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居易与符离集

(2013-02-02 21:10:45)
标签:

文化

今安徽宿州符离集,是白居易青少年时期苦读过的地方。十六岁时,他在此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使其一举成名。

    符离集是历史名镇,也是白居易的第二故乡。符离因草而得名,草因形壮而谓之“符”,草因茂盛而称为“离”。少年白居易在这里写下这首千古名句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白居易青少年时代11岁随家人迁徙符离,33岁移家长安,他在位于古符离的东林草堂,寓居了22个春秋。写下百余首诸如“原上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资源。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第一流的文学大家。一生写下两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了祖国的一宗珍贵财富,他的诗篇源远流传,颇受人喜爱。


    白居易,祖籍是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因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河南做过官,他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时父白季庚四十四岁,母陈氏十八岁。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但他又生不逢时,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后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彭城县令(公元780年) ,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

    白居易5岁便学写诗,9岁已可成诵。他最早的诗篇应该是在符离写成的。他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 ,他们同泛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朝来暮去多携手,/穷巷贫居何所有?/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踏落花归。”

    少年的他学习是刻苦的,写作也是刻苦的,生活是浪漫的,创作也是浪漫的。符离的土地养育了他,符离的山水陶冶了他,符离的原野迷恋着他,名传千古的《赋得古原草离别》使白居易成了名,也使符离古镇出了名。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但符离距徐州太近,白季庚又特别疼爱白居易,为让儿子远离战火,白居易在符离没过几年,便开始流浪江南,放游苏、杭。可以说诗人的少年时代就是在漂泊、穷困、苦闷中度过的。那迷人的西湖,清幽的虎丘,星罗棋布的名刹古寺,并不能填补少年漂泊者的空虚。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从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

    公元787年,白居易17岁时,抱着经名人推荐入“仕宦之途”的想法,走进了人材荟萃的长安古城。然而,现实给予他的回答,却是冷漠无情的,竟然没有一个人引荐他做官。虽然顾况夸他的诗才,那也仅仅是夸夸而已。也许,正因为顾况发现了这位旷世诗才,把他引入了诗坛,而不要他混迹官场。白居易此去长安不但一无所获,还搞得贫病羁旅,十八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诗人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悄悄地离开长安,又回到符离家中。

    符离没有名山胜水,白居易在符离的生活却是愉快的,他有时去流沟寺前古松下盘桓;有时去横山头欣赏桃花;有时跑到陴湖边上对着碧绿的波涛,静看水禽飞舞;有时坐在濉河边上垂钓鲜肥的河鱼。他后来在江州写的《与元九书》回忆这一段的学习生活,每天是“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累得“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其用功之勤,感人至深。这一次,白居易在符离居住了三年,不仅学识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符离留下了白居易最美好的回忆,也留下了白居易的一段凄恻动人的爱情故事。贞元六年(公元790年),白居易和与他家相距不远的邻居家的女儿湘灵互相爱慕,很快沉入热恋之中,他们私下经常约会,月光下,濉河边,柳荫里,桃花丛中留下了他们爱情的足迹。白居易经常教湘灵识字,读诗,湘灵也给白居易送过香荷包、盘龙铜镜等信物,由于门不当户不对,平民女子湘灵和白居易的爱情遭到了白家的反对,后来的一个冬天,白居易的父亲以求学为名,把白居易带到襄阳。临行前的晚上,白居易与湘灵在濉河旁见了最后一面,白居易长夜难眠,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含泪写下《潜别离》:“不及哭,潜别离;不及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在前往襄阳的路上,白居易不时地回头远望符离,和着泪水又写道: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处西楼上,夜凭阑干独自愁。”此后一别,白居易三十七岁之前没有结婚,而湘灵也是三十岁没有出嫁,直到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白居易已经五十岁,仍然和着泪水为湘灵写下《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瞑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长恨歌》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如果说,白居易的创作灵感中有来自对湘灵的思念的话,那么,符离集这块风水宝地对中国唐诗的发展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793年,白居易跟随移官襄阳的父亲离开了符离集,诗人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年的春天,父亲就在襄阳官邸病故了。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当时,白居易无力安葬,只得把父亲的灵柩寄在襄阳城南,然后护送家人又回到了符离故居。白居易这一次来符离,度过了四个春秋。由于重孝在身,其间他和湘灵没有重温昨天的故事,但他和湘灵的恋情依旧,诗人的人品是高尚的。他把对湘灵的思念后来写成了千古名篇《长相思》已是不争的事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首《长相思》和《江南好》奠定了白居易在词创作上的地位,他和李白同被认为是当仁不让的“词家之祖”。呵,宿州不仅是古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汉文化中“词”的发祥地!


    白居易后来之所以确立“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应该讲,与他在符离集的生活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符离期间写下很多诗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邺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这首诗读来十分亲切,好象听诗人叙家常一样,如怨如诉,有思有盼,感情凄楚而又热切。但诗人所言的决非个人或一家人的遭遇,而是想到了同时代人们的遭遇,对动乱不安的社会,表示了不满和痛恨。这首诗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一直为诗评家们所赞许。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据说他经常把自己的诗先念给不认字的老太太听,达到连老太太也能听懂的标准。王安石叹道:“世间好语,都被杜甫说尽,世间俗语,又被白居易说尽”,白居易还首开说理诗之风,像什么“草萤有耀终非火”之类的,直接影响了苏轼等人的诗风。其实,白居易请“老妪解诗”的良好诗风正是从符离开始的,淮北人的淳朴与率直接影响了白居易的写作风格。《观刈麦》反映了农民的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村居苦寒》表现了农村的穷,“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杜陵叟》哀叹农村的灾难,“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这些诗并非写于符离,但诗人的人民性则是少年时代在符离“天生地养”的!

    后来又曾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长诗,把自己和沦落为商人妇的歌女同提并论,一时间红袖青衫俱湿,开创了文人和商女惺惺相惜的先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值得一提的是,少年时代的白居易在符离生活期间,就曾听湘灵弹唱过琵琶。湘灵不是歌女,琵琶的演技肯定不如琵琶女,但湘灵的琵琶声白居易注定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江州司马的眼泪,到底为谁而流,到底为多少人而流,只有诗人自己最清楚。《琵琶行》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一唱三叹,不仅笔触细腻,感情也细腻,诗人以泪催泪,真情感人肺腑。《琵琶行》和《长恨歌》一样,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的政绩虽然建在江南,可也有符离的一份光荣,也是宿州人民的骄傲!像宿州人不会忘记白居易一样,白居易到老也没有忘记符离,没有忘记宿州。他在《朱陈村》的诗中详细记叙了符离附近的朱陈村“桑麻青氛氲”的生活景象:“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他在诗中记叙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虽然“十岁解读书,十五能属文。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但还是“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因而诗人“一生苦如此,长羡陈村民。”他“长羡陈村民”,可见他时长忆符离!他在诗中说的“黄鸡”也许正是诗人年少时吃过的“符离集烧鸡”。在诗人眼里,他早已把符离集当作自己的故乡,因为这里有他的故居,有他的童趣,有他的学友,也有他的初恋!

    如今白居易生活过的古符离已经没有往日的繁华,一条清瘦破旧的古符离街道,让人无法使它和它过去的辉煌联系起来,街道两旁的人大都搬迁走了,寂寥地散住的人增添了这里的沧桑。那是一个让人怀旧凭吊、又有些旧时代痕迹的地方。

    附近不远的濉河上还有著名的宿州八景之一,“符离晓渡”的遗址。明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在符离古县城的中心濉河上建永济桥,人称符离桥。它曾经是宿州市最古老的桥之一,由于桥几经风雨,坍塌数次,修复数次。至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83年,宿州知州尤拔世,把坍塌桥改为浮桥,不久浮桥坍塌。知府张开仕修驿路,设桥兵,用船渡行人。由于符离桥当时为官道,来往行人特别多。每当清晨,雄鸡报晓时,两岸万人争渡,车马喧闹。朝霞映在濉河里,照着行人的影子,行人沐浴在朝霞里,影子映在水里,在两岸苍翠欲滴的树林映衬下,和着近村的鸡鸣,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水墨画。人称“符离晓渡”。清朝乾隆皇帝过此,曾亲题碑匾,在符离桥的旁边,一直有碑上刻“皇恩浩荡”字样,直到“文革”碑匾被毁。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云:“谁唤符离渡,苍茫送客舟。野烟低水面,初日上滩头。两岸人声聚,中流浪影浮。前村鸡唱晓,黄叶一鞭秋。”足见当时盛况。

    如今濉河大堤上空遗下一座桥墩,桥,已经没有踪迹了,当年诗人白居易经常站在桥上,看濉南平原的风光,并写下许多诗歌。现在物非人去,只有残败的桥墩,不住地诉说着过去。

    离通济桥遗址东百余米,是濉河和斜河呈丁字形交汇而形成的三角洲,传说三角洲那片芦苇掩映处,就是东菜园白居易的居所——东林草堂。但是那里是一片泽国水乡,虽此地碧水荡漾,风景秀美,但一点遗址的痕迹也没有了。史载:宿州市城北二十里有濉河,河南有一高台,台上树木茂盛,野草丛生,人称“白堆”。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故居——东林草堂遗址。东林草堂所在村唐朝称毓村,现在称东菜园。  

    而一个崭新的符离已经在古符离北五公里的地方重新崛起,她以符离集烧鸡为第一品牌,已经成为全国百强镇之一,闻名海内外的中国烧鸡之乡。“东林草堂”不在了,“东林草堂”遗址还在,宿州的文人一直梦想着再建“东林草堂”,和这位唐代伟大的诗人在“东林草堂”“探讨”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