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白居易

(2013-02-02 14:49:41)
标签:

文化

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
  由此,足以想见唐朝在我国诗歌历史上的地位,“唐诗宋词”之说也绝非凭空虚名。初唐四杰的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为这个歌诗盛世拉开了华丽的帷幕。说来这四位诗人中便有三位担起了“神童”之名,无论是少年早逝的王勃,还是敢于嘲讽武则天的骆宾王,或者那个位地才高终身不得志的卢照邻和恃才傲物、讥讽朝士的杨炯,千古名篇时至今日依旧光彩亮丽,璀璨生辉。
  且不说这冰山一角的初唐,单是贞观开元天宝年间那群文人墨客就足以令整个时代为之震动了。不说那提着酒壶,高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逍遥仙人,也不提慨叹“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的诗圣。放弃名传千古的“唐宋八大”之二家,更不愿深究苦吟派的众人,我想说的是另外那个人,那个家喻户晓的通俗诗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琵琶女娇羞的形态便跃然纸上。
  这个贞元年间的进士,因坎坷的仕途贯彻着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准则,喜欢白居易绝非只因那个让人咂舌的称呼——“诗魔”。不过这一点也是无可非议的,他担得起也担得稳这个名号。大唐盛世之中,乐天或许不是文人墨客言谈之中最频繁提及的那个,但是他绝对是人民大众的“传话筒”,说是“传话筒”可能是有些诋毁他的用心,不过也可以说是很贴切的。他没有鲜艳华美的词藻,他只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最明确的现实:“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无论是乱草丛生的草原,还是苦闷辛酸的醉饮之夜和那个伐薪烧炭的花甲老人,仿佛在不知不觉间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和欲哭无泪的老人,我不知道要以怎样的言语形容当时的感受,只是真正的感受到了为什么香山居士能够留给后世这么多的佳作——耳熟能详,这就是他的风格,这就是他的魄力。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说他的坚持是魄力一点也不为过,毕竟在唐朝——那样一个独秀一枝,盛极一时,思想又极为通达开明的朝代,有众多诗人都选择了用绚烂的文字,于是各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自然不乏李白,孟浩然,刘禹锡,李商隐这些大家,但是乐天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存在的事实也证明了这样的道路是适合他的,他的确是在这条路上踏下了千年不灭的足迹。当然,对于这些人的诗名,他也是极为敬重的,尽管文人相轻的影响或多或少依然存在。
  从某些方面来讲,白居易和杜甫倒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二人都是唐朝现实主义写作的代表,只是相比较处于安史之乱的硝烟中颠沛流离的“诗圣”,白居易多了一份豁达,少了一份惆怅:添了一分柔情,减了一分愁思。杜甫写“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8的惨状,显然是在沉痛的批判者惨无人道的朝廷,而与之不同的是,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描写的“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则平添了一种对于命运不公平现象的愤怒之感,以朝中好大喜功的宰相和“断臂躲役”的老翁作比,尽显他心中的悲天悯人。
  由此也不难发现,即便都是写实,都是尽数心中的悲愤之情,杜、白两人的诗作也是极为不同的。而对于水生火热中的群众而言,无疑是香山居士更加了解他们,也更好的表达出了他们内心的惶恐和煎熬。这样一个诗人,怎么能不为人们所称道,怎么会不流芳百世?这就是他的“魔力”,是他成为“诗魔”最最令人信服的。
  相信《长恨歌》是白乐天最脍炙人口的其中一部佳作了,最敬佩白居易的一点就是:他往往能在讽刺过后给予受讽者他内心的评价,且毫不做作,那么自然。不能去评判其中的优劣,这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却完全可以去细想一下其中的深意。纵观全诗,诚然,白居易是同情唐玄宗和杨玉环的,他也相信他们两人之间炙热的爱情确实存在。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在扭曲一些历史,美化李、杨之间的爱情,尽管他很清楚两人实际年龄之间的差距,而年岁的差异很有可能成为爱情的阻隔。
一句“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杨玉环的美态,媚颜,成了千古绝唱。后世多少诗人、词人妄图超越这一界碑,却也再没有人能把一个佳人的眼波描写的如此传神,如此惊世骇俗。李隆基由此沉溺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业”。白居易抛掉了皇家狡诈的伎俩,把两人的相识简单化,其中的用意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无论理由是多么的冠冕堂皇,带上了阴谋的爱情从来都是受到批判的,所以他宁愿相信他们之间是一个单纯的开始。
  当然,他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挖苦了唐玄宗的,他的纵情声乐和疏于防范。然而从整首诗的角度上来看,白乐天倒像只是在阐述两人爱情中的巨变。到了天人两隔之时,一个“西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一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纵使知道从此无缘再聚,依旧盼望昭阳殿里的誓言能够应验,他们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虽然蜚短流长的爱情叫人感伤不已,但是白居易终归还是清醒的认识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道理。
  做一个大胆点的猜测,从心理上来讲,或许白居易真的还是希望李杨的爱情能够修成正果的,“安史之乱”是唐朝没落的开始,但是根源却绝对不是杨玉环。若非唐朝早就已经被腐蚀的千疮百孔了,单凭一个女子——纵使她雪肤花貌,倾国倾城,又怎么可能毁了一个开元盛世?
  当然,白居易也不是一个没有任何苦闷的圣人,也不能单凭他字乐天就断定他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试想潇洒如李太白也不能完全放下仕途的失利与坎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苦涩着实深刻,何况是进士出身的香山居士呢?左迁江州司马后的那篇《琵琶行》不正是白乐天最真实的心情写照,琵琶女从“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到如今“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与他从翰林学士降至江州司马一职的境遇颇为相似。
  要说他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也都合理,此情此景,他的满腔抑郁和愤懑都被一曲琵琶曲激了出来,他同情琵琶女,同时也为自己而伤怀,于是一首旷古的诗歌便在这位湿了青衫的江州司马笔下诞生了。要是没有这一役,可能大唐的诗歌史上就要流失掉一副名篇了。与其说是琵琶女倾诉了怨气,倒不如说是香山居士找到了他的发泄灵感。总之,这一次的见面算来还是可喜可贺的,至少对于后人而言确实如此  
不过白居易到底是白居易,他总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他后期这种“独善其身”的方式实在是不应该的,他与刘禹锡唱和,抽身于朝廷朋党之争,不理会国家大事,实在不是一个官员应有的态度,但是,面对那样一蹶不振的朝廷凭他一人之力又怎么力挽狂澜?他逃离那个乌烟瘴气的地方,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他修白公堤,疏导六丼,为杭城百姓做下了多件造福子孙的大事
  从朋党之争上来讲,他的确是逃避了,然而这并不代表他就罪不可恕了,在那种朝代迟暮的情形之下,再去和高层进行无谓的争斗并不能改善什么,甚至可以说白乐天比别人更早看透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下放。反倒是到地方上能够更实际的帮助到百姓,而且他也确实尽力做了。
  以上对于白居易的理解纯属我个人的观点,主观因素可能导致了一定的错误观念,但是这就是我眼中的白乐天,一个写实又寄情的人,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命中的另一个归属点,会愤懑会迷茫,但总有办法解决。喜欢他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诗歌佳作,还有傲立于众人之外的独特写作风格。
    【参考文献】选自《鲁迅书信集》。
  邓肖达,名肖达,字超然现任中国红学会(非官方)会长一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