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摸索者——走近艺术宗师林风眠(下)

(2015-10-23 16:30:43)
标签:

杂谈

摸索者——走近艺术宗师林风眠(下)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林风眠带领杭州国立艺专200多名师生,向西南大后方转移。次年,杭州国立艺专与北京艺专合并,成立了抗战时期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校合并后,由于经费、教育方针、人事诸多问题,校内的各类纷争时有发生。这时,一场“倒林”风波,让林风眠深陷舆论漩涡。开创中国现代艺术的理想再次受挫,他愤然选择离开。此后半生岁月,林风眠潜心投入创作,在艺术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10262325BTV文艺频道《文化之约》。

“风眠体”在抗战期间横空出世

抗战中的重庆,虽然风雨飘摇、硝烟弥漫,但残酷的社会现实、山城独特的山形地貌,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催化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嬗变。流亡迁徙的生活,直到在1939年才短暂安顿下来。林风眠隐居在嘉陵江边的一间仓库里,就在那里他生活了近七年,自己买菜、生炉子、烧饭、洗衣、打扫,屋里只有一张木桌,菜刀、砧板、油瓶列于画纸毛笔旁边。苦行僧般的清净生活,却让融合中西的“风眠体”横空出世了。

抗战时期物资紧张,画油画的林风眠转用四川宣纸。结果,竟形成了独特的林风眠格体——方纸布阵。他不画传统的峰峦山谷等宏大景色,而取近景特写。他推翻水墨为上的千年不变的宗旨,对中国画水墨之奥妙,西画光色之精微,以及各种流派,都不极端于一方。

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艺术持苛刻、批判态度的林风眠,却对京剧有了一番全新的体验,他的创作又会有哪些突破?他推崇的融合中西的理念,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孤鸿”林风眠以画寄情思

19495月,杭州解放,林风眠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和平。他憧憬着可以再次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然而现实并没有按照他想象的发展。国立艺术院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原有教学体系一概推翻,林风眠不得不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学院。当年为了躲避政治纷争,他毅然逃离了北平;而今他托病辞职,返回上海。从此他远离了艺术教育,没有了面对学生宣呈自己艺术主张的机会。

没有了工作,林风眠埋头画画,画画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和家人主要的生活来源,那时太太经常把他的画卖给喜欢他画作的外国人。后来,上海的外国人越来越少,林风眠的法国妻子也越来越不适应上海的生活。1956年,妻子和女儿、女婿选择了离开中国,只剩下林风眠孤身一人。埋藏在心中对母亲的情感以及对罗达母子思念,最终渗透在画布上,变成了一幅幅画作。但这些作品却都被林风眠亲手毁掉了,毁画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

林风眠晚年移居香港,他追忆并重画那些亲手被毁的画作,说“我是在轻薄的、光滑的画纸上消磨了一生”,这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思考?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10262325BTV文艺频道《文化之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