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了,读小学三年级9岁的外甥来我家住几天。昨晚餐时,我问外甥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不想他的回答竟让我目瞪口呆:“做一个很大的官”。本来,我还以为他会回答什么想做“科学家”、”解放军“、“医生”、“老师”之类的职业,那晓得他竟有这么大的口气。
童言无忌,童言也是最真实的。显然,他的回答是出自他内心的老实话。
我在之前也看到过一些报道,某学校一个班级50个学生,班主任竟然安排了34名学生官,说明学生都喜欢当“官”。
现在的学校里,推选班干部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不少学生热衷于做“官”。去年,南京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学生,因为竞选失败,竟伤心得离家出走,幸好有警方帮助才把她找到。
北京曾有一份调查显示,受访的180个小学生,有90%的人想在班里当“官”,其中70%的人“非常想当班长”。他们回答访问时说:“班长就是个官,有权,能管人,挺威风。”有的甚至说:“我在学校里当小官,将来长大了做大官。”
这样看来,我外甥想当“官”的理想一点也不奇怪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孩子们的“官”意识不是天生就固有的。因此,我们不能呵责孩子们,根源在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在于他们的长辈们身体力行。“官”意识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磁场,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做“官”成了人们追求的核心目标。
社会对“官”氛围的宣传是前所未有的。所有媒体的报道,“官”闻处在核心地位,如报纸的第一版肯定是“官”版,电视台的各类新闻联播是“官”播,所有活动的主角肯定是“官”角。就是我们设定的一些称呼也得带个“官”字,如“士官”、“村官”、“新闻官”等;把一个好好的政府都称呼成“官方”。耳闻目染,从小灌输,务不打上“官”记。
家长与学校的助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到学校为孩子开后门,要求老师特别关照,给孩子弄个一官半职的不在少数,有的家长甚至为孩子送礼求“官”,平常也特别关心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做了什么职务,而把如何做人,如何尽社会责任这样的大事凉在了一边。一些学校更是以封“官”来刺激学生,以挣“官”来替代思想道德教育。
更可忧的是,当今官场上的腐败尽人皆知,每年受到惩处的大小官员数以万计。这些贪官不仅侵吞了国家和人民的巨额钱财,更是散播了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霉菌,严重毒化了社会的道德氛围。有一七八岁的女孩,听到电视里常常说到“贪官”两字,就问其父亲什么是“贪官”,父亲说贪官就是有很大的权力、得很多好处的大官,那知女孩一脸的坚决,向父亲表决心:“将来我一定要当一个很大的贪官”,搞得其父母哭笑不得。这种思想毒素已超越教科书侵入了孩子们的纯洁心灵。
有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有这些父母和学校的助推,从追求当学生官到“公考热”,已成为一条扭曲的思想链条,而且比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过之而不及之势。此风不纠,后患无穷矣。
做官并非坏事,一个清正廉洁、勤勤恳恳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官,会受到老百姓的称赞。不过,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做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