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最早的彭宇案、前不久的天津“许云鹤案”,江苏南通司机借助车内监控录像自证“清白”的事件等等,产生了一波甚似一波的恶性涟漪。最近武汉一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以致窒息身亡的事件。“老人倒了,你扶不扶?”竟然成了一个礼仪之邦的纠结?!
这个问题不是出现在那些刚刚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孩子口中,而是在成人世界里严肃得有些“正襟危坐”了。“行善有风险,出手需谨慎”。卫生部说你不专业,别乱扶;交管局说我没探头,我怎么知道?媒体说你个老祖宗,我呀扶不起;法院答复你撞没撞,反正你扶了;一个老人跌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小到不能再小、原始到再不能原始的问题问哑了一大部分人。若有人心直口快,张嘴就答:“该扶,会扶,必须扶!”那么周围一定会有一片提醒规劝之声:“还是先好好想想”“小心扶人不成反被诬”……
下面的故事版本再现了这种“扶”与“诬”的纠结:
7月15日早上,阿华开摩托车上行人道准备买早餐。阿华说,距他前方十几米远处,见到阿婆骑着的单车突然摇摆了几下,随后连人带车跌倒。
“快来扶扶我!”阿华回忆称,阿婆跌倒后这样说。他赶紧将摩托车停在距离阿婆约3米的地方,下车上前扶阿婆。阿婆显得很痛苦,一扶就说痛,最后说“别扶了”。
阿华称,当他准备离开时,阿婆却指着他说“别走,是你撞倒我的”。阿华当即很激动,与阿婆论理。
现场清洁工张姨和附近面包店的员工事后对媒体说,当时只听到自行车倒地的声音,随后有人喊“快来扶扶我”,她们没见到阿华撞倒她。
阿华打“110”报警,交警过来时,阿婆的亲属也过来了,其中有阿婆的女婿。阿华说,她女婿很凶,根本不听解释,还说“周围的人都不扶,就你来扶?不是你撞的你会扶她?好心人早死光啦?!”阿华气不过,当场与阿婆女婿发生了肢体冲撞。
阿婆被送到医院住院观察。为调查真相,交警暂扣了阿华的摩托车。事发后几天,阿华说没睡过一次好觉,还向单位请了几天假,天天在附近找证人,证实自己清白,那种感觉他永生难忘。
好在事发三天后,阿婆在亲人陪同下向交警主动澄清,自己摔倒与阿华无关。可是,阿华却坚定地说:这辈子不会再去扶跌倒的老人了!
其实,这种“扶”与“诬”的纠结,在我国已经“生存和发展”好几年了。记得那一年春晚有个小品就是尽义务送了车祸受伤者去医院救治,结果硬生生地被伤者家属误认为肇事者,好在结尾与上面的“故事”一样,受伤老人到最后关头猛然醒悟,才不至于冤枉了好人。
有专家说,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很复杂,从古到今说了一大套,还是说不清个子丑寅卯。依我说,很简单,就是那个“道德滑坡”,人的价值和目标取向一切围绕“自我”而已。
本来,我们只要弘扬道德与正义,谴责无赖之徒;倡导社会诚信,追求法律公正。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扭曲”观下的病态局面会慢慢扭转。但卫生部的一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又一次把方向引导到偏僻的羊肠小道,让“扶老”形成更大的危机。
册子中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扶起跌倒老人需要掌握一定技巧。这不就是一个不能随随便便去“扶”老人的警告吗?难道我们必须得去考一个“扶老证”不成?这样的信号无疑是对社会舆论会造成一定的误导。
老人倒了,你扶不扶,这是一个道德命题;而怎么扶,又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必须确立“老人倒了先得扶,然后才是怎么扶”这样一个原则。一定要扶是个大前提,老人倒了,首先你得扶,然后,才是怎么扶的问题。这当然也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共同传递一种正向价值,让公共责任和司法导向,来化解民众扶老人的司法和道德风险。让千千万万个“阿华”不再有这样的纠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