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出土“戉王州句”铜剑

标签:
益阳戉王州句楚文化越国戉 |
1977年湖南益阳赫山庙出土“戉王州句”铜剑,通长56厘米、宽4.5厘米,剑首缺,实茎,茎上两箍已失,“凹”字形格,尖锋,腊部满饰暗斑菱形纹,剑格正面两侧各铸“戉王州句”,另一面铸“自乍用剑”。共十六字,单线阳文,鸟篆12字。戉王州句铜剑目前已发现十件,此剑与其他剑的字形略有差别。此剑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文》:‘戉,斧也。’即‘钺’字。《说文》引《司马法》云:‘夏执玄戉’,可知夏已用钺作表示权力的威仪之具。卜辞‘戉’用作方国名,金文吴越的‘越’只写作‘戉’,可知越人称‘越’,就因为他们创造了‘钺’。春秋战国间越人曾建立强大的越国”。黄伟城说:“‘戉’方国是以兵器戉为氏族徽号而用作国号之称的方国,实为夏部落中擅长制造‘戉’这种兵器的一支。戉本是石斧的一种,到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则以金属制造而写作‘钺’。所以越人之越,古写作“戉”。由此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戉、钺、越的联系。
实际上,“戉”最先是一种农具,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越”可能是古越语Giei的对音,意为“耙”。来源于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一种用于水田中除草、翻土、平地、挖沟、排水的复合农具耜。这些农具后来写作戉。实际上,它就是农具“铧”字。越”就是使用“铧”或“耙”的人。也就是说当黄河流域华夏族的农业社会还没到来时,河姆渡的古越族先民就已发明了“戉”,在这基础上又发展出“耒、犁”等农具来。后来才演变为礼器、兵器。当然,“戉”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耕生产和军事水平。
越王州句是谁?越王朱句也,别名越王州句,州句是大家熟悉的句践的曾孙,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君主,越王不寿之太子,杀死父亲越王不寿自立为君。州句是越王句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当时中原诸侯以齐、晋、楚、越等四国为强者。越王朱勾在前414年、前413年,出兵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郯国(今山东郯城)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前411年去世,在位37年,即公元前448年至公元前412年,由太子翳即位。之后,由于内乱,国力日益虚弱。
在春秋的中后期,越国的势力有了相当迅速的发展。疆域纵横数百里,在南方地区,仅仅次于楚、吴。随着越国国力的发展,于是产生了逐鹿中原的的心思。其原因除了越国的好战和勇敢精神外,还应该与越国能够制作优良兵器有关。
为什么吴越之剑名满天下?《考工记-叙》载:“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青铜剑在吴越地区获得长足的发展主要与其地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吴越地区自古水网纵横,开阔的平原较少,盛行于中原地区的战车作战方式在这里很少有用武之地,所以步兵才是吴越军队的主力,步兵所需要的是适合于近身作战的既轻便且锋利的武器,而剑恰好具备了这些特点。加上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争霸的需要,十分重视兵器的制造,客观上也为之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吴越之地又富藏铜、锡,这又为铸造宝剑提供了资源上的保障。
当然经过两千多年,益阳出土“戉王州句”铜剑虽然依旧锋芒毕露,寒气逼人,但不可能做到吹毛可断了。
“戉王州句”为什么出现在益阳?到了楚考烈王时期,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被封于吴地,和处于南方的越国对峙,最终,楚国攻破了越国在北方的领土琅琊,使得越国从此降服于楚国。到了秦灭六国时,秦将王翦在灭楚之后继续南下,最终灭亡了越国,设立了会稽郡,越国自此完全灭亡。
根据胡平平最新研究成果(胡平平博士论文,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2019年),楚国在后来的南渐过程中,益阳处于重要的节点(见下图)。楚国很可能是采取点状占领-线状发展-面式扩张的方式,逐渐将洞庭湖水系区纳入政治版图。在初期以岳阳和澧水下游两个地方为跳板,先占据长沙和益阳等地,再向沅水下游蔓延,后溯沅水而上,占据沅陵这个据点,又溯酉水而上,占据里耶这个据点,这两个据点成为楚人扩大自身在沅水中游势力范围的战略要地。整个扩张的过程目标明确,动作亦非常迅速。 后期,长沙益阳属于楚国在南方的政治、经济的中心。长沙县和益阳县,亦应是各自辖区内的行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