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老虎驾到!过不好易生10种病!学会这些“三”保平安!

(2016-08-16 16:13:29)
标签:

杂谈

濛小主导语



秋老虎,来了!


今天,正式进入“秋老虎”!秋老虎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末伏。秋老虎是指虽然立秋之后,气候还会回热,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得名“秋老虎”。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pSPpMZ6hLadO65I9lx0XkGkJn1SY78t1oR3AQSTgGRTS5VkCUw0gFlgpSialXpOtNrL3ZFx8lP11GG7GnAzwtsg/640?wx_fmt=png


“秋老虎”简历

中  文  名:秋老虎

释  义: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时  间:2016年8月16日~8月25日

俗  称:末伏

特  点:早晚较凉,白天阳光剧烈,人易生病。


据气象部门介绍,与整个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今年全国直至8月下旬都将会炎热气候之中,平均气温仍较高,即使进入9月份,也常有“高温天气”出现。用一句话来说:


今年的“秋老虎”,要发威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pSPpMZ6hLadO65I9lx0XkGkJn1SY78t1COXBUPFicuicxFxyibFsRk8Kwl4EJ6FOYg4INgoIrLgHicOkhD1ctIvibPA/640?wx_fmt=png


秋老虎的到来,引起气温炎热,人们往往不适应气候忽冷忽热的差异,容易出现感冒、上火、燥热等。而且老人们常说,“秋老虎过不好爱生病”,其实这句话并不假,现代医生们也发现,秋老虎这10天最容易生10种病!


秋老虎最容易生这10种病!


1、心血管病—— 一不小心要人命

“秋老虎”这种闷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pSPpMZ6hLadO65I9lx0XkGkJn1SY78t1J1CP5JDEKAz64RkLaskicDSlPibcKmLxolFadpdrC5MnN57RGiaoUmCicQ/640?wx_fmt=jpeg



2、中暑——严重的致死率高达60%

在“秋老虎”天气,中暑不是什么罕见事儿。在中暑里面,有一种最严重的中暑叫做“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很多人对这种中暑类型了解很少,一旦发生,致死事件不在少数。


3、肺炎——全年高发的时间

很多人都认为呼吸系统疾病易发在冬季,但数据显示,在“秋老虎”这种闷热天气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全年平均水平。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要特别小心。


季节交替,高温多雨的天气使人免疫力低下,同时吹风扇、开空调,室内外温差大导致身体适应性差,是诱发呼吸道感染、导致肺炎的主要原因。


4、风燥感冒——嘴巴鼻子干巴巴

秋老虎来了,嗓子、鼻子最先感到秋意,紧绷绷干巴巴的。由夏入秋,闷热潮湿的天气变得干燥,也是风燥感冒的高发期。


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干”,咽喉干、嗓子紧,连咳嗽都是干咳,没有痰。


5、面瘫——满脸大汗更易面瘫

“秋老虎”这段时间,还有一个最高发的疾病——面瘫!早晚天气变凉,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秋风又被称为“邪风”“贼风”,这一时间段如果过度吹风,常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建议在“秋老虎”这段时间,一定要少吹凉风,让身体自然降温。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pSPpMZ6hLadO65I9lx0XkGkJn1SY78t1oiaXib0ic1ibfZG1wsQVOrxQPGTF1UM5ZQ5MedqKXn1CWtsZYNpaAG1hDQ/640?wx_fmt=jpeg



6、秋痱子——比热痱子更难治

进入“秋老虎”,虽然早晚天气不那么热了,但不少人身上起了小疙瘩,额头、大腿上长了小疙瘩——这就是“秋痱子”。秋痱子比夏天的热痱子更难治。秋痱子和湿疹很像,不如夏天的热痱子容易好。俗话说 “春捂秋冻”,这段时间要适当地冻一冻,才能不生“杂病”。


7、肠炎——不注意很遭罪

“秋老虎”这段时间,人体消化功能变弱,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下降;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因而腹泻、肠炎成为“秋老虎”最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


8、红眼病——一人感染全家遭殃

红眼病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秋老虎”时节最容易导致的眼部疾病。一人感染红眼病全家遭殃。“红眼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如果家中有人感染红眼病,那共用毛巾、手帕、脸盆、水等都会导致家人感染。甚至与红眼病人握手后再揉擦眼睛都会被传染。


9、溃疡——立秋一过满嘴溃疡

最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一个非常痛苦的问题——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立秋过后,“秋老虎”时期最容易出现的。


这是因为人体已经习惯了夏季的气候特点,突然从闷热改到凉爽,身体需要一段适应过程,这期间,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乱,体内蓄积过多的热需要向外排,不能及时排放,就会出现内热症,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反复口腔溃疡。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pSPpMZ6hLadO65I9lx0XkGkJn1SY78t1GCdv4yoE3EIF1BhjI0415XiclnRmS6KwqNBY4b7FU7n7tOy2X39coqg/640?wx_fmt=jpeg



10、扁桃腺炎——疼痛得无法吞咽

季节交替,人体免疫能力变差,因此“秋老虎”这段时间扁桃腺最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扁桃腺炎。扁桃腺炎常伴有高烧、头痛、咽喉痛等。还可能因疼痛而无法吞咽。


秋老虎保平安,记住这几个“三”


保平安的“三”道菜

1冬瓜汆丸子——滋养润燥 

冬瓜汆丸子是一道很美味,同时也很适合“秋老虎”这个季节的菜品。丸子中的猪肉本身就具有润燥的作用;同时,冬瓜很利尿,营养丰富,弥补因“秋老虎”天气炎热食欲下降而带来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BribqkYvkc1S9Lhe3bZYCZhkMxTsB3KXapzlz3ZLB4yE4Khug4ic139yetdianvibMM2GJkjicvViaiaqbRRgYKroPJA/0?wx_fmt=png



2清蒸丝瓜——清香通便

丝瓜最适合“秋老虎”时节吃,其中清蒸丝瓜最好!丝瓜的清香味很足,有利尿凉血、解毒通便的作用。清蒸丝瓜做法简单,加点肉末和蒜末,稍微蒸一下就熟,淋点海鲜酱油,味道非常好。如果喜欢辣味,可以最后放蒜末。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pSPpMZ6hLadO65I9lx0XkGkJn1SY78t1kh58Im4wJFd2nmEvYH0Dkl8Vric826EA8jqcqj8x43b48MIjicOMd2zA/640?wx_fmt=jpeg


3美味茄子包——清热消肿

俗话说,“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眼下秋茄上市,比其它季节的茄子更胜一筹。茄子主要有清热消肿的功效,非常适合在天气干燥、暑热未消的“秋老虎”时间食用。


用圆茄子做成“茄子包”,把圆茄子洗净,纵切、横切数刀,但不切断,好像一朵盛开的花。在里边放些豆制品、瘦肉、蔬菜和鸡蛋,直接加油盐调味,上锅蒸熟。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dBribqkYvkc1S9Lhe3bZYCZhkMxTsB3KXoIN6RdRqrLoTLyZUog7lhJfpDpgibGiaoJ1lDM38HPNJw1Ltg1HjhHzw/0?wx_fmt=jpeg



保平安的“三”穴位

1迎香穴——润肺防燥 

立秋后,秋燥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平时可以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的作用。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按摩时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pSPpMZ6hLadO65I9lx0XkGkJn1SY78t16EJHfdDUgJpIFxoNJOCe8ia3pygHlsAGMdyN6Ddh2zkyGydgWHVF1rg/640?wx_fmt=jpeg


2极泉穴——理气护心

“秋老虎”发威时不少人会总是感到心里烦闷,这时可以按揉极泉穴。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经常按揉“极泉”能调畅气血,进而宽胸理气,养护心肺。弹按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每次弹按的量应因人而异,一般弹按10次左右。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pSPpMZ6hLadO65I9lx0XkGkJn1SY78t1sjulANfOtibLs4qvtC7AlibjXxvITb6a54QQk3a6oXJEfex81iaW81H5A/640?wx_fmt=jpeg


3足三里——强身败火

“秋老虎”时期比较容易出现“热伤风”。这时可以按揉“足三里”,是强身健体、养胃败火的黄金穴。该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按揉时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pSPpMZ6hLadO65I9lx0XkGkJn1SY78t11dFtq6FZjKXicicBHhep75fhO8Lj38ddBS2Xf7OhicUfhEHaMiaU2EwoTQ/640?wx_fmt=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