,就值得景仰。你看,茫茫烟菲从幽壑中出没;临流峭壁上的石纹纵横有致,宛若造物的象形天书;壁上苔痕班驳,一副地老天荒的道貌——哪一种不值得留恋与流连?”
    在《走进九寨沟》一文中:“九寨沟的118个海子,每个海子都各具特点,最大的海子是长海,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最静的海子是镜海,水平如镜,蓝天、白云、树木倒映水面,分不清哪儿是水面哪儿是陆地。最艳丽的海子五花海,翠蓝色的湖中呈现出淡绿、鹅黄、银灰等色彩。
    九寨沟的海子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千奇百变,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水底世界。有的湖泊之中呈现出许多颜色,可称五彩斑斓,并且这些颜色不断的变化;有的湖泊微微荡起涟漪,水面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金光,好似火花飞溅。阳光和湖水造就的这些景观,亦真亦幻,不仅显得神秘深邃,而且给人以灵感和幻想。”
    这样生动灵巧的描述数不胜数,一位网友这样的评价宝窗的文章:“语言洗练是你文章最大特点,文章中有那么一种只可意会的诗韵和洒脱。单看题目就感受到了文章的清新,那幅彩照太美了,就是一首诗。用文字描绘出这幅彩照的秋韵,你的表现力了得。”
    还有一位博友这样评价宝窗:“大处落笔写洛阳,省去细节,就如国画的大泼墨,一笔泼去,然后点几笔精彩。文中精彩是典故和名诗,虽然名诗随手可拈来,但用得好处。”
    华紫曾在好友《武侯祠和锦里》中有一段留评:“成都是个很有文化氛围的城市,且不说它远近四周围的名山古迹,就成都市区里也很多的可去之处。
    您写武侯祠很极具特色,和以往写观后感的那些文章有所不同。寥寥数语就将成都的人文,历史,生活习俗等等写的生动起来了。
    再有;您不知道注意没,成都市区里的各家饭店以及小餐馆,各类商场,小门市等它们的牌匾都是很讲究的,从没有一家胡乱写个什么字就挂上去了。这说明成都是个文化深远的都市。
    其实,谈到刘备,华紫虽然不喜欢他,可就是这么一个甚至有些猥琐的人,手下却有那么多的勇将围在他的身边且出生入死,连孔明都为他效命。这可不是用手腕儿能够玩儿成的。用时下的语言说:‘他懂得和谐’!呵呵,华紫今天在您这里大放厥词,望好友大谅!”
    宝窗好友回复:“愿意看好友点评,言之有物,用情用心,还能获得教益。“志士过处有余香”,其实,网评也是一个网友知识、学养、情趣、品味的反映。可惜,这样的人与评,不是过多,而是太少。”
    近来,华紫忙中偷闲,大量的读了博友们的文章,有时累极了,便偷懒写上打油诗作为留评,哪曾想好友很喜欢这种方式
    前些天好友写了一文《醉也无人管》,其文对饮酒的豪放洒脱很是向往。华紫促狭赋打油诗一首;

                        《偶过宝窗前》

                        日升日落节过半,
                        回想才知把酒欠,
                        欲寻好友一饮醉,
                        为陪家母无日闲。


                        午后来至宝窗前,
                        踮起脚尖往里看,
                        只见一人紧锁眉,
                        无人对樽泪涟涟。


                        打开电脑长嘘叹,
                        自我安慰写诗篇,
                        华紫连忙掀帘进,
                        推杯换盏无人管。

    宝窗回复说:“这样的评论,仅见矣!既俏皮,又实在;既新颖,又新奇。再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了。”
    又一日宝窗写文《金刀利 锦鲤肥 》,大致内容是夸赞自己会做不错的佳肴,还引出一个典故来,说什么:“爱吃鸡碎的人大抵是富豪人家”。华紫想起前番好友还想找人大醉一场,今番便得意起来,于是接着上次的打油诗又附一首;
             
                           《吃鸡》

                         昨日偶过宝窗前,
                         乜见独自泪涟涟,
                         无人陪酒枉嗟叹,
                         华紫解围醉成仙。


                         而今酒足厨艺显,
                         几大菜系配三餐,
                         哪知门外华紫醒,
                         觑觎美食口流涎。


                         好友念旧请桌前,
                         母鸡炖成放好盐,
                         偷眼见吾食零碎,
                         呵呵一笑将首颔。


                         吾友千万莫生嫌,
                         华紫疼儿常忍馋,
                         久而久之成习惯,
                         并非家中很有钱。


                         说到痛楚泪双眼,
                         看着香鸡吓破胆,
                         好友上前忙劝慰,
                         莫怕仅是文一篇。

    宝窗回复道:“信手拈来,诙谐有趣;有滋有味,可以下酒。其实,我的文章还没有你的打油诗可读呢!文字游戏,能玩到如此程度,堪称一绝。”
    其实华紫这样的留评形式很多次的出现在其他博友的留评中,只是对宝窗从未如此的轻松过。
    宝窗好友非但喜读书喜写作,而且懂得感激。有一次,他出门叫车将脚面压伤,写出博文后,华紫给予了关心,这事也就随着他脚伤逐渐好转而忘记了。
    谁知好友却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有一句话说得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前些日子,一不小心,脚面子被轿车后轮碾伤。我将经过写成短文《脚面子》挂在网上,引来许多网友的慰问,其中华紫的真挚同情和善意表达,最具代表性,也着实让人感动。都说“志士过处有余香”,即使我们萍水相逢也如是。”
    一个懂得感激的人是良善之人,证明他也同样的有关爱他人之举!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这样的语录比喻宝窗好友,华紫以为最恰当不过!
    华紫还以为;好友文学功底的深厚不是一般人可以比肩。好友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早已“报得三春晖了”!
    华紫还要继续关注着好友的写作,关注着这位值得人们尊敬的耕耘者! 

                     华紫2013年3月17日于香河

宝窗好友留评:

此前与华紫素不相识,也从未谋面,还是网络让我们相识、相知。即便是老朋友、好朋友,对我文章的关注程度也不过如此。我知道这位网友好意,而且真诚,也让我感动,但溢美之词却愧不敢当。写点东西,在没退休之前,是一个业余爱好,因为工作忙,只是多读一点书而已,退了以后就成了健身健脑、消磨时光的一种玩法。

志同道合者,可做同事;两肋插刀者,可称挚友;无话不谈者,可为知己。只有文友,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且可遇而不可求。所以,自古就有“获佳文易,获文友难”这样一句话。 志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