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紫华华
华紫华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70
  • 关注人气:6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禅悟道读宝黛

(2012-03-05 08:11:09)
标签:

杂谈

                                http://s1/middle/6bb795c7hba73fa0ad2bf&690

  

     17岁那年真可谓豆蔻年华,高中毕业的我仅带着一套《红楼梦》到广袤的绿色草原,开始了迈入人生的第一站。
    牧区草原不似农区那么多的活计,有很多时间空闲在“家”中。
   《红楼梦》就是在那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我的世界不再寂寞,我的内心世界从此丰富了起来,我知道了人世间的哀毁瘠立、雨僝云愁。
    渐渐地《红》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了。我从最初的懵懂到如今的领会,直到用参禅悟道来理解它,这个过程竟用了几十年。然而即便如此,时至今日我都不敢说:我对其有“发言权”!
   《红》的精髓是用全部生命来解读的。
   《红》用全灵魂、全生命奏响了一曲人间大爱、人间大道、文化精彩、生命精彩的人类灵魂的诗意挽歌!
    也可以说:《红》保留了中华民族天真无邪并无可心证意证实证的恋情与人性悲歌。
    在这部书中,最具慈怀的是贾宝玉,他兼爱所有人,宽恕所有人。心怀妒恨的贾环他也宽恕,上至北静王,下至奴才茗烟,戏子蒋少涵他都以同怀视之。
    他敏感别人的痛苦,赞赏和欣赏别人的长处,用一番真情对待所有的人,可他却对他人的缺点和世界的荣华富贵非常的迟钝。他的性格何等可爱,在浊水横流的昔日中国,在老气横秋繁文缛节的豪门府第,宝玉的出现就像盘古开天辟地的第一个早晨出生的婴儿,给人完全清新、完全纯粹、完全逸美、完全飘逸的感觉。
    他的眼睛是人世间第一黎明的眼睛,是人之初第一次向宇宙睁开的眼睛。这双眼的清澈晶亮看轻世俗,它常常发呆,常常迷惘,虽然如此,他却蕴藏着太阳般的灵魂亮光。
    他和林黛玉相处,将自己的位置放到最低,所谓“神瑛侍者”就是以“侍者”的心态。包括对待丫鬟们也是如此,甚至将身份整个颠倒了过来。书中经常用这样一个词形容宝玉“低声下气”,这正是用超势力、超世俗的“天眼”,是禅宗“不二法门”(无内外,无尊卑)的佛眼。
    贾宝玉最后的离家出走循入空门是对这个混沌世界的无言抗争。他对那个你争我夺、互相残害的府第极不相宜,他没有力量承受一个个的死亡和命运多舛。
    他的出走是总告别,又是大悲悯。他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逃离了污秽之地,虚假之乡。
    林黛玉,这个在大观园中首席精彩女性、首席诗人。她的《葬花吟》不仅写出了大悲伤,而且写出了大苍凉。
    诗中所问都是动人心魄的“苍天问”。“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悲苍的“天问”呵!
    生命的归宿,时间的空旷,空间的混沌,人情的淡薄,世态的炎凉,全在这提问中。林黛玉不仅有苍凉的恢弘,而且还有苍凉中空灵与飘逸。这才是生命----宇宙境界。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先知先觉,贾宝玉是后知后觉。王熙凤等虽极聪明,实际上是不知不觉,永远对宇宙人生拥有的根本性未知未觉。
     贾宝玉在一次和姐妹们生气回去写下了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在贾宝玉的参禅碣后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林黛玉先悟出来的,然后才启发了贾宝玉。贾宝玉的觉悟是对本真、己我的持守。其实在《红楼梦》中所有的人中,属于大彻大悟者只有宝黛二人。
    宝黛二人的爱情过程,是黛玉“还泪”的过程,还泪是伤感的,但伤感至极就是大快乐。“还泪”是美,不是苦难,“还泪”虽是个悲剧,又是个大解脱。
   “人向广寒奔”,林黛玉最后走出被权力世俗戏弄的人间,得到了大自由。
    在《红楼梦》中大家可以看到;林黛玉动不动就和贾宝玉吵架,处处对立,不允许贾宝玉有任何语言上的冲撞。这是因为她重视他,和他最为亲密。重视他者才能为爱而焦虑而死亡。牡丹亭里有一句话,感人肺腑、发人深省:“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显得很傻很愚钝,林黛玉的智慧总是高出贾宝玉一筹。然而林黛玉对贾宝玉始终一往情深,从一见如故到一路还泪倾入了她全部的心血。
    用世俗的眼睛,庸人的眼睛看黛玉,永远看不明白。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是位女神,来到人间只是来“走一遭”,最后还是要回到她的归处。她没带走人间任何的物色,只是到人间走一走,只是到人间看一看,不求什么。
    最后她悟到一切皆空,连自己用一生眼泪所灌溉的情爱也不真实,连那些用心血铸成诗稿也是幻象,付之一炬,免得留下欺骗别人。她来人间一回,虽然也潇洒,但失望极了,人间真的不洁不净,无情无义,就连贾宝玉也辜负她的眼泪。
    黛玉把一切都看透了,不给人间制造任何假象。黛玉的绝望是对人间世界最深刻的批判。
    贾宝玉最初由一僧一道带来,最后又由一僧一道带走。他由原来的不彻不悟,喜“聚”不喜“散”,喜“好”不喜“了”,喜“色”不喜“空”。到了后来他悟到了“了”便是“好”,“色”即是“空”,人间没有不散的宴席。
    凡是能对“了”有所悟,便有哲学。所谓禅宗就是悟的哲学。人的成熟过程就是“看破红尘”的过程。把各种色相都看破,把物色、财色、官色、美色、器色都看穿,从色中看到空,从身外之物中看到无价值,便是大彻大悟。
   《红楼梦》浸透了禅性,它的哲学宗旨就在于看破色相,它的意义便是彻悟以及对世界的清醒认识。
 
                            华紫2012年3月5日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去见宽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